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區于新祥小學 肖艷華
進入信息化時代,在實踐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成為實現教學創新的重要路徑。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應用現代技術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形成濃厚語文學習興趣和良好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路徑。本文主要在分析構建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重要性的基礎上,探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踐策略,旨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生本教育理念強調,在教學實踐之中,教師應將學生作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這一理念出發,突破傳統“以教為主”教學模式的束縛、構建“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項全新實踐目標。現代教育技術是小學語文教師打造“以學為主”教學模式的重要助力,實踐之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更新自身教學理念,著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創新,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構建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兩方面重要意義:其一,有利于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之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從而真正落實“因材施教”這一重要原則。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對待所有學生,而通過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能夠有效地將學生真正還原為學習主體,這是因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強調為學生創造充足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空間,因此學生可以選擇符合自身習慣的方式展開相應的學習和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更多收獲。其二,有利于切實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推動其在學習活動中保持長效持續專注最為強勁的動力,通過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能夠有效突破傳統單向灌輸授課方式的局限性,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其通過思考和探究得到關于問題的個性化答案、完成相應的實踐任務,引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語文學科的內在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對語文學習的熱愛。
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師已嘗試將其融合在教學各個環節,力求打造現代化教學模式。但在普及運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課前設計不盡合理。從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情來看,很多教師都會下意識地選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無論是多媒體、微課還是電子白板,都是比較常見的技術手段,運用這些技術手段需要教師提前設計好教學課件,確定運用的流程、時機以及達到的目的。但是,很多教師在課件設計時出現各種問題,有些教師會在網上下載一些現成的課件,完全按照現成課件內容進行教學,這樣的語文課堂存在盲目性;有些教師將課件設計得過于復雜,沒有將重點凸顯出來,學生需要接受大量信息,不利于他們掌握重難點;有些教師對課外資源拓展不夠,更多局限在教材內容上,使現代教育技術資源運用范圍受限。第二,課堂互動受到影響。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時,教師往往會將精力集中在技術操作和課件講授方面,對學生的關注相對減少,他們會關注情境創設是否適宜,課堂內容是否豐富,反而忽略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反饋,使語文課堂始終處于“以教為主”的模式之中,并不利于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
問題是一切思維活動的起點,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其好奇心,推動其積極主動地展開思考和探究,從而有效調動其積極性和主體性。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能夠有效地創設出問題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考和探究氛圍,推動其結合已有知識和自身真實生活經歷展開聯想和思考。為切實增強問題情境創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應重視在正式授課前,對目標教學內容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明確教學內容重點與難點所在,并圍繞重難點進行問題設計,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情境創設素材,力求引入具有生活氣息的內容,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推動其展開相應的思考。例如,在進行《月是故鄉明》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設計“對于月亮,同學們一定都不陌生,那么,當你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時,你會想到些什么呢?”之后,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間,接著再引導其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完成問題互動之后,教師再應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關于“月亮”這一事物的圖片和視頻,并播放《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音頻,創設出相應的問題教學情境,接著進一步提出問題:“月亮這一景物自古以來就與故鄉聯系在一起,這是為什么?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閱讀這篇課文,思考這背后的原因。”這樣一來,教師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從問題出發展開自主學習和探究,真正實現了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
互聯網具有實時互聯及資源共享的重要功能,借助互聯網,教師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海量教學資源,從而達到豐富課堂內容的目的。針對此,教師應認真甄別和篩選互聯網教學素材,圍繞具體的授課目標設計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技術呈現資源內容,從而有效豐富課堂內容。例如,在進行《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播放關于圓明園的紀錄片,并在播放過程中補充介紹關于圓明園的歷史文化知識,以此深化學生的知識體系,推動其在了解文化背景后,自主閱讀課文,從而增強其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性,之后再引導學生分享閱讀感受,促使其對“圓明園的毀滅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進行思考并展開交流,有效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學內容選擇將會從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走向以及教學在實踐開展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想要在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師就需要注意教育內容的作用和影響,對教育內容做出有效的延伸和拓寬,教師教育內容的擴充可以從縱向深化和橫向擴充兩個角度著手,縱向深化是指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立足于學生的學科素養對教學內容做出有效的延伸,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文閱讀素材,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擴充學生的視野,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而橫向擴充則是指教師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發揮語文教學延展性和可塑性相對較強的特征,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尤其是歷史教學政治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相關知識,通過打破學科壁壘,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效益會影響進一步提高,可實現對學生更加綜合全面的培育。
交互性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根本特征之一,為有效突破灌輸式課堂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局限性,教師應重視在實踐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進課堂互動,力求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取如下兩項措施:其一,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根據學生當前實際語文學習水平,將其合理地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之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一定的互動討論情境,推動學生在情境中展開交流討論;其二,組織課堂實踐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示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場景,之后推動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展開語文實踐應用,推動課堂教學模式朝著“以學為主”的方向實現轉變。例如,在進行“口語交際:制定班級公約”這一模塊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班級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場景,如課堂學習、課間休息等,有效還原生活情境,推動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在不同的場景和活動中應遵守的規則,在此基礎上展開口語交際,共同制定班級公約,取得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互動的增強一方面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實際不足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讓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在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完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培育,促進學生學科素養養成。教師需要關注教學展開過程中互動的作用和影響,通過互動的開展實現對學生學科培育的同時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讓語文教學在實踐開展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進一步提高。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還能夠有效地突破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推動語文教學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例如,教師可以在線上教學平臺中上傳關于具體閱讀課文、寫作話題等語文學習模塊的拓展資料,推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自主學習,從而有效拓展補充語文知識,達到深化學生知識體系的目的;教師可以引入“在線視頻課程”這一工具,推動學生課前通過觀看視頻課程提前形成對即將在課堂上學習和討論的內容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性,有效推動“以學為主”教學模式的構建。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教育更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等多項技能,力求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必須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個性特征,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引導,如此才能提高其學習效率。教育分層是教學展開過程中十分常見的問題,因為每一個學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其個人的興趣偏好都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生在接受同樣的教育過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能力特點,進而呈現出不同的層次特點。因此,學校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打造校園網絡學習平臺,在網絡平臺上突出兩個模塊,一個是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收集課程學習信息,根據結果評判每個人的學習水平;再一個是打造個性化學習空間,由學生自主完成線上學習活動,教師針對其不同學習能力設計層次化教學內容,引導他們從基礎層次入手,根據學習情況選擇相應課程進行自學,以此完善課堂學習的不足,體現其自學能力。
例如,在進行《浪淘沙》教學時,古詩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要注意傳授古詩背誦和理解的技巧,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朗讀古詩,感悟情感,感知意境。但有一部分學生經過朗讀和賞析仍對這首古詩的情感和意境把握不準確,對此,教師可將與古詩相關的解析鑒賞設計成教學課件,上傳在校園課程學習平臺上,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可以按需學習,查漏補缺;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拓展學習,從校園網絡學習平臺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古詩完成朗讀和鑒賞,運用所學技巧方法,提高個人學習水平。
現代教育技術的形式靈活,適用范圍廣泛,不但能用在語文課堂上,還能支持拓展學習,前者主要由教師進行操作,后者則可由學生自行運用。小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上已經學習了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術,他們可以獨立運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完成一些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基于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組織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將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合理融入其中,先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再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探索空間,使學生在技術支持下高效完成探索學習活動,深化語文課程的影響。
例如,在《只有一個地球》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地球出現的各種問題,從中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巧妙延伸出關于“保護環境”的話題,利用多媒體出示提前收集的有關環境污染的圖片,同時配合一些真實的新聞報道和數據信息,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刺激,增強其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再組織他們依據個人認識說一說生活中環境污染的現象,以小組合作形式選擇一個具體的環境污染現象,利用網絡和實地調查的方法收集資料,形成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調查報告,報告中除了利用舉例、數字、圖片等素材闡述環境污染的現狀之外,還要針對性提出保護環境的倡議。在上述活動中,現代教育技術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為其探究性實踐提供了技術支持,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拓展知識與思維的同時強化了環保意識。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以學為主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增強其語文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實踐之中,為最大化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有效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應重視落實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豐富課堂內容、增進課堂互動以及實現教學延伸,力求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推動教學模式真正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