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連五學區 馬順天
語文學科在基礎教育中異常重要,而民間文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數教師忽視了民間文學的作用,造成民間文學無法在課堂中發揮應有的價值。民間文學是經歷史積淀的語言藝術,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產物,民間文學作品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資源之一。民間文學作品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能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理想的前提。學生在學習中可以提升表達能力、想象力,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積累;民間文學作品的審美熏陶作用能幫助學生養成具有一定水平高度的審美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通過對民間文學的學習,能夠在更深層面加強對民族的了解,探知中國人民的社會歷史,認識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勞動成果。多數民間文學包含懲惡揚善、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文成公主進藏》——一篇以史實為基礎進行二次創作的文學作品。該作品以盛唐為背景,講述了大唐周邊眾多俯首稱臣的小國中,有一吐蕃國國王希望與唐朝交好,向唐王提出了聯姻請求。這樁聯姻展現了唐朝的氣度,也展現了吐蕃國的誠心,體現了雙方友好往來的美好。故事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張弛有度的敘述,讓學生在學習時了解了民族歷史和文成公主為民族團結做出的貢獻,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間文學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聚集了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在學習民間文學時能夠有效刺激想象。民間文學作為充滿活力的文學,其流傳的過程也是一種再創作,這一過程是豐富多彩的,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民間文學繼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力。在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女媧補天》中,講述了天突然塌下來,女媧為拯救人類,煉就五彩石將天上的窟窿補好的故事。這則故事弘揚了女媧勇敢善良的精神與甘于奉獻的品質,在教學時讓學生仔細體味神話的奇妙,并通過教師的描述讓學生自行想象人類在當時水深火熱中煎熬的場景,引導學生逐漸沉浸在課文中,豐富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課文中女媧費盡磨難尋找五彩石,教師可按下結果不表,給予學生時間思考和想象,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女媧在這一過程可能面臨什么危險?女媧是如何解決的?”
民間文學多是口頭創作,并通過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因此民間文學的語言多為通俗易懂,內容與生活貼近,即便搬上書面也同樣韻味不減、廣為流傳。語言是思維的外化,學生的思維水平與語言水平息息相關。學生在學習民間文學的同時也是在學習經典語言,這對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這一課文,文學語言與口語接近,特別是“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這一段話朗朗上口,學生易于接受,從而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者,教師可以讓學生聚焦故事情節,激勵學生對故事進行概括;抑或是教師創設講故事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故事內容,練習朗誦文本,在講述故事時要求講出韻律感,培養學生把握語言節奏的能力,豐富學生的口語表達,提升學生的表達效果。
審美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理解和感受,于人與世界的無功利關系中建立,是人主觀與客觀認識世界的能力。學生通過學習民間文學可以在情感體驗中感受審美價值,提升審美和鑒賞能力。民間文學反映社會生活,也反映人民的審美意趣,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因此也有著獨特的審美。通過對民間文學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學生審美感受力的提升也能由淺入深。多數民間文學作品可以在多元的視角上發揮審美作用,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伯牙絕弦》這一課文,講述了俞伯牙與鐘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伯牙最后因子期早亡而破琴絕弦的故事。全文語言凝練典雅,學生可以從中體會語言之美,故事之生動震撼。教師通過引導,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現象,感知字音的含義,從而發揮傳統文化的審美熏陶作用,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審美體驗。
民間文學是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基本文本,敘事散文類的民間傳說相對較多,接著是民間寓言、神話等。民間文學作品中多數為中國作品,但也不乏《烏鴉喝水》等寓言性質的外國作品。民間文學作品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呈現,以課文的形式作為教材內容的主題,這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和主要途徑,其中也不乏除課文外的拓展性知識,如《漁父的故事》這篇附有介紹性知識,《文成公主進藏》中包含歷史背景等隱性知識。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根據教學主題將主題類似的作品相關聯,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切記不可對民間文學作品進行生硬搬運。教師要對民間文學作品有足夠了解,明確其價值理念與文化,對作品進行深入挖掘與整合,在教學中增強學生對民間文學的認同。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夸父追日》這一我國古代神話,講述了夸父為追趕太陽不惜長眠虞淵的故事。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教學著力點,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或讓學生與父母交流,搜集類似的神話傳說,以此加強學生對神話體系的認識。教師可通過對比《夸父追日》和《普羅米修斯》這兩篇文學作品,挖掘其關聯性,讓學生思考二者的共同點。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結合學習的內容,在了解學習目標與任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尋找同學合作,實現在輕松的環境中完成學習目標,這一過程由于教師不作干預,因此稱為自由合作。相比傳統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跟在教師的節奏后展開,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容易出現思維片面的情況,合作學習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將合作學習運用于民間文學教學中,學生通過自由式合作,在課前進行自由交流和探討,完成對作品的預習,這有利于正式教學的開展。例如,在《猴王出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自由合作完成課前預習,厘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猴王的勇敢與無畏精神,在課堂中教師便有足夠的時間帶領學生深入了解猴王的形象。又如,《西游記》這樣的名著,教材中只能穿插一小部分故事,教師無法在課堂上講述大篇幅的內容,這種情況下自由合作可使學生提前了解這段故事,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語文課堂要以學生為本,避免出現教師主導的課堂模式,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使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引導為主,學生思考為輔,通過師生交流達成教學目標。比如,《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學生在理解和朗讀上都有較大困難,缺乏對文言文賞析的能力,師生交流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索朗讀技巧,引導學生感受民間文學魅力。合作學習不同于個體學習,是一種具有交互性特點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借助討論等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合作學習能力。
情景教學是教師有目的地借助工具或外界環境創設情景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情緒色彩和形象,能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理解教材上的課文,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情景教學中需要學生對課文有整體的把控,對課文中的內容及人物進行形象化重建。學生在閱讀背誦課文時,可以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情景再現,借此體會人物的形象,體會人物所呈現的精神寓意。教師應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通過情景教學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的情感變化,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對故事原本的情節進行延伸,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字功底。教師應避免在民間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一味給學生灌輸知識的情況,應懂得寓教于樂,憑借多媒體技術和工具創設教學情景,構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境,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應將教學活動作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一種形式,將語文課堂看作教與學之間的動態過程,以此構建平等且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作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應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分析文章的意義,在師生對話中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民間文學作品的情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學習活動增加互動性,提升學生的課堂交互效果。在對話互動的教學中,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發言,給予學生反饋,成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助推力。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提升表達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在學生的各種回答中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實現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民間文學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增強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人教版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民間文學時,教師需要發現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進行關聯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采取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后,需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精神與能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必要時進行引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通過創設故事情景實現深入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強化民間文學在語文課堂中的有效融入,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民間文學的魅力,借助師生互動領略作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