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 繆雪云
教材是課堂教學有效的依據,教師要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適切的符合學生需要的閱讀生長點,引進課外相關內容。首先,可以從課文原著、課文作者、對比閱讀、與教材描寫方法類似文章等角度巧妙引入外聯性材料,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其次,可以從課前引入,喚醒期待;課中引入,指向目標;課尾延伸,遷移應用等方面巧妙引入外聯性材料,為學生和文本牽線搭橋,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外聯性閱讀,取對外聯系之意,指的是在課內閱讀教學基礎,引進課外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運用學習知識、經驗構建新學習體系,實現閱讀的有效延伸、應用語文素養,促整體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巧引外聯性閱讀材料,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節選或改編自名家名篇。教師可以立足課文特點,鏈接外聯性閱讀材料,引領學生“親近原著”,這既有利于學生全方位解讀課文,又能激發學生主動深入課文,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五年級上冊的《將相和》、五年級下冊的《草船借箭》、六年級上冊的《少年閏土》、六年級下冊的《魯濱迅漂流記(節選)》《騎旅行記(節選)》等課文一般都有完整的兒童版名著,課上教師巧妙引入相關材料拓展閱讀,再引導學生走進原著,對比閱讀。通過鏈接外引材料讓學生走進課文原著,悄無聲息地進入歷史的情境中。學生能置身于一個個經典的故事中,感受作品中主人公鮮明的性格形象。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缺乏對課文中作者生平及作者所處時代背景的了解,那么就很難讓學生親近作者,更無法深刻感受文本在特定環境下所表達的那份情思。因此,要讓學生理解課文,感受作者的情思,前提就要讓學生了解課文作者及背景。例如,《窮人》一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杰作。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簡介以及他的作品,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了解,只有了解了列夫·托爾斯泰在文章中所表達的不裝飾、不夸張、不理想化、真實客觀,才會感受這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最充分、最確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實或表達自己的思想。又如,《少年閏土》一文節選自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鏈接魯迅的生平、簡介以及他的相關作品的外聯性材料,從而幫助學生了解魯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意圖,《少年閏土》是《故鄉》中的一段插敘,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是一個樸實健康、機智勇敢、聰明能干、見多識廣的農村少年,與中年閏土有巨大的區別。也讓學生懂得魯迅對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對魯迅的相關作品,學生很感興趣,學生會產生閱讀期待。可見,教師立足課文作者,以其為閱讀拓展點,通過外聯性材料的閱讀,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以便更清楚、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感受作者情思。
在教學過程中,外引閱讀材料,將內容或風格等相近或相反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中都出現了“淚”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兩個“淚”進行對比,說說分別是為何流淚?這是怎樣的淚水?通過對比,一喜一憂的畫面躍然紙上,詩人的愛國情懷通過這兩個“淚”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得淋漓盡致。接著,教師要引發學生去思考,還有哪些詩句中同樣的字眼卻表達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情感。巧妙外引閱讀材料,如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韓愈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同是“楊柳”,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春色的贊美之情。再出示《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里的“楊柳”則是表達依依惜別之情。這一拓展,不僅拓寬了學生閱讀廣度,還有助于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品味文本內涵,抓住文本描寫特點拓展閱讀,提升學生品讀能力,從達到“厚積而薄發”的閱讀目標。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聯系單元四語文要素以及借助單元交流平臺內容,進行知識統整,巧妙指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適時拓展閱讀訓練《祖國,我終于回來了》,引導學生選用恰當方法概括主要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完成方法的遷移。又如,教學《青山不老》一文,它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展現了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讓學生感受到巍巍青山下,有許多默默守護的人。教師可以從單元主題和文本的角度出發,恰當地引入外聯性閱讀材料——呂錦華的《總想為你唱支歌》,進行拓展閱讀。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保護環境這個問題的認識,同時也強化了方法的遷移。
課堂伊始,教師可引入與教學相關的學習,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同時與新知識建立關系,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底引趣”。此環節,借助外聯性材料中與主題相關的詩詞、名言、歇后語引入,也可以結合課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關的內容,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引入。如教學《北京的春節》,一開始鏈接外聯性材料,分別出示一組我國各地過春節的場景圖,并配上文字說明,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與文字談談自己感受。然后引導學生從畫面與配文中找出老北京過春節的場景,并思考:老北京是如何過春節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問題的熱情。又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首先,教師先展示圓明園昔日輝煌的相關圖片,并配以文字介紹,讓學生感受昔日圓明園的輝煌壯麗;再展示圓明園遭受毀壞、斷垣殘壁的景象,通過對比,讓學生內心受到觸動。這有助于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情感,為深入文本,進一步體會文章思想,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外聯性閱讀材料在課中的引入并非孤立于文本解讀后,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而相機引入。
1.在認知不全處引入
當文本內容與學生之間存在巨大時空差距時,學生往往無法理解其內涵或者對內容僅僅只是“淺嘗”,這時,就需要及時引入外聯性閱讀材料。如教學《江雪》,如果沒有結合時代背景,教師只是簡單地講解詩意,那么學生的理解就僅會停留在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雪景圖,而不能深入體會詩人“孤”“獨”的心境。這首詩是柳宗元因為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而被降職流放永州時所作,當時詩人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詩句中“鳥飛絕”“人蹤滅”的環境,表現了詩人孤獨苦悶的心境。詩句中塑造的老漁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風雪中獨自在江邊垂釣,表達了詩人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壓抑,寄托詩人清高孤傲的情懷。在教學中,鏈接外引閱讀材料,關注創作背景,從而更準確、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內涵和主旨。
2.在教學重難點處引入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入外聯性閱讀材料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抓住難點、關鍵處適時進行拓展,要為學生排除疑難,幫助學生把握重點,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深入、更準確。
例如,在《冀中地道戰》的教學中,教師可加入時代背景介紹,冀中人民的偉大智慧;播放電影《地道戰》視頻片段,有助于學生直觀感受冀中地道的結構特點,深切感受冀中人民與敵人斗智斗勇;播放歌曲《地道戰》,感受歌曲的雄壯氣勢,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鏈接閱讀短文《憤怒的土地》,有助于學生深入文本中心。又如,教學《慈母情深》,對“龜裂”一詞的理解,學生從字面上很難明白其意思,這時教師可以鏈接相關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深入體會:母親每天身處在“嘈雜”的聲音中,這是怎樣的工作環境呢?教師引入相關視頻,幫助學生體會母親工作環境惡劣;讓學生跟隨作者走進母親工作廠房,感受那令人震驚的場景,教師還可以外引相關資料“一排破窗,至少有三分之一埋在地下了,門也是,所以只能朝里開。窗玻璃臟得失去了透明度,烏玻璃一樣,我不是邁進門,而是跌進門去的。早沒想到門里的地面比門外的地面低半米。一張踏腳的小條凳權作門里臺階,我踏翻了它,跌進門里的情形如同掉進了一個深坑。”讓學生讀后并談談感受。此時,學生對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感同身受:母親為了兒女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日復一日地工作著,這就是——慈母情深!文中讓人感到無比壓抑的環境細節描寫,竟包含著如此濃烈而真摯的情感。此時再讓學生深入品讀,情感得到升華。實踐證明,適當、有效地引入外聯性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提升語文素養。
3.在表達受阻時引入
小學語文教材是很好的教學素材,學習語文是為了理解事物,也是為了學會表達。然而,僅僅通過一個例子,學生不一定能輕松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這時,教師就需要以各種方法巧妙施行拓展閱讀。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這篇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很特別,不但具體寫了父親說的話,還兩處寫了他不說話的情形,起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教師可帶領學生找出這兩個細節,重點關注這兩個句子——“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他的精神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文字都流露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再讓學生說說,借助作者這些感受,你讀出父親怎樣的品質?這種表達特色僅僅通過一篇文章的閱讀,要學生明確并掌握這樣的寫法,顯然是有難度的。因此,可以遷移到《金色的魚鉤》學習中,并外引鏈接相關材料,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通過品讀人物細節描寫,體會人物品質。
4.在文本空白處引入
在語文教材中,往往留有許多空白,即“文本空白”,往往能給人留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巧妙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也能激起學生心中的情感。如教學古詩《示兒》,“南宋朝廷的軍隊最終收復中原失地了嗎?陸游的心愿到底實現了嗎?……”詩歌并沒有交代。此時,教師可以這樣處理:在學生就這一問題提出質疑后,巧妙鏈接外聯性材料——宋代林景熙的《題陸放翁詩卷后》中的詩句“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學生交流發表看法,有的說:“國家是統一了,但不是陸游所期待的那種統一,‘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說明陸游的后世子孫不知道該怎樣把統一的消息告訴他,他們肯定有難言的苦衷。”有的說:“我也認為國家最終是統一的,但人民并沒有歡呼雀躍,而是有一些傷感。詩句采用借景抒情手法,‘青山一發愁蒙蒙’遠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見作者心里很郁悶,很憂愁。”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陸游一生沒有看到南宋軍隊統一全國,他的后世子孫雖然見到祖國統一,但那是蒙古大軍占領了中原大地、最終完成了統一。對陸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來說這是無法言表的悲事、憾事。讓我們帶著深深的遺憾之情再次朗讀陸游的《示兒》。教學中,教師抓住文本的空白處,陸游的心愿到底實現了嗎?在學生強烈的期待中補充了林景熙《題陸放翁詩卷后》中的詩句,進行拓展閱讀,既充實了文本,又提高了學生閱讀詩歌的技巧。
在課尾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適時、有針對性地介紹、推薦與本課學習相關的課外讀物,能使語文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有效地讓學生舉一反三。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編者在部分“課后練習”中滲透了閱讀鏈接材料,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有效的拓展閱讀,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后延伸,并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以最大限度地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相融合,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斷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后,鏈接課后閱讀材料《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結合這些材料,讓學生體會其與《圓明園的毀滅》表達情感的相似之處,受到熱愛祖國的情感熏陶,增強振興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又如,教學《猴王出世》,結合本課訓練點“聯系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在結尾處教師鏈接外引材料,拓展閱讀《大鬧天宮》,扎實訓練點,并讓學生對《西游記》產生閱讀期待。長期有效的外引閱讀材料的閱讀,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符合學生需要的閱讀生長點,巧妙地鏈接引入外聯性閱讀材料,為學生和文本牽線搭橋,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