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山丹縣陳戶鎮范營小學 郭 華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傳遞數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因此,趣味性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基于此,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出發,分析趣味性教學的應用價值,并探究教學策略,即把握學生的興趣點,設計趣味性教學情境;挖掘教學內容中的趣味點,引導學生體驗趣味;組織課堂互動交流,鞏固學生的數學興趣;設計趣味數學活動,引導學生拓展學習。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把握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征,采取符合學生好動、好奇心較強心理的趣味性教學,學生在趣味性教學模式下有助于提高數學感知力,提升數學應用能力,轉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態度。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趣味性教學的應用缺乏效果。針對此,教師應加強教學設計,促使學生在趣味情境中學習數學。
趣味性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學情、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的不同,將教學內容或教學形式趣味化,并采用多種方法完成教學的一種實踐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趣味性教學法的應用十分普遍,如探究法、游戲法、任務法等都能構建趣味化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目前,關于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的應用研究也十分豐富,而通過教學實踐效果來看,趣味性教學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例如,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點的準確把握,可以為學生創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樂趣;教師對數學知識內容的深入挖掘,并利用趣味化方式降低學生接受數學知識的難度,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在趣味課堂上,教學互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在趣味溝通中找到了交流經驗的樂趣,能更加深入地實現數學教學目的;數學課外活動設計更加豐富,學生能在更加自由的氛圍中參與活動,探索數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知識講解是落實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但是對學生而言,如果知識內容缺乏趣味性不僅會影響他們學習的興趣,更會造成理解困難。一部分教師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以講述式教學為主。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數學思維快速發展的時期,如果學生長期處于低效率的數學課堂情境下,那么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針對此,教師應準確把握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情境,讓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更具趣味。
情境化教學是小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尤其是數學教學這種對小學生而言抽象性、概念性和邏輯性相對較強的學科,情境化教學可以有效地掃清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將抽象化、概念化、邏輯性相對較強的數學知識變成具象化、形象化的視覺呈現,學生有了一定的情境氛圍,在問題分析、概念理解上更具有優勢,同時從小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角度來看,相較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一味地理論知識傳輸,情境化教學在實踐開展的過程中方式更加靈活,對小學生而言更具有吸引力,小學生更愿意參與其中。現階段的教育研究對學生的興趣培養給予的關注和重視是相對較高的,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化被動為主動,進而積極地思考,主動地探究和分析,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而情境化教學無疑可以有效地達成這一效果和目的。
例如,在“分數”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了動畫情境:熊大、熊二在森林里覓食的時候,得到一個大蘋果,為了保證公平,兩個人決定平分這個蘋果,每個人得到一半。“同學們,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如何將蘋果平均分,如果用數學方法來表示,“一半”又是什么意思呢?”動畫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也激發了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中,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趁此機會引入分數,說明“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從而有效完成教學導入。再如,在“小數”相關知識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小數存在的意義,教師圍繞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設計了趣味化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思考。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大家猜猜它是誰?(邊說邊在黑板上畫出一幅簡筆畫,并在簡筆畫下給出量尺,顯示4cm長度。)
學生:毛毛蟲!
教師:毛毛蟲在清晨起床后伸了個懶腰,大家看一看它現在有多長呢?(量尺顯示毛毛蟲的長度在刻度4和5之間。)
學生1:比4厘米長,但是還不到5厘米。
學生2:那這到底是多長呢?
學生3:我們剛學了小數的知識,可以用小數表示。
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棒,毛毛蟲的長度的確可以用小數表示。那么像這樣的例子,你在生活中還知道有哪些?你能舉例子說一說嗎?
學生4:媽媽昨天給我量身高,說我140.3cm。
學生5:爸爸昨天稱體重說自己74.6公斤。
……
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發言,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逐漸顯現,而這對小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是十分有益的。
上述兩個例子一個是利用故事構建情境,一個是利用生活素材構建情境,教師在這兩節教學設計中都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構建了具有一定趣味的學習情境,有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當然,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能契合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情境還有很多,如游戲情境、多媒體情境,等等,教師在教學研究中應不斷探索、創新,結合實際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知識點的集中體現,合理展現內容,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保證趣味教學效果的關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整合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實踐進行合理設計,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也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知識的動機。同時教師也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整合教材中趣味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通過教師的引導找到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小數加減法”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師:列小數加減法算式時應注意什么?學生:“注意小數點對齊。”教師:“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學生:“保證相同數位的計算。”教師:“相同數位對齊是為了什么?”學生:“計數單位相同的數字相加減。”教師在教學課堂中,通過問題驅動式的教學方法,能不斷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并且在教師的帶領下,對數學知識點產生更加深刻清晰的認識。在這樣連續的問答中,學生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氛,也體會到了迅速回答的樂趣,同時學生在問題啟發下逐漸夯實了知識的地基,對相應的知識形成了清晰的知識結構,并在思維活動中強化了知識印象,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把握效果。
再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教學導入階段為學生出示點子圖,引導學生在點子圖中表示出4×5。有的學生說:“可以在點子圖中畫一個4,再畫一個乘號,再畫5,就是4×5。”有的學生說:“每行4個,有這樣的5行,就是4×5。”有的學生說:“可以每行5個,有這樣的4行,就是5個4,即4×5。”教師利用點子圖開頭,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為學生遷移知識,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奠定基礎。接下來,教師為學生設計問題:14×12,然后啟發學生利用點子圖進行計算。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在點子圖中把兩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兩位數乘一位數或兩位數乘整十數,降低計算和理解難度。這樣的教學設計為學生的動手操作提供了機會,將抽象的計算轉化為具體的操作,同時引導學生將舊知轉化為新知,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也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不同的方法將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內容,在保證知識本質的前提下,凸顯了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因而有效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知識理解的效果。教學內容是教師實踐教學展開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和重要依托,教師的一切教學方法選擇、教學目標確定都要依賴于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分析和優化。一直以來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對教育內容的深層挖掘,事實上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興趣化教學,教師就要從教學出發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這樣才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本質是極具有趣味性的,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和觀念,進而提高數學教學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前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尋找其中的趣味性內容,在課堂上以更加活靈活現的方式或更好的引導方法將這種趣味性最大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習慣于與優等生進行互動交流,引導其進行交流,一些學困生常常處于靜止狀態,聽別人討論、交流。這樣的課堂教學不能面向全體學生,無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得到充分的調動。基于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改進傳統課堂模式,堅持平等、公平的教育理念,利用趣味化的方式,吸引每一個學生都加入自我表達中。例如,在“有趣的圖形”教學設計中,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并設計趣味活動:①對簡單的圖形進行分解,回答問題:把一張正方形的紙折成一樣的兩部分,可以怎么折?將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狀的卡紙分別折成完全對稱的圖形,那么怎么折呢?②利用分好的圖形拼圖,回答問題:利用剪出的圖形試著拼一拼教師所給出的圖形,所以說這些圖形都是由什么小圖形拼出來的,然后再向學生提問,你還能通過這些長方形和三角形拼出什么別的圖形?在趣味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操作和表達的機會,并重點引導學困生進行表達,讓學生在趣味實踐中提高認知。再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估算”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借助“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話題,即經過多次向船上裝石頭,石頭的重量之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教師請學生估算一下大象到底有多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各組成員提出估算的建議,最后形成方法、展示結果,各組學生對估算結果進行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直接講述估算的方法,而是在恰當的時機給予學生點撥,然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各組學生,促使學生主動使用估算方法,并根據過程闡述和結果呈現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
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趣味教學中,課堂互動是增加學生課堂學習趣味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圍繞數學課程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互動交流的機會,為學生營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在彼此的碰撞、交流中進行學習、探索,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交流和互動是認可學生主體地位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對教學結構做出相應的優化和改良。首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可以及時對學生引導和幫助,讓學生了解自身的知識缺陷和不足,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學科自信,而教師也可以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當中了解學生的知識欠缺,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提高教育工作開展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其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則可以有效地構建學習伙伴關系,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終究是有限的,在大班授課的背景下教師無法兼顧每個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問題缺陷和不足進而做出相應的引導,而生生之間的互動則可以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溝通進行思想碰撞、觀點交流,進而相互協調、共同扶持、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要關注交流和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加強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成為課程實踐的重要內容。趣味性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存在于課堂上,也存在于課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滲透“寓教于樂”的理念,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真正走進數學、感受數學、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快樂。例如,教師將數學與體育相融合,為學生設計趣味活動方案:①跳繩接力,分組進行,每一組5名選手排成一列,選手從起點出發,跑跳繩至定點位置,完成5道口算題,繞過障礙返回,將繩子交給下一名選手,最快到達終點一組獲勝;②兩人三足,兩人一組排成一列,到指定位置并完成相應數學題,則完成任務,最快到達終點的一組獲勝。這樣在趣味化的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比賽完成數學任務,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達到拓展學習的目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趣味性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感受、品味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進而發展他們的智慧,啟發他們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