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實驗小學 趙艷枝
在當今,“核心素養”一詞已經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小學美術教師應通過以核心素養為理念的創新型教學,營造一個真正“以生為本”的新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實踐操作能力及鑒賞能力的培養極具意義。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歸納總結法,探究了核心素養下小學美術創新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發現,美術教師要立足教學實踐,著手構筑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創新型教學課堂。
在國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發展的教育背景下,各種美術創新型教學模式競相涌現,為美術學科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同時對美術教育的未來也充滿期許。與此同時,在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國家對小學生的文化素質越來越重視,開展了以小學美術課為核心的能力培養類課程,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勇于嘗試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美術教育工作者也應沉心靜氣地去思考,能否把美術素質教育的“靈魂”真切有效地應用到該學科常態課活動中。那么,如何構建一個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美術創新型教學課堂,就成為大部分美術教師需要探索和實踐的問題。
審美情趣是核心素養九大要素之一,美術是小學階段必修的一門藝術類課程,在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藝術素養等方面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為了讓學生在美術學科中感悟學科魅力,教師應讓其了解文化內涵并同時形成一個自身良好的思維習慣及價值觀。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關注于如何讓學生的審美體驗更具有豐富性,但要以學生個體對美術感知能力的強弱與自身的興趣愛好等為基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可以通過豐富的情感體驗來擴充知識技能,教師應從多層次、不同渠道將核心素養教學進行有效推進,讓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鍛煉創新實踐能力,通過美術教學增強其審美鑒賞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美術教學中擁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如何培養學生美術素養,應成為當前美術教師不可逃避的教學難題。想要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成效,就要符合學生內心實際需求與能力,利用小學美術課堂實踐和課外拓展等方式,深度挖掘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愛好,打破美術與實際生活中的藩籬,正視美術學科的學習價值,為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在開展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基于核心素養來進行創新可以使更多的小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由于年齡比較小,小學生的心智處于啟蒙發展的階段,他們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難以有效辨別是非。教師通過課堂創新的形式對小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可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
與此同時,小學生對外界的事物會表現出較強的好奇心,通過創新課堂的構建,教師可以將美術教學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參與課堂,使其在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術的魅力。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能對美術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知識視野的開闊,同時可以更為細心地觀察生活,這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作為一門藝術類的學科,美術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課堂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這個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發揮想象力,并將這種想象力轉化為創新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小學生欣賞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審美能力。還可以引導小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創作的形式實現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的想象力變得更為具體,這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除此之外,在基于創新課堂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樣能基于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當前,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很多學校和教師仍然受到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將應試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唯一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小學美術課堂并不屬于應試的學科,因此并沒有受到重視。在創新課堂構建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的內容也過于陳舊,學生難以接觸最新的美術知識。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小學生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興趣點也發生了改變,傳統教材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在美術課堂上,很多教師仍然采用陳舊的教學材料開展教學活動,并依據教材組織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以口頭傳授為主,實踐類的活動比較少,這導致美術課程難以發揮實際效果,對小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不良影響。
在美術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很多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比較低,在核心素養的視域下難以實現課堂創新的目標。很多學校在對師資力量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關注的主要是教師的繪畫技術,對他們的教學能力不夠關注,這導致很多教師雖然在美術方面有較高的造詣,但是沒有采取合理的手段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群體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除此之外,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缺乏新意,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活動,而只是憑借個人經驗,存在“重技輕道”的問題,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不利的。在課堂創新的過程中,教師注重的是對學生繪畫技巧的培養,忽視了美育,這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提升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教學創新的同時,也要對師生之間的關系進行改善,要建立一個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引導、輔助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美術教學中自行進行探索,通過自身對知識的理解與思考,在教師的輔助引導下解決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這樣,在自行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也更能激起求知欲,對美術的學習產生興趣,在自行思考、探索中完成學習,使自行學習的能力有所增強。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機械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行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根據其學情進行正面評價,讓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下加強主動學習與思考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完成美術學習內容。例如,在講授“色彩的明度”時,教師先讓學生自行閱讀教材學習內容,與教材的作品相結合進行理解,自己動手調配色彩的深淺變化,體驗不同色彩的明度所表達的不同感覺。在學生完成自行學習后,教師可以拋出一些問題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進行檢驗。如教師利用多媒體投放一張自己拍攝有關藍天的照片,“同學們,在大家的印象中云彩都是白色的,那么讓我們看看照片上的云彩顏色相同嗎?說說你們的發現吧”。當問題拋出后,對那些勇于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及表揚,讓其在輕松活躍的教學中來增強自身對學習的積極性,使所有的注意力及精力都投入美術的學習。
現階段的教育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一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確定,都要以學生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學生的主體特征,找到學生的主體規律,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因材施教,讓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升。教師要引起關注和重視,認識到學生在教育工作落實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主體感受,通過教師的評價,教學方法的調整,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進而有效提高教學的影響和所能達成的效益。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新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實教學內容,這樣不但能有效使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還能將教學形式變得更多元化,更具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的背景下,教師用投放出的圖片對學生進行導入,把其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始終可以保持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還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知識進行延伸,豐富教學內容,促進美術教學高質量、高效率地實現。例如,在學習“十二生肖”時,教師在上課前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十二生肖的圖片,將其注意力引向課堂,并講授關于十二生肖的一些故事。比如,“同學們,知道生肖是什么意思嗎?你們的屬相都是什么呀?大家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嗎”等諸多問題,通過這些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對該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引起思考。當學生都了解有關生肖的知識后,教師開始講授如何用彩泥塑造自己喜歡的生肖。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通過運用彩泥、卡紙、剪刀、膠水或雙面膠等工具,增強動手實踐造作能力,最終制作出一件件生動、新穎、獨特的泥塑作品。
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僅集中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更在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狀態。科學有效的教學課堂構建要從更綜合、全面的角度作出相應的考量和分析,而教學內容作為教學工作實踐落實過程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將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走向以及教學工作在實踐落實過程中所能達成的效益和影響。教師要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引入更多的視頻資源、音頻資源和圖片資源,以此為中心讓課堂教學開展得更靈活,更具趣味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加強學生的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讓美術教學在實踐落實的過程中所能達到的效益和影響最佳。
文化自信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欣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教材內容的文化精髓進行深入挖掘,在講授美術知識時要通過文化視角詮釋民族藝術特色,讓學生真正感悟美術作品所帶來的藝術魅力,實現傳統文化素養的滲透。但是在美術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素養的滲透時,不能只是單一的“機械式”講解,而應為學生創設一個優秀傳統文化情境,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實現文化育人的目的。例如,在學習美術鑒賞課“國寶—秦始皇兵馬俑”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秦兵馬俑的遺址鳥瞰圖,并播放有關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熏陶作用下欣賞這宏偉震撼的歷史遺留文化,感受雕塑藝術與美術繪畫之間的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對對兵馬俑的分類、細節進行講解,引導學生以“兵馬俑”為主題進行繪畫,由此喚醒學生對國家珍貴文物的愛惜之情。教師應找準時機以“兵馬俑”為著手點,在繪畫中傳遞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打破現實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藩籬,實現美術核心素養的融合銜接,開闊學生文化視野。
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小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樹立的關鍵階段,在該階段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傳輸,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念態度和思想認知。此外,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而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作為基礎和依托,之后學生在美術鑒賞過程中將更有著力點,分析得也更深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教師要引起關注和重視,找到教學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點,引入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
熱愛勞動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培育其積極的勞動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意義重大。為此,我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開辟了專門的勞動基地,開發了勞動教育校本教材。作者結合“小麥的一生”課程,把學生每個階段對小麥的觀察與實踐以及勞動收獲的喜悅形成新穎的繪畫課堂,如“我和小麥共成長”“小麥拔節真有趣”“豐收的喜悅”等,學生用繪畫等各種表現形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課堂作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這種與實際生活貼近的美術課堂學生更喜歡,這樣的創新課堂既巧妙地達成了課程目標,又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了全面提高。
總而言之,要想打造一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美術創新課堂,教師要深刻理解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和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創新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內容,豐富美術教學的多元化教學形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掌握美術知識,提高欣賞能力,促進美術思維的發展,形成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