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實驗小學 姜西春
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結構形式的自然學科,具有高度的邏輯性,每個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并在相互聯系中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知識網絡。學生在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網絡的梳理與構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在課程體系的改革發展過程中,面對數學教學這一教育需求,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在教學結構方面進行了極大的優化,以單元結構為特點的編排形式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化與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行數學教材中單元化的編排特點,通過單元整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結構化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在知識結構的認知中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對教學重難點的綜合把握和教學層次的組織,實現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結構化教學作為一種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型教學策略,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科知識結構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儲備為依據,通過富有邏輯結構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間邏輯聯系理解及知識結構梳理、構建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結構化教學策略與以往的教學相比,具有非常顯著的教學特點。
1.注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結構化教學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數學學科中零散、碎片化知識點之間聯系的認知,進行完整數學知識網絡體系構建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的結構化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數學知識點之間聯系的解析,以幫助學生形成整體知識構架的搭建。
2.教學計劃性強,注重教學經驗的運用。在結構化教學中,計劃性強是最為顯著的一個教學特點,教師會通過充分的課前準備,將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預期等進行周密的計劃,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教師應更加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與運用。
3.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與遷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習過程及方法的設計與傳授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維度。因此,教師應通過結構化教學法的實施引導學生掌握由點到線、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實現學生知識及思維的有效遷移。
4.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及認知水平的提升。小學數學的結構化教學是一種由小見大、由局部向整體拓展延伸的教學方法,是對學生各項思維品質進行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結構化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發揮其自身的教學優勢,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有效的提升,使學生能在全面、有序的過程中獲得自身認知水平的發展與提升。
通過以上對結構化教學策略的論述,不難發現,結構化教學符合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體現了課程改革發展的精神,尤其是在結構性科學的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價值。首先,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對學科整體知識框架的搭建。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大多屬于點狀化教學,學生學習的知識點都是獨立存在的,學生很難自主地發現知識點之間存在的邏輯聯系。而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更加注重知識結構的呈現,使學生在層次分明、聯系密切知識點的學習中,深刻了解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實現了學生對數學整體知識框架的掌握。其次,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與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學科知識結構通過內化在學生頭腦中的折射。通過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教師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點之間聯系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方法等方面的梳理、構建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促進了學生自身數學認知結構的優化與完善。再次,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助于學生問題意識及能力的提升。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是對數學知識進行運用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能從整體的角度進行數學問題的認知與分析,并對數學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結構化的探究與掌握,使學生在知識點之間的遷移運用中獲得了問題意識及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最后,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助于教師專業素養及教學能力的提升。結構化教學策略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實現結構化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應更加積極地進行自身專業知識體系的更新、教學思維的拓展及教學方式的積極創新,以此擺脫以往照本宣科、僵化機械的教學方式,以更加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引導來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
單元整合就是將這一單元中零散的知識點通過整合使其呈現出系統化的特點,有助于學生對這一單元內知識體系的認識與構建,是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以單元整合為基礎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知識體系方面的整合,使學生在對知識體系的認識中探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本質,促進學生結構化思維的形成。如,在對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小數除法”進行結構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為核心,進行“整數除法”“整數混合運算”“小數加減法”“小數乘法”等知識的整合,從橫向、縱向的角度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學生在這種知識體系中進行了知識點之間聯系及內涵的理解,實現了結構化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
在小學數學的結構化教學中,教學課型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具有一定整合性教學課型的開展,才能實現知識整體結構的展示,在強化學生結構化認知的基礎上促進結構化教學效果的優化。因此,教師應在單元整合的基礎上對課型進行有效的開發與利用,以此增強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效果。如,在小學數學的結構化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通過單元起始課、單元整合課,以及單元專題課的課型進行講解。而單元起始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果報告的完成,來從整體上進行單元內教學知識結構、框架的認識。單元整合課作為結構化教學策略實施的主體課型,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進行了學生自主整合的引導,而單元專題課則通過具有針對性練習題的方式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使學生能在自主學習、自主認知,以及綜合運用中實現了認知結構的構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學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教師在對單元知識進行整合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顯性邏輯聯系的挖掘,同時也應深入本質,對知識點體現數學原理的總結來進行有效的整合,并以其教學契機,進行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如,在對三年級上冊“美化校園——圖形的周長”進行結構化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以及相關問題解決過程中進行解決問題方法的整合,使學生感受到其中蘊涵的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并在教師的點撥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在舉一反三中獲得良好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效果。
數學作為一門具有高度邏輯性的教學課程,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結構構建的過程中,更應對學生的思維結構進行建立與優化。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結構化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地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使學生的數學思想結構構建這一暗線能與數學知識結構構建這一明線的相輔相成中,共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優化。如,數形結合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涉及的一種數學思想,它能將抽象的數量關系和直觀的圖形結構進行結合,使學生能將自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以畫圖的形式進行驗證、推導,以此建立數量關系與圖形結構的聯系,使學生逐漸掌握數形結合這一數學思想,進行數學問題的有效分析與解決。在對學生進行“植樹問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畫圖的方式來對這一問題進行直觀的展示、形象的分析及高效的解決。同時還應通過結構化教學的方式將這一類的問題進行綜合匯總,使學生在對數形結合方法的理解與運用中實現對數學思想的掌握,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著結構化的方向形成與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結構化教學策略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新型教學策略的實施需要新型教學工具、教學手段的配合才能促進其教學價值的最大化發揮。因此,在基于單元整合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進行思維導圖這一思維工具的運用,以此直觀化地呈現數學知識的結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是進行思維發散、思維過程梳理及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而在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邏輯聯系,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運用多個相互關聯數字知識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入的運用來進行解題思路的拓展及數學知識間結構的構建,以此獲得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如,對進行“我家買新房子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結構化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思維導圖進行繪制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的發散,將各種圖形的面積公式、具體運用事例等羅列,以此展現相關知識點間的結構關系和邏輯聯系。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不管是數學的學習還是運用都離不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由此可見,問題是貫穿數學學習的重要因素,問題的解決也是對數學知識進行串聯、綜合構建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以單元整合為基礎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相應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來引導學生對其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結構化的認知與學習,這樣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也從知識的實踐運用中進行了單元內數學知識間結構的探究,以此促進了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如,在解決現實生活中“選房、買房”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對建筑面積、實用面積、房價、公攤、容積率、按揭等專業術語的了解中,對涉及的數學知識點進行綜合性的運用與整合,使學生能在對這些數學知識的綜合性理解的過程中掌握如何選房的技巧,在數學知識結構的構建中實現了現實問題的解決。
數學作為一門具有悠久發展歷史的學科,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源遠流長的數學發展史。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不僅應對學生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更應對學生進行數學發展史的講解。因此,在對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數學發展史的教學為契機進行相關數學知識、教學資源的整合,以此達到結構化教學的目標,使學生能對某個知識點的演變史進行系統的了解。如,教師在對“計時器”演變歷史的講解中,可以將物體影子計時、沙漏計時、日晷計時,以及最精確的鐘表計時等資源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使學生在對這些數學發展史知識的了解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時、分、秒”的計時意義。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單元為基礎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雖然發揮著重要的教育意義,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仍然需要教師對其實施過程進行有效的把握,通過以下注意事項的關注來提升結構化教學效果的優化。第一,教師在對結構化教學策略實施的過程中應充分注重“以人為本”理念的貫徹。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日益凸顯,結構化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更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具有針對性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結構化教學策略自身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優化。第二,教師在對結構化教學策略實施的過程中還應注重科學性的把握。結構化教學的實施是以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為目標,教師在對結構化教學策略實施的過程中,應注重遵循發展性原則,以此實現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總之,數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結構性的學科,知識點之間通過邏輯聯系形成了一定的知識結構,這一學科特點為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數學教材中每個單元中知識的整合為基礎,對學生實施結構化的教學策略,并通過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學課型的開發、教學原理的總結及教學工具的利用等,實現結構化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