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南苑小學 張建軍
“雙減”政策的實施,讓更多人的眼光注意到了小學科學等非主流學科,小學科學學科是一門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抽象性、思維性較強,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鍛煉學生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雙減”政策的實施也給小學科學教學帶來了挑戰,本文結合目前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就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深入探究。
隨著“雙減”等政策的實施,通過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切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課堂時間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與經驗,技能與本領,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是教師值得探究的問題。就小學科學學科來說,應該以學生為本,關注科學教育的本身,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精心設計、打磨每個教學環節,減少課堂無用提問、無用探索,提高教學效能,提高小學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小學科學學科的實踐性、抽象性較強,很多知識要點的學習如果僅依靠教材的白紙黑字、圖片是難以理解里面的內容,無法理解,自然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興趣是學生參與一切科學探究活動的動力源泉。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集圖片、聲音、視頻、文字為一體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把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可以把難以理解的內容轉化為簡單的、通俗易懂的。以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水結冰了”為例,結合今夏熱門的冬奧會,借助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冰墩墩創設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冬奧賽場上有很多很多的冰對不對?你們知道這些冰是怎么來的嗎?現在就帶你們去揭曉。”接著就借助多媒體展示了水逐漸結成冰的現象:在溫度零下的某城市,拿出礦泉水往外灑馬上變成冰沙、把飲料瓶放在冰箱的冷凍層約一個小時后會慢慢結冰、在溫度越來越低的某城市,河水逐漸變成冰。同時借助“冰墩墩”創設“冰墩墩博士”情境,以有趣的、生動的動畫形式再現了“水在溫度變低時,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教材中死板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內容變成豐富有趣的動畫情境,這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積極性,也讓原來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有生機和活力。
在小學學科教學中,科學實驗是教學重點,很多科學實驗要通過演示學生才能理解,才能進一步探究。譬如以教科版小學三年級“混合與分離”這一知識點為例,這一節課的重點之一是:掌握食鹽從濃鹽水中析出探究實驗。教材中設計了食鹽和沙、食鹽和水兩個科學實驗探究活動。剛開始,由于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足,在進入探究活動,筆者就讓學生進行了直接的操作,僅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述實驗的注意事項,在分離食鹽和沙時如何進行加水攪拌、如何進行過濾,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是什么,學生無法理解。同樣的在分離食鹽和水時如何進行加熱、如何進行攪拌,怎么收集蒸發器的白色粉末,學生也同樣無法理解。當筆者注意到學生遇到了科學探究上的“困難”,立刻調整教學策略,把這兩個科學實驗的重要環節借助多媒體技術錄制成動畫形式,配以每一個實驗步驟的完整“解說”,學生有了多媒體技術的“幫助”后,明白了這兩個科學實驗的具體步驟,操作變得簡單、明了,這也提高了整節課的課堂效率和質量。
又以教科版小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為例。這一知識點的重點是通過活動的開展讓學生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過程。這是一個抽象性過程,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或者是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學生是難以理解“饅頭”在口腔里的變化過程,尤其是食物的消化過程。這就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用視頻加動畫的形式,把“饅頭”通過牙齒咀嚼、舌頭攪拌進入消化道消化的過程十分詳盡地展現出來,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便能把整個過程“一目了然”,這就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因此,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要點,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小學階段,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一般來說包括:科學探索活動、科學實踐活動、科學閱讀活動這三大活動。這三大基本活動是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知識興趣、開展教學的基本途徑,更是發展學生進行深入的科學探索、發展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層次性的教學活動,是指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難逐步遞進的科學研究活動,讓學生經歷從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促進學生思考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小學科學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把教材中具有重要聯系的活動進行重新安排,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對科學探究活動進行進一步完善,形成有層次的教學,保障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課為例,筆者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了三個活動:一是把餐具根據不同的材料進行分類;二是對餐具進行敲一敲、聽一聽、聞一聞;三是開展神秘盒子游戲,描述餐具材料特點,教師回答“是”或者“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三個活動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其目的是讓學生從觀察著手,讓學生通過對比和體驗,知道餐具是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幫助學生構建“餐具的材料多樣性”的認知。不過在第一次上課時卻遇到了問題,小學二年級學生認知經驗不足,在給餐具分類時,總是按照自己的知識經驗,按照餐具的大小、顏色進行材料分類,無法關注到材料本身,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也無法準確說出餐具材料特點,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困難。由于活動完成度不高,使整節課的科學探究活動無法順利完成,活動效率低下。
為提高活動的效率,筆者對這節課的科學實踐活動進行了“改良”,以“幫助熊大收拾餐具”為主題,開展具有層次性、有效性的科學實踐探究活動。一是創設情境,讓學生來到了“熊大”的家,找一找、看一看,“熊大”家的餐具是由哪些不同的材料做成的,進行分類。二是對分類出的餐具進行摸一摸、敲一敲、聽一聽、聞一聞,再用自己的話,告訴“熊大”自己的發現。三是跟自己的小伙伴分享不同的材料作出的餐具有什么不同,在這基礎上再進行“你說我猜”活動,一名學生描繪,一名學生猜。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時間里真正地了解到了餐具制作的不同材料,認識到了這幾種材料之間的特征。整個活動課,二年級的學生參與積極性高。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抽象性、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用到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和科學思考。課堂提問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提高本節課的課堂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課堂提問應該怎么問,問什么卻很少有教師去認真思考的。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經常存在不少無用、無效的提問。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你們想不想知道?”“你們想不想了解?”“你們想不想看一看?”諸如此類的提問,往往發生在課堂導入結束時,其實根本不用問,學生的回答肯定是“想。”所以此類提問就是無效提問。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為例,在學生還不了解聲音的傳播方式時,就導入部分提出問題:“宇航員在工作時要運用電子通信設備才能進行溝通,為什么?”這樣的提問有些“超前”,學生無法理解知識要點,自然也就回答不上來,此種也是無效提問。
什么樣才是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能起到啟發作用的,就是有效的課堂提問。譬如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制作一個潛望鏡”為例,筆者在上這一內容時,以保護校園安全為引創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設計一個幫助低年級學生可以看到高地方的設備。筆者設計了問題:1.這些鏡子怎么進行固定?2.要選擇哪些有用的工具?這兩個問題就起到了很好的啟發、引導作用,接下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問題解答展示,還展示了自己的操作過程、選擇工具的過程,通過這樣提問——解答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科學思考。
又以教科版小學五年級“風的作用”為例,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和思考,筆者設計了問題:1.是什么力量讓“巖石”發生了變化?2.你們認為敦煌地區的地表特點是怎樣形成的?3.地球表面的變化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有效的小組交流、小組合作、小組探究,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提問不是為了“問而問”,必須有目的,有質量,能引領學生進行思考,能對學生進行啟發。
在小學科學中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十分的重要,教師要盡可能調動一切教學資源,讓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都參與到科學實踐研究活動中來。還是以教科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制作一個潛望鏡”為例,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潛水艇的潛望鏡視頻,讓學生用心觀察,用心看,激發學生進行潛望鏡制作積極性和興趣,在這基礎上觀察潛望鏡的構造、部位,了解潛望鏡是怎么進行工作的。然后讓學生開始進行動手操作,制作潛望鏡,再把制作好的潛望鏡用于生活使用中。在課堂中筆者還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用腦想,用手設計制作出更多五花八門的潛望鏡。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筆者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各項感覺器官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再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其他動物的卵”為例,借助多媒體視頻播放不同動物的卵(雞卵、魚卵、蛙卵、龜卵)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這些動物的卵和蠶卵有什么區別,并給這些卵分類。借助拿著生雞蛋和熟雞蛋進行對比,比較兩者之間的結構,找一找、說一說、聞一聞、摸一摸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生雞蛋里還有蛋清、蛋白,熟雞蛋還有氣室。生雞蛋的殼摸起來比較粗糙,熟雞蛋的殼摸起來比較光滑。通過看一看、說一說、聞一聞、摸一摸讓學生能動手、動腦,聽、說、看、摸、嗅等多種感覺器官參與,了解到其他動物的卵與蠶卵的區別,認識雞蛋的結構、外觀等知識內容。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和其他學科一樣課堂作業也是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課堂作業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要點,查漏補缺。與此同時,課堂作業也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在以往小學科學的作業和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一樣,是通過大量的抄、寫、背讓學生進行知識要點的強行記憶。抄科學原理、寫科學原理,背科學原理,重復地、機械化的訓練,這無疑是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讓學生對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產生“厭惡”心理。有效的課堂作業應該是看“質”而不是看“量”。以教科版“聲音是怎么傳播的”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要點,掌握聲音的傳播途徑,設計了兩道作業:第一題:在操場上,我們可以清楚地聽到聲音;在游泳池里,我們也可以清楚地聽到聲音;面對面說悄悄話,我們也可以清楚地聽到聲音,所以說聲音___________。A.在氣體、液體、固體都能進行傳播;B.在空氣里,聲音不能傳播;C.在操場里,聲音不能傳播;D.傳播的途徑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第二題:聲音是通過氣體、液體、固體傳播的,這個說法____。A.正確
B.不正確。同樣的作業內容,顯然是第一道題比第二道題要好。第一道題還考察了學生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學生要對題目的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推理,才能得到答案,完成這個題目需要一定的能力。第二道題屬于基礎性的題目,只要記憶就行,不需要分析。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
當然科學作業與其他學科作業還是存在極大的區別,科學作業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包括觀察作業、探究作業、實踐作業、觀察日記、實驗報告等;還可以是生動有趣的,包括觀察有趣的科學實驗現象,設計有趣的實驗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等等。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應該是生動的、有趣的,充滿科學性的,這樣的科學課堂讓學生有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的機會和舞臺,在自主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到進行科學實踐探究的樂趣,讓教學回歸科學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