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水掛莊小學 王詔靜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更可以做好勞動文化的傳承工作,確保學生能在整體層面得到全面發展。同時,也能為學生營造德智體三位一體的綜合發展空間,將弘揚勞動文化,傳承勞動價值在日常教學環節進行滲透,確保學生可以發展成為綜合人才。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在小學語文教學環節將勞動教育進行有機滲透,讓學生認識到不僅學習文化知識十分重要,勞動同樣也非常重要,培養學生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讓學生具備終身勞動能力。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滲透的過程中,可以先梳理教材內容,并將勞動主題進行有機滲透,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勞動技能。
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將語文教學與勞動教學進行有機融合,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讓學生懂得勞動與學習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真正體現出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確保學生可以身心健康地發展。同時,由于語文課程的特點在于其人文性與工具性,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滲透勞動主題,可以適時將勞動教育滲透點安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可以以此避免勞動教育出現異化和割裂的現象。而在語文日常學習環節,引導學生學習勞動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進而達到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媽媽睡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課文,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理念,讓學生懂得勞動的意義與價值,使學生能懂得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道理。在學習《呼風喚雨的世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講述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都需要靠勞動來推進。而在學習《最大的“書”》《中國美食》《紙的發明》《田家四季歌》等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滲透手工藝勞動、普及勞動知識,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而在學習《一分鐘》《文具的家》等課文內容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掌握新型的勞動技能,讓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時間,也可以讓學生具有手工制作的能力,多元化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藝。而在學習課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小兔運南瓜》知識點的環節,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制定勞動任務的能力。
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教學課程分析其中的勞動主題,根據課堂文本內容展開相應的分析和研究,在傳統的知識教育目標上引入相應的能力培養目標和情感塑造目標,將勞動教育當作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以此為中心,讓勞動教育和語文教育充分結合,有效地塑造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念。
為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及勞動技能,教師應深度挖掘課文中的勞動內容,以此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跨年級、跨單元的模式為學生組文成群、聚篇成類通過文章的共性,包括相同的表達方式、相同的主題內容、相同的勞動方式等對學生進行深入引導,促進學生勞動技能水平的進一步完善,確保學生在理解語文知識點內容的同時,也能掌握更加多元化的勞動技巧。
例如,教師可以將課文《鄧爺爺植樹》《朱德的扁擔》進行融合,由于兩篇文章的主題相同,又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因此,能對學生起到更加深化教學引導作用。同時,教師也可以將《挑山工》《千人糕》進行群文組合,這是由于兩篇課文都采用了設置懸念的寫作模式,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讓學生在得到答案后產生恍然大悟之感,進而增加學生對課文的記憶能力,也能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勞動技巧。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在課文挑山工中,為何挑山工挑著很重的擔子,反而在趕路的時候趕在前面?在課文千人糕中,為何將一塊普通的糕稱為千人糕?此外,教師在利用組合文章對學生繼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注意將勞動教育主題設置為暗線,將語言探索與實踐設置為明線,通過“兩條線”教學,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及勞動素養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在進行組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領導者勞動事跡”的環節,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文章是如何描寫領導者勞動形象的,進而深入體會領導者熱愛勞動的情懷,進而激發學生自覺勞動的人文情懷。而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分析,教師也可以將形象相反的內容組成群文,這種方式能有效為學生營造矛盾氛圍,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文字分析、理解能力,并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其中的勞動內容。比如《寒號鳥》《守株待兔》兩篇課文諷刺了貪圖享樂者和好逸惡勞者,而《慈母情深》《鄉村四月》《蜂》等課文,則歌頌了勞動者的偉大,將兩類課文進行對比性學習,能確保學生對不同題材的課文有一個深入理解,能更加高效地認知到勞動者的閃光點,以及不愛好勞動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培養了學生的榮辱感,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又幫助學生樹立了良好的勞動觀念,真正凸顯出語文教學與勞動教學相融合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這種聚篇成類的教學模式能確保學生可以對文本進行靈活調集,達到“深處種菱淺種稻”的教學效果,真正確保將語文教學與勞動教學的目標進行落實。
教育內容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需要根據教育內容確定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向,在語文教育和勞動教育充分融合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從課本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過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入勞動教育,相較于具體的枯燥的理論知識傳輸,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所能產生的影響和效率相對較高,對學生的影響和觀念塑造作用也相對較強。
在對學生開展語文與勞動教學滲透的過程中,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學完一冊教材后,通過單元整合的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選擇教材中代表性較強的課文,并將這些文章進行集中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學生的勞動素養可以得到綜合性完善。此外,也可以確保學生深入理解語文及勞動知識,對學生形成一種多維度的教學引導,并注意從實踐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勞動,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能在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多位賞析勞動技能的狀態下,提高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及勞動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含有勞動內容的課程,對學生開展教學引導,為確保學生能更加高效地學好語文知識,提高勞動學習素養,教師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分類,比如,動手實踐類勞動、創造類勞動,注意包括生活應用、家庭體驗、實驗操作、手工制作等層面的內容,并將上述勞動內容進行主題融合,并為學生明確勞動目標,進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同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開展手工活動,進而可以掌握實驗過程,并學會以正確的格式進行通知的書寫,以此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然后,借助課文中的關鍵詞,在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的同時,體會勞動的意義,并通過實踐勞動,體會勞動的價值,并養成熱愛勞動的態度,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從小學學生本身的學齡特點和學齡興趣來看,引入實踐類的活動小學學生更愿意參與,且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更愿意思考和探究,教師需要抓住小學學生這一學齡特點。在實踐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通過實踐活動的引入滲透勞動教育,塑造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念,對學生展開相應的培養和教育。
培養小學生勞動素養,不僅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引導,更應注意結合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課后延伸勞動教學,這會豐富學生的勞動內容,使學生通過社會勞動拓寬視野,提高勞動技能,也可以通過勞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進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勞動后,對整個勞動過程進行記錄,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通過勞動鍛煉學生體能,在勞動中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活性,也能使學生在記錄勞動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對自身的勞動思路進行梳理,并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形成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主題勞動任務,開展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模式,其一,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到社會福利機構幫助老年人打掃衛生,或者到各個小區打掃小區衛生。其二,可以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或者組成勞動小組,打掃自家的走廊、樓道、電梯間,或自家的小區。這種勞動體力勞動項目,能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其三,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長期勞動任務,讓學生進行長期的勞動體驗,而不是完成一次性的勞動任務。構建常態化的勞動體系,能確保學生的勞動能力可以通過量的積累實現質的突破,讓學生的勞動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使勞動成為一種常態化,真正促進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其四,教師應讓學生在每次進行勞動活動后,都應將自身產生的想法以口述的方式進行表達,讓學生進行日常積累,也可以達到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勞動理念的目的,也可以確保學生能夠通過語言表達,梳理自身思路,提高語言邏輯表達素養。同時,在完成勞動任務后,學生可以將勞動準備、勞動開展、勞動實踐過程、勞動結束后的感想進行書面表達,使學生能梳理參加勞動的思想過程,以及對勞動內涵的理解程度,真正使學生的勞動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獲得有效提升。
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再次回憶起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個人的心態變化、心得體會,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重新觀看勞動這一活動開展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和變化以及自己的成長,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有效地了解學生在態度觀念行為上存在的欠缺和不足,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幫扶。
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作教學是檢驗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方式,更是提高學生寫作綜合素養的必要途徑。但習作內容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通常小學生都會對習作學習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而教材中單純的理論知識較為煩瑣性和冗長性,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表達的內涵,甚至部分學生難以真正完全讀完一整篇習作文章,這自然給學生開展習作實踐增加難度,也增加了將勞動元素在習作內容中進行融合的難度。部分學生對勞動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勞動就是干體力活兒,無須有聰明的頭腦,任何人都能完成體力勞動。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此,教師需要結合生活實踐對學生開展習作教學引導,這不僅會簡化習作學習難度,并能通過生活中的勞動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讓學生真正懂得勞動的內涵,勞動并非單純的“干活”,勞動是人類智慧的體現,人類通過勞動能創造美好未來,學生只有懂得這一道理,才能從根本上轉變對勞動的看法。
例如,教師可以對學生設置半命題勞動作文任務,讓學生通過貼合生活的勞動實踐,真正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職業體驗,可以體驗醫生、交警、超市理貨員、快遞員、環衛工人、農民等不同群體的勞動過程,讓學生能懂得勞動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勞動能創造不同的社會價值,醫生的勞動能救死扶傷、交警的勞動能維護交通安全、超市理貨員通過勞動為人們提供充足的商品、快遞員通過勞動將人們購買的商品送到千家萬戶、環衛工人的勞動能保持環境衛生、農民的勞動可以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以此讓學生懂得現在過得井然有序的生活,是由多名勞動者共同創造的,因此,勞動是光榮的,勞動者也是值得被尊重的,為學生梳理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并通過社會實踐化勞動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偉大,也讓學生自發自覺地進行自主性勞動,幫助學生塑造正確勞動意識,使學生的勞動核心素養能通過自主實踐得到突破性提升。然后,教師應讓學生結合社會勞動實踐體驗,完成教師布置的半命題作文內容,并確保習作中應完整地表達勞動體驗的過程,比如,體驗快遞員工作的學生,應將快遞員勞動的全過程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尤其應注意突出勞動主題,通過細節的刻畫,提高文章的完整性,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讓學生對勞動的價值形成深刻認知。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融合勞動教育,能在提高學生語文基礎學習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在日常教學引導中,循序漸進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