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學校 黃菁婧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人文精神強、綜合類的學科,其中,閱讀和寫作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文字理解、運用的基本途徑,對其他學科和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常大的作用。閱讀和寫作關聯性很強,二者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基于此,本文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對閱讀與寫作課程的相互促進展開闡述,講述了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提出了幾點教育策略,以供教師參考。
小學生思維發展快、學習能力強,是能力和意識建立的關鍵期。而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科的重點組成部分,閱讀內容能豐富學生語境,讓學生與文字產生共鳴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感情,加強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而寫作內容,要求學生利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在內容中滲透情感,加強對文字的運用和使用能力,可以說二者相輔相成,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一不可。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關聯性,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提升學生的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閱讀和寫作作為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對學生能力的提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閱讀課程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和材料,透過文字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畫面和意境,從而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水平。而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利用文字書寫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考查對文字的理解、運用、組織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寫作和閱讀有很強的關聯性,都是利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加強對文字的理解。由于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讀、寫水平,二者在語文課程中呈現著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兩項教學內容的優勢,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閱讀作為語文教材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提升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在進行教學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引導其對課文中的內容展開積累,使用劃線、謄寫、記錄的方式,積累一些好詞、好句,利用課上的內容,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詞匯,將收集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寫作中合理的運用,以此提升寫作和閱讀的水平。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這是一篇景色描寫文章。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中的好詞、好句進行劃線處理,積累起來以后用到寫作內容中,有著非常大的教育價值。如文中“突兀森郁、蜿蜒、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匯,或“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等優美語句,都是可以積累的素材,在日后的寫作課程中,學生加以轉換,將其變成自己的語句、詞匯,對提升寫作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
詞匯量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十分突出的一個問題,在小學生寫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詞匯應用錯誤,進而導致了語句本身表達的內容與學生心理所想的內容背道而馳,這不僅會大大降低了寫作的質量。同時,也會讓閱讀者閱讀的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問題,出現歧義。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展開的過程中學會積累詞匯,培養學生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方面,詞匯的有效積累可以讓學生對閱讀文本素材的共情能力進一步提高,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有抓點,另外一方面,詞匯的積累可以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更加靈活地應用詞匯,進而有效地表達自身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的寫作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好的詞匯應用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作文在張力和渲染力進一步加強。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擴寫的方式鑒賞文章中的句段內容,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其創新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還可以有效強化其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提升讀寫結合教學的效果。學生完成句段擴寫后,教師可以鼓勵其以朗讀的方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開展生生互評活動,從而開闊其創作思維,并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經歷。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守株待兔》一課教學,文章選自《韓非子·五蠹》,很多小學生都缺乏文言文鑒賞能力,為使其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涵,教師可以在完成文章基礎知識的講解后,將文章簡單翻譯為白話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教師翻譯好的文章進行擴寫。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折頸而死”和“因事起耒而守株”兩句話中添加部分內容,分析耕者發現兔子后新奇、驚喜等想法。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在分析“而身為宋國笑”這句話期間,適當發揮自己的想象,推測鄰里看到耕者“守株待兔”這一行為后是否對其進行勸阻,耕者又如何看待他人的嘲笑等。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細致開展討論活動,最終在重新閱讀原文期間,加深對其中每一個句子的理解,透徹地理解、分析文章的教育意義。
很多優秀的文章中都引入了科學的段落結構設計技巧,然而,在解讀篇幅較長的文章期間,很多學生都會忽視文章結構的分析環節,即便教師直白地講解文章結構設計的特點,也有很多學生會認為自己難以將相關結構設計技巧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鑒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原文縮寫活動,使其在原文縮寫期間,更好地分析文章結構,同步提升文本鑒賞能力和語篇設計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語文教學中《鵝》一課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組織原文縮寫活動,鼓勵學生找出每一段的關鍵句,并將其余細節描寫進行縮寫。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保留文章第一個段落中“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第二個段落中“鵝的叫聲,音調嚴肅鄭重,似厲聲呵斥”,第三個段落中“鵝的步態,更是傲慢了。”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縮寫過程中,感受到文章第一個段落與其他段落的關聯,并體會作者段落順序設計的原因。
縮寫鍛煉的是學生的概括能力,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都需要學生掌握行為思路,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掌握行為思路則是掌握文章的重要內容和核心內容,強化學生的理解,而從寫作教學的角度來看,文章行文思路更加流暢在表達的內容上會變得更加清晰,寫作質量自然而然也會有所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中,為迎合學生的需求,滿足小學生的思想發展,許多閱讀內容都具有開放性、半開放性、疑問性、反問性結尾,鼓勵學生對內容展開想象,起到課程延伸的作用。在閱讀和寫作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好這一優勢,使用故事續寫的方式展開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課上閱讀的引導,延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其創新、創造意識,進而發展寫作水平,提升文字表述的能力,達成雙方面的共贏。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第四單元的閱讀包括《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不會叫的狗》等內容,多以童話故事為主,閱讀內容具有趣味性強、結尾靈活開放的特點。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使用故事續寫的方式展開講解,通過學習內容的趣味性,拓展學生思維想法,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和想象,構造全新的故事情節,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整合與分析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對文字的運用水平,達成發散思維,拓展能力的目的,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文章續寫是閱讀和寫作教學有效融合的一個重要的策略和途徑。一方面,在續寫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文本素材進一步深入解讀,分析文本素材的行文思路、主體內容和文本素材當中人物特征,進而有效地強化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續寫的過程中也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過程,可以實現雙向發展。
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大多通過一些人物、事件、故事情節,向學生傳遞一些簡單的人生經驗,豐富學生的認知態度,對其未來的發展有著不小的作用。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利用好閱讀材料的這一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到的哲理,展開短篇小練筆的描寫,提升文字運用的水平,做到閱讀和寫作的同步提升和學習,對教學課程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中第一單元課程中,《白鷺》和《落花生》兩篇課文中,傳遞給我們兩個人生道理,一是“平凡生活中的美”,二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美”。在閱讀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程中的內容展開小練筆寫作,鼓勵學生展開聯想,觀察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景色、事物、人物或找到一些像“落花生”一樣無私奉獻的人,提升學生的對文字的運用水平和能力,進而加強寫作課程的聯系,升華閱讀課程的認知,保證課堂教育內容的有效性。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想法完成一篇不少于450字的文章。由于教師并沒有嚴格規定寫作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會闡述自己對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品質的了解,也可能會結合本單元的習作學習重點嘗試寫作品梗概,還可能簡要設計魯濱遜今后的故事,在完成這種相對自由的學習任務期間,很多學生都可以強化閱讀的欲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相同寫作方向的學生劃分為同一小組,鼓勵其交換作品進行欣賞,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強化其深入探究原文,不斷修改自身作品的意識,強化其課外閱讀的動機。
小學生文學素養不高,儲備的知識經驗有限,其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在文字創新和文學體系的學習上有一定的難度。在展開寫作課程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好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展開教學,利用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寫作手法,讓學生展開文本模仿活動,在模仿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印象,有著極大的教育價值。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匆匆》一課,是一篇典型的散文閱讀教學。文中第一段“燕子去了……,楊柳枯了……,桃花謝了……”是典型的排比句型,在寫作中運用這種方式,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在文中“八千多的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讓學生展開這段仿寫,也能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達到教師的教育目的,深化閱讀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字寫作水平。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需要引導其積極參與課外閱讀活動。很多小學生都缺乏參與課外閱讀活動的熱情,鑒于此,教師可以適當布置讀、寫任務,引導學生結合所讀內容自主開展仿寫、續寫、改寫或讀后感分享等寫作活動,并為其提供展示平臺,對其讀、寫成果進行表揚,從而強化其課外閱讀動機。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一課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全文,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期間做好批注,記錄自己的感想和收獲。在此期間,可以有效提升其閱讀效果,積累語言知識、寫作技巧等。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提升其寫作水平,還可以逐步強化其深入分析文本的意識。鑒于小學生學習經驗不足,教師要結合課文講解分享批注技巧。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展示自己在教材中的批注,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可以在原文中勾畫出“向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等句子,并運用“!”表達自己對這段話的喜愛,寫下“排比”一詞,簡要說明喜歡這段話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標注出“鳳尾竹的影子”這句話,用“?”表達自己的困惑,寫下“什么是鳳尾竹”以記錄自己產生困惑的原因。最后,還可以展示教師在文章結尾處寫下的閱讀感悟,簡要記錄自己的收獲。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批注技巧,并在做批注期間,積極思考文章內容,自然地分析文章中的優秀句段,為讀、寫素養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閱讀和寫作課程的內容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向,讓閱讀課程與寫作內容進行完美的結合,鼓勵學生積累一些優秀的詞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內容,提升自身的學習技巧,保證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構建高質量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