■天津市東麗區津門小學 李 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習作的功能歸結為“表達與交流”的需要,希望我們的習作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實施以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小學語文教材中習作教學有了重大變革,習作單元的編排為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開辟出新天地,同時為學生的學習點亮了指明燈。教師教學有法,學生學有所得,高效快捷的習作課堂從此應運而生。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統編教科書使用以來,如何在有限的習作課堂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讓學生愛上習作、愿意書寫,從而對習作情有獨鐘,達到終身學習成長,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研究,實踐課堂,效果顯著。
寫作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體現,能夠充分展現出學生的理解水平與語言表達能力,這是我國多年來持續不斷發展習作教學的根本原因。語文要素貫穿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全過程,統編教科書正是以“人文主題+語文要素”雙線主題統領語文教材內容體系。因此,習作教學中抓住語文要素進行教學相當于抓住了習作教學的根。
依據課標各學段目標、任務,語文要素從低段到高段呈現出序列化、體系化的特點,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對課標理念的落實。上海師范大學鄭桂華教授在《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學寫作教學思考》一文中指出,小學寫作教學的核心任務以及當務之急是幫助學生獲取適宜的寫作內容,掌握基本的書面語建構要素,養成初步的書面語感。實質上,傾向萃取習作能力的核心,基本的書面語建構要素即為單元語文要素。
以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為例,培養習作能力為核心指向是統編教材編排一大特色。第五單元的篇章頁明確指出了本次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分別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和“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本單元的核心任務是寫一處景物,三四年級關于寫一處景物相關的習作練習也有一些,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要求把最近觀察時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景物寫下來;第六單元“這兒真美”,要求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著一個意思寫;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植物朋友”;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推薦一個好地方”,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樂園”等。以此為例,縱觀統編教科書寫景物的習作語文要素的具體指標在循序遞進提升,從開始“印象深刻”,到“寫出景物特點”,再到“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景物變化”,引導學生按照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實踐,落實習作任務。
第五單元兩篇精讀課文分別是保留了傳統的經典課文,《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在1927年1月,乘船從上海出發前往巴黎留學,將沿途的所見所感以信的方式告訴哥哥,結集成《海行雜記》中的一篇。細膩的文筆、精湛的技法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讀者。“妙筆寫美景,巧手著奇觀”,當帶領學生品味巴金筆下樸實的文字如賦予神奇的魔力一般,每一位讀者猶如乘坐在同一艘巨輪之上,隨同作者目不轉睛地靜觀日出,心潮澎湃。慢慢地學生領悟到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是寫好寫景類習作的好方法。當學習本單元的另一篇精讀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與另外兩篇習作例文《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時,課文中“按景物變化順序”以及“按游覽順序”這兩種表達順序寫出景物特點,能夠讓人身臨其境、置身景物之中觸動學生心弦,促進學生模仿。當他們看到本單元習作任務《游____》這個半命題作文時,便會輕而易舉地從大腦中提取熟悉的地方,去過的印象深刻的旅游勝地,采用與眾不同的游覽路線通過手中的筆介紹給讀者。本單元中“按一定的游覽順序”這個語文要素就像一根串起珍珠的金線,將學生書寫的旅游勝地的景點巧妙串起。連“地”成文,使整個旅游過程躍然紙上。
《文心雕龍》一書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大意是說,寫作動機因客觀現實有感而發才產生的,一旦沒有情感伴隨,就不會產生能夠打動人心的好作品來。激活學生寫作興趣,是小學階段習作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依據學情,開放的、動態的、多元的課堂模式更適宜習作課堂。
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習作情景是關鍵。信息技術發揮強而有力的優勢,利用動畫、視頻、圖片等手段多角度創設情景,還原學生生活場景,進入生活情景,拉近時間、空間距離,達到課標中指出的“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交流”的真正作用。
小學生習作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他們無話可說的現象,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兒真美”的主題寫作中,要求寫的時候圍繞一個意思寫,并且要求寫出景物的特點。習作給出了三個場景,分別是:“操場后面的小花園真美……秋天的樹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一到池塘邊,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三個場景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但要想激發新意,激活情感,讓可觸可感的生活場景還原,還需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牽線搭橋。采取實景拍攝手段,突出比較典型的實景部分,突出主題美,即想到美,看到美,說出美,寫出美,配樂念出美,自己感受美的同時也能打動讀者的心,從而真正還原美,看似簡單的習作,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使習作教學更加真實、充實,使學生的文字更加有價值,從而挖掘出深入有效的習作課堂。
習作的課堂中,經常會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它能夠搭建問題支架,解決課堂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幾分鐘的微課能把事物介紹得更清晰,化解最關鍵、最棘手的問題。短短的幾分鐘,就像極其干渴的人眼前的一杯甘霖,生動地講解,解決課堂瓶頸。簡單直觀,直指問題,懸疑答惑,指導教學。
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日記為例,習作要求是通過學生連續的觀察,寫觀察的過程,記錄觀察想法和心情。這里涉及觀察對象的變化,里面包含著一系列的科學知識。這時候,利用微課講解恰到好處,既能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又能普及科學知識,一舉兩得。
零散的、碎片化的語言好比一個華而不實的花瓶,要想語言文字大廈堅固無比,還需要師生、生生間不斷地評改,提升語言文字魅力。葉圣陶曾不止一次地講過,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潛心會文,用心改之,是習作教學學生習作保質保量的保證。評改環節是提升寫作的重要手段,恪守寫作是“表達與交流”的工具這一本質特征,從評改環節引領學生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利用所學專業習作技能進行評改,從讀者角度走進習作是破解寫作提升的密碼。作者與讀者之間身份的互換,學習與交流,智慧的河流源源不斷地流淌,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
書寫習作的價值所在是被認可,習作成果展示是體現這一美好價值的渠道,同時能夠樹立學生的習作自信。這樣可以激勵每一個學生的習作熱情。優秀習作結集成冊、投遞校園廣播站、參加各級各類作文大賽、評選表達小達人等鼓勵手段都能推動學生習作內驅力。學生在各種挑戰中收獲喜悅,實現提升。班級習作展示欄是最接地氣的展示平臺,每一個單元優秀習作的展示極大地推動學生習作積極性,學生踴躍參與,實現自我滿足,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