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浯潭小學 朱海英
思維可視化教學方式,能讓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加深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基于此,本文從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和教學不夠生活化兩方面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指出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積極性受到了抑制,如果聽之任之,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對生活元素的滲透、巧設情景達到可視化教學的效果、創設數學錯題集和促使學生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四條有效措施,最后從正確認識思維可視化的特征、注重夯實學生思維可視化的基礎和注重對教學經驗的積累三方面指出教師在應用思維可視化教學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能給數學教師一些參考,將其應用在數學課堂上,久而久之,喚醒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得以有效地提高。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始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階段,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得以夯實,那么日后學習更加高深的理論知識就不會太吃力,否則就有可能影響到日后的學習。作為參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導師,數學教師需要深刻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認識到思維可視化對小學生的積極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不斷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以便能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影響,促使學生以更加飽滿的態度參與到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久而久之獲得數學素養的提高。
雖然素質教育觀已經提出很久,然而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數學課堂上依然以填鴨式為主。小學階段的學生專注力不強,而填鴨式教學模式形成的枯燥乏味的學習環境會使他們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抵觸情緒,嚴重者甚至產生了厭學心理,如果聽之任之,非常不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部分數學教師意識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開始嘗試運用各種有效措施進行改善,與過去相比,數學教學質量的確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從現階段而言,依然無法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換言之,當前的數學課堂未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學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存在,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用嚴謹的邏輯來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點,殊不知,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知識的難度。因為小學階段孩子的思維還處于相對抽象的階段,偏于邏輯性的解釋會抑制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然而,部分教師并未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在數學課堂上過于重視對知識點的教學,而缺乏生活化元素的融入,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無法做到舉一反三,無法做到活學活用,這在一定程度嚴重制約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提高。
所謂“思維可視化”就是將數學教材上的知識點,通過科學的呈現方式讓其解題過程具有形象化、直觀化的特點,以便能降低知識點的難度,便于小學生理解。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方法,思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點的效果得以有效提高。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有必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加強對思維可視化技術的運用,以便能幫助學生戰勝畏難情緒,以更加飽滿的態度去面對數學課程的學習,并將這種良好的學習態度遷移到其他學科中,久而久之,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實踐途徑有:
與文字相比,圖形往往能給予學生更為直觀、具體的感受。例如,當描述一個梨時,可以用很多詞語來描繪它,比如它是黃色的,個頭比較大等。然而,對沒有見過梨的人來說,通過這些形容詞是很難在頭腦中形成梨的形狀以及顏色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融入多媒體技術,通過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向人們展示與梨有關的照片或者視頻,即便沒有用任何語言來介紹,人們對梨的感知也遠遠要比文字敘述來得強烈,這就是圖形的優點,它能給人帶來相當強烈的視覺感受,促使人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圖形的優勢將其融入數學教學中,一方面降低數學的難度,讓數學知識點更具直觀性、形象性;另一方面,還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從而促使他們的學習效果得以有效地提高。
比如在學習“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現有的材料制作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鐘表,并將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通過鐘表支撐表格,以此來促使學生感受時間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鐘表的整個工作過程,更加直觀地體會到自己的作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圖形的方式將自己做事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制成表格,并讓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對比、與自己前一天對比等來感受時間的多少。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負責讀出時間,一組負責在鐘表上撥弄,通過兩組的相互配合,讓所有學生都理解與鐘表有關的知識點。期間,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進行口頭上的嘉獎,強化學生的成就感,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喜歡上數學。
情景的構建,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并非想象中枯燥乏味的,是可以很有趣很好玩的,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另一方面,還能拉近學生與數學教材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是極為有利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需要運用各種現有的工具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既獲得知識的強化,又獲得學習的快樂。
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由于孩子平時對錢幣接觸得很少,因此對人民幣的印象很是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教師一再重復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學生也是懵懂無知的。這時,教師可以融入情境化教學。首先,將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商店的樣子,然后擺上書本、鉛筆等學習用具,并準備一套紙幣人民幣,讓學生通過扮演顧客或者售貨員來感受錢幣之間單位的換算。學生通過這種親身參與而得來的知識遠遠要比教師單純講述的方式產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最為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方式是可視化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明顯感覺到數字的不同變化,這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是有幫助的。
數學錯題集的創設能讓小學生明白自己錯在哪里,并且學會如何改正,這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創設數學錯題集。一方面能夠起到復習的效果,經常回顧錯題其實就是復習的一種方式,而且還是有針對性地復習,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強化了學生對思維導圖的應用,為日后進行思維可視化教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述創設數學錯題集的重要性,為日后開展數學錯題集的指導創造良好的條件。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錯題集的正確記錄方式——對比較典型的題,可以采取全抄的方式來展示計算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對幾何類的錯題,學生可以通過列思維導圖的方式標注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對計算題,可以根據自己做錯的類型進行分門別類的記錄,并在旁邊標注上可以改進的方法,譬如加強驗算等;此外,為了減少查找錯題的時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錯題集后根據里面的內容制成簡單的目錄,這樣一來,學生在復習時,只需要通過尋找目錄即可找到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從而根據典型的應對之策做題,以此來降低出錯的概率,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
對錯題集整理比較好的學生,教師還可以請他們上臺分享自己創設錯題集的經驗,讓他們通過現場展示等方式向學生傳授更多創設錯題的技巧,以供其他學生學習。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數學教師還可以圍繞“錯題本記什么”“怎么記錯題”等問題展開討論,以此來提升學生創設錯題集的技巧,為教師實施可視化教學提供良好的學習基礎。
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的特點,其內容是通過一定的方式羅列而成。如果學生在前面不具備相應的解題能力就很難應對后面的題目,這種在知識點上的連貫性讓許多學生對數學學科望而生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獲得數學素養的有效提高。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為學生呈現出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性,讓學生能通過抓住主要內容而理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降低知識點的難度,便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與了解。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點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以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能將所有的知識點融合成完整的數學系統,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內容的掌握,為日后學習更加高深的理論知識奠定能力基礎。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時,此前學生雖然已經學過與三角形有關的知識,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因此在學習這節課時很難體會到三角形的特征,更不會根據三角形的特征對所看到的三角形進行科學的辨認。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在思維上具有可視作用的小木棍組成三角形,然后通過移動小木棍來展示三角形在角度與邊長的變化,從而引導學生學會三角形的分類標準。這種可視化的教學方式能通過降低知識點的難度,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等學生對三角形的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后,數學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三角形知識做出適當的拓展。例如,讓學生通過小木棍的演示發現當梯形的上底逐漸縮小成點時,會構成一個三角形,從而加強學生對三角形與梯形之間的聯系。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增加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印象,以自覺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數學課堂活動中,還能幫助學生養成加強各個數學知識點之間聯系的良好習慣。
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刻意識到,想要讓思維可視化教學方式的作用得以有效的發揮,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影響,還需要在應用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任何教學方式既有一定的優勢,又有一定的劣勢。在應用之前,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全面的認識,以便能把握其優勢避免其劣勢,為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應用思維可視化教學方式自然也是如此。在采取思維可視化教學方式時,教師需要對其特征進行充分的認識,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以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思維可視化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能讓學生用相對較短的時間掌握相對較多的內容,并在頭腦中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如果學生不具備掌握內容的基礎,或者所授內容沒有明顯的邏輯性,那么教師就需要考慮將思維可視化方式與其他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從而達到1+1大于2的效果。此外,在開展思維可視教學活動的同時,教師還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找出可以融入思維可視化方式的關鍵點,以便有效加深學生的記憶,讓他們對所學內容實現牢固掌握的學習目標。
學生思維可視化的基礎是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思維可視化教學的根本。如果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基礎,不能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認真的學習,那么思維可視化教學方式的作用是無法得到發揮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思維可視化基礎的夯實,確保其能夠跟得上教師的講述。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開展思維可視化學習的方式,以錯題集為例,在要求學生整理錯題集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制定錯題集的目標、內容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彌補。又如,將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視頻,并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以便他們逐漸擁有開展思維可視化教學的基礎。
思維可視化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可供教師借鑒的經驗并不多。想要讓這種教學方式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影響,還需要教師注重對課堂上應用思維可視化效果的評價與總結。對表現較好的地方進行繼續保持,對表現較差的地方進行認真改進,并根據學生的反饋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必要時可以加強與其他數學教師之間的交流,以便數學教師能夠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為日后開展可視化思維教學活動提供支持。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可視化教學能夠降低數學知識點的難度,讓解題過程更具直觀化、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愛上數學,并將對知識的喜愛遷移到其他學科中,久而久之,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給學生授業解惑的教師,要深刻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在數學課堂中通過創設情境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復雜的知識點,解決學生在學習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以便學生自覺戰勝畏難情緒,獲得個人綜合能力的有效提高,為日后成為優秀的人才奠定良好的數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