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陽第二中學 傅建華
生態課堂是教育的“仿生”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成長為中心,強調教育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反對“生拉硬扯”“強制灌輸”式教育。在生態課堂理念下,勞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教師更關注自然和諧、自主生成、開放選擇、多元評價等策略。
羅曼·羅蘭曾說:“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讀書是這樣,勞動教育亦是如此。勞動教育是“五育”之一,是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與德智體美的教育相比,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難度相對較大。主要原因是學生還沒有深度參與社會生活,沒有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從而缺少驅動其勞動的環境和需求。這樣,勞動教育很容易陷入生硬的理論宣教或“走過場”的形式主義。這樣的勞動教育很難被學生認同,也很難真正轉化為其勞動的需求和能力,更難轉化為學生日常勞動習慣。特別是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理論性強,而且沒有專門涉及勞動的章節,勞動教育的元素比較隱性,教師不容易找到與課程融合的著力點。這就很容易陷入生硬或流于形式的窠臼。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主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勞動教育,引入生態課堂理念,以效法自然的“仿生”模式組織教育活動。強調學法以學生的學為主,教法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尊重他們的個性特征,最終使“勞動”意識植于其內、行動見于其外。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沒有安排專門的勞動教育章節,而這門課程又在教學形式上與勞動課有較明顯的區別(勞動課是以實踐為主要形式,而《道德與法治》則偏于理論學習)。因而,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時候,教師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硬把勞動理念牽扯進來,對學生進行直接的勞動觀宣教。而生態課堂的理念是滲透,即在學生學習思政理念同時,無形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就如向一株小樹澆了一盆淘米水,小樹在吸收了水分的同時,也順便吸收了其中了一些有益養分。這樣,既不影響思政教學主體內容的推進,又不會產生“一課兩教”的唐突感。
生態課堂主張教育的“尊重、喚醒”,即教學的內容、形式不是教師想教的,而是學生感興趣的、想知道的、想做的、想要的。這包含著三層意思:第一,學生是自覺地學習,而不是在教師壓力下被動學習;第二,學生是自選性學習,教師把學習資源呈現出來,但學生需要什么學什么、喜歡學什么才學什么;第三,以學生自己的學為主要形式,而不是教師直接的灌輸理念,突出學生對思想理念或技能的自我吸收。以“一盆淘米水”做比喻:向小樹澆了一盆淘米水,小樹是否一定會吸收?其實不然。小樹與淘米水的交互過程是這樣:如果剛下了雨,那么,小樹并不需要水分,它會拒絕吸收(參見生物物質交換原理);小樹吸收淘米水的養分也是有選擇的,除了吸收水分,主要是吸收淘米水中的糖分,而淀粉則不是其所需要的,就不會吸收。而這個選擇和吸收的過程,都是由小樹決定的,并不受澆水者左右。因此以生態理念組織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一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樂學,二要體現自選性和主體性,使勞動理念可以直接內化(吸收)。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沒有專門的勞動章節,教師為了落實勞動教育很可能會生硬地插入勞動教育內容。這種教學方法會影響課程主體教學的推進,還會使學生感到突兀不適應。那么,怎樣將勞動融入教學呢?筆者的主張是“小”和“巧”,不要一提到“勞動”就聯想到揮汗如雨的勞動場景,應根據教學內容尋找初中學生適宜的、與生活相關的“小”的勞動元素、項目以及概念。比如,學習“少年有夢”時,學生紛紛表達長大了要當“警察”“科學家”“教師”“工程師”等夢想,教師可借機問學生,“大家所提到的這些職業、角色,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你知道是什么嗎?……對,就是這位同學所說的,所有的社會職業角色其實都是‘勞動者’”。再如,“教材中講到實現夢想時,一連在幾個段落開頭用了‘努力’兩個字。那大家說說,怎樣努力才能實現夢想呢?……對,就我們中學生來說,就是向著目標去努力學習,學習是努力的行動——這樣看,學習也是一種勞動,是與工人開動機器、農民播撒種子一樣的勞動”。這樣,不用專門對學生進行勞動意識、勞動概念的灌輸、講授,就能巧妙地把勞動概念、意識與學生的理想及其實現方法關聯起來,“不動聲色”地融入了勞動理念教育。
總的來看,刻板生硬的理論知識傳輸往往會讓課堂教學陷入低效的局面,尤其是道德與法治這門作用于學生主觀上的學科,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意識和教學工作在實踐展開過程中對學生帶來的影響,因而僅從外在干預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通過探索得出的結論往往會讓他們更愿意實踐,學生的認知更加清晰,學生也更愿意用這種觀點和態度指導自身的生活實踐,教師需引起關注和重視,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讓概念知識和觀點在傳輸的過程中更加自然,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些觀點想法的有效踐行所能帶來的益處,進而實現對學生觀念和態度的引導和教育。
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先生這樣說:“只有當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以一種關心和接受的方式去搜尋孩子的潛力——這個孩子可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時,教育機制才起作用。這要求一種指向孩子的獨特的感知和聆聽。”
生態課堂強調學生的自然成長,也就是由他們自己去汲取“土壤”中的水分、養分,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怎樣吸收,都由其自己親自完成,而不是由教師硬性“澆灌”。這樣,因為理念是其自己提煉的,技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就自然會將勞動觀直接內化認同,并使技能直接轉化為勞動實踐力。比如,在學習“師生交往”的時候,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給學生一個討論題:“你認為師生之間能成為朋友嗎?怎樣才能和老師成為朋友?”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小組的討論結果中都有“幫助老師做事”這一項。教師利用這個討論結果,再引發新一輪小組討論,“作為初中生,我能幫助老師做哪些事”,學生會想出很多“點子”,如“幫老師收發作業、幫老師制作教具、幫老師統計成績、給老師送杯熱水……”其實,這些都是“勞動”,但這時教師沒必要非刻意提出“勞動”這個概念。只要學生內心有了這種意識,就已經達到了目的。之后,教師再布置任務:“大家都說得很好。那么,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能真正交到一位老師朋友吧?”——以比賽的方式引導學生把理念付諸行動,在勞動中學習勞動技能。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向學生講一句勞動觀,也沒有傳授一個勞動技巧,所有理念、觀點、方法,都是由學生自己分析、提煉和摸索出來的——這樣所形成的理念,他們不可能不認同,所形成的技能不可能不會實踐(如幫助數學教師做一個立體幾何模型,親自操作后,技能就成了自己的能力)。
有句俗語叫“蛇有蛇徑、鼠有鼠道。”這其實反映了一個自然法則,就是不同的生命有其自身的生存空間和成長規則。對學生而言也是如此,每個學生對“勞動”都會有其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長。比如,大多女生會喜歡技巧性、藝術性強的手工勞動,而不少男生則喜歡參與能展示力量的勞動。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有的學生想成為警察,有的學生想成為工程師,這種喜好和能力上的差異性,其實就是學生不同的勞動需求。所以,從生態課堂理念上說,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和向他們傳授知識不同,沒有必要追求刻板的統一性,而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喜好和特長,給他們自主選擇成長方向的空間和權力。仍以上面所舉的案例來看,教師給學生布置一個“比賽”性質的任務“通過幫助老師的行動交一位老師朋友”,但教師并不給學生具體的建議,更不會指定學生采用哪種方法幫助特定的老師。這樣,學生就會選擇自己最喜歡、認為效果最好,也是自己最擅長的途徑和方式完成任務。如有的學生擅長組織交際,那么,他可能會選擇幫助老師組織學習(如收發作業、發布通知、組織活動等);而另一位同學擅長手工,那他可能主動協助教師設計和制作教具。再如,在學習“友誼的天空”一章時,筆者組織學生給自己的朋友送友誼卡——這也是巧妙的融合了手工勞動教育。同樣,教師并不對學生制作友誼卡的樣式、內容、方法步驟等進行限定。
現階段的教育強調因材施教,也強調個性化發展,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需要教師引起關注和重視,現階段的教育不再倡導一刀切式的教學模式,每一個學生因為其個人的生活經歷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個人的觀點看法以及個人的興趣愛好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同一套標準同一套方法展開教育往往會抹殺學生的個性,也會影響教育工作在實踐落實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為此,為了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實踐落實的過程中所能起到的效益和影響進一步提高,教師需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發揮和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讓教育的針對性更強、科學性更高。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學校社會組織中心”的斯萊文教授對教育教學活動,十分重視“群體獎勵、(成功)機會公平、滿足個別需要和小組目標”等因素。活動評價也就促進了勞動的學習和意識形成——與開放選擇勞動教育內容、方向的配套舉措是多元評價——教師考慮學生個體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僅對學生勞動意識和行動進行評價,而不著重對學生的勞動成果、效果、內容進行評價(特別是不應給予負面評價),從而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并鼓勵其個性發展。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了“在品味情感中成長”一課后,為了引導學生將正確的情感觀遷移為實際的行動,在行動中體驗什么樣的情感是真誠的,從而體悟怎樣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教師安排學生進行了一次“給朋友送一個小禮物”活動。這個活動的要求是:不宜是純購買來的商品——因為作為學生,經濟沒有獨立,不宜過度消費家長的勞動。而且,正如課堂上所學,真實的情感是財物買不來的。因而,這個送給同學、朋友的禮物首先是價廉物美,不建議學生專門購買,可以用家里的舊物。此外,為了將情感融入禮物,要求學生必須親自動手對禮物進行處理。給禮物進行包裝、設計、美化、主題融入,最好是做一個純原創的手工作品送給朋友。這樣的任務安排,一是引導學生固化正確的情感觀,二是將勞動體驗性教育融入其中。等學生回到課堂,教師讓大家把自己親手處理或制作的禮物展示出來,并表述自己設計、制作這個禮物的理念、思路及過程。這時候,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時,就要注意,重點是評價學生在準備禮物過程中所投入的精力、情感、態度。比如,“小明同學用廢舊飲料瓶、易拉罐和彩色毛線制作了一個非常精美的帆船——正如小明同學所說,這個帆船雖然不如禮品店中的禮品那么精致,卻能充分地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情感和對友誼的觀點。他希望他和朋友的友誼能乘上這艘友誼之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意味著友誼要經得起風流,又要有發展性,要前進——非常好,大家為他的禮物鼓掌”。再如,“小紅同學給朋友準備了個筆記本。這個筆記本看似很簡單,但小紅同學也花了不少心思。大家看,小紅為筆記本專門包了封皮,還在封皮上畫了一幅友誼主題的圖片——幾只手共同托起了一輪太陽,喻義友誼的力量和格調。而且,大家再看,翻開筆記本,小紅還在扉頁上用美術字寫了一句友誼的格言,把友誼、情感主題表達得更清楚了。這樣的禮物,通過自己的勞動融入了小紅真實情感,顯然賦予了筆記本以情感的生命力”。有學生準備的禮物比較“貴重”(如專門買的流行玩具),也很漂亮,但教師的評價重心并沒有落在價格和制作水平上,不管這個禮物是購買的還是廢品改造的,教師評價從學生作品的不同角度出發,但重心都落在了“自己的勞動賦予了禮物以真實的情感”上。這樣的評價,既可以鞏固道德與法治課程主體教學目標,又可對勞動意識教育進行有效強化。
教學評價是教師教學工作落實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教師在對學生展開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需考慮得更加周全才可以對學生的觀念態度能力知識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因此教師需關注和重視評價這一環節。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入勞動教育,考慮到初中生的學情、需求、心理以及勞動意識、技能的發展規律,建議采用生態課堂模式。即避免生硬宣教,講求有機的自然融合,強調生成建構,以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為形式,尊重學生個體特征和需求,采用開放的引導方式和多元評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