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玲,劉 格
(延安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南泥灣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在激勵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引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以及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既是黨的光榮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勞動教育,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南泥灣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中小學教師、學生及人才培養有著重要價值。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依靠一代又一代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辛勤勞動。[2]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是南泥灣精神的核心。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作為自己的鮮明作風,歷來堅持獨立自主,開拓前進道路。[3]南泥灣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為教師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教師作為中小學勞動教育開展的承擔者,肩負著培育熱愛勞動、具有積極勞動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受南泥灣精神熏陶的教師會仔細閱讀中央文件,領會中央精神,正確落實黨和國家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要求,浸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筑牢尊崇勞動的觀念,以身作則,積極投入到勞動、工作中去。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教師要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為積淀,培育自身尊崇勞動的品質,在工作中涵養工匠精神與敬業精神。教師會用心從教,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讓艱苦奮斗的“老黃牛”精神成為自己的工作信條,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懈奮斗,真正做到在教育道路上堅持奮斗。
南泥灣精神是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三五九旅”的勞動英雄們創造的勞動奇跡凝練而成的一種精神。毛澤東同志曾強調“掌握具體情況離不開親自調查”,[4]朱德根據毛澤東提出的“在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精神,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工作才選擇了南泥灣。新時代教師需要根據南泥灣精神中的工作方法,對已經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的學校進行參觀、調研,參與實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活動,結合本校地理特色與辦學特色,設計與實施以人為本的勞動教育課程。通過實地調查、試點等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探索、開發適合師生多元發展的勞動場地,開展常態化的勞動教育實訓,掌握專業的勞動能力。教師會堅持知行合一,將勞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運用多元教學方法,涵養勞動情懷。
馬克思認為,勞動不僅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展現,也是培養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在南泥灣精神的影響下,教師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加強實踐教學,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與學生共同勞動,培育教師的勞動素養。教師使勞動變得具有吸引力和誘惑力,不能讓學生視勞動為一種簡單的、令人厭煩的重復行為。[5]教師可以動員校長、行政人員參與到勞動中來,全身心投入到勞動中去,營造“上下一氣、舉校同心”的勞動氛圍。教師能學習勞動楷模的精神品質,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樂于付出、甘于奉獻、腳踏實地做好學生的勞動榜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南泥灣精神為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提供了動力,以數據平臺為依托,實時記錄學生的勞動狀態,量化學生的勞動。教師可以借鑒“三五九旅”開荒比賽的形式,寓勞于樂,豐富勞動教育形式,增強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考核體系,激勵學生發揮出最好的勞動熱情。教師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選擇南泥灣精神中勞動楷模與典型人物的光輝事跡等視頻供學生觀看學習,與學生共同感受南泥灣的艱苦歲月與勞動英雄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顧明遠認為,勞動教育是一個人得以發展的基礎。[6]當代青少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是需要全面發展的人。南泥灣精神賦予學生正確的勞動觀,使學生具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以專業的知識武裝頭腦,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檢驗勞動知識。學生積極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勞動教育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的道理,樹立“勞動光榮、不勞為恥”的勞動觀念。學生自覺增強自我責任意識,守好自己的“勞動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培育“不怕吃苦、不怕困難”的精神,培養自己的堅強意志力,彰顯青少年的勞動本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掌握真正的本領,習得工作方法與提高勞動能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教會學生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并不是拿來就用,而是要從實際出發,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勞動。新時代中小學生在南泥灣精神的陶冶下能夠掌握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從實際出發,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勞動。學生可以組成小分隊,按照勞動主題分組調研,通過查閱資料與實地調研,分享勞動調研的基本情況,養成實事求是的習慣。學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系統的勞動程序,如前期調研準備、中期的勞動過程及后期的管理與養護,在勞動活動中學習必備的勞動能力,由勞動“他律”走向勞動“自律”。
在“大生產運動”中體現出的軍民團結如一人、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等優良作風也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內容,軍民、干群間齊心協力,實現了由小到大、以弱變強的轉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受南泥灣精神影響的學生能夠遵守勞動規則,有序參與勞動,在實干中習得勞動技能,積累勞動經驗。學生踴躍參與學校組織開展的各種勞動比賽與活動,體會勞動樂趣,在各種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增強自身的勞動體驗感。學生能夠全員積極參與,不偷懶、不遲到、不早退,融小我于大我之中,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實踐、出力流汗,通過內容豐富的活動促進自己的品質培養,在勞動中實現個人價值。
創新離不開創造性勞動,一方面學生可以在勞動中滋養積極的勞動精神,提升勞動素養,另一方面學生能通過勞動,在身體力行中樹立高尚品德、提升智力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培養審美能力、提高綜合素養。學生能夠在勞動實踐中錘煉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發揚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在勞動中發現美、創造美,體會勞動的本質意義,深刻理解勞動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作為時代新人主體的學生應接過奮斗的接力棒,理解勞動對于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時刻以嚴格標準要求自己,在勞動中精益求精,弘揚勞動精神,用勞動托起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依靠勞動,必須依靠廣大青年。勞動創造了中國歷史,也必將造就中國未來。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需要,南泥灣精神作為歷史長河中的瑰寶,不斷為中國教育輸送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南泥灣精神賦予學生艱苦奮斗的勞動品質,促使學生在勞動中、學習中及未來人生道路上艱苦奮斗,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青少年從小涵養艱苦奮斗的勞動品質,從勞動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美德的養分,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青少年繼續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現離不開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勞動能讓人們“領略到幸福之美感,獲得精神之滿足”,[7]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更是離不開勞動。南泥灣精神賦予學生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學生能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考察實際情況,對實際情況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調查。學生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主要矛盾,處處發揮實事求是的精神。青少年能夠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規律,以科學態度開展客觀實際的調查研究,為成為具有科學精神的實干家筑牢基礎。青少年能向錢學森、屠呦呦等科學家學習,大膽假設、審慎思考、認真求證,通過科學的方法追求真理。
黨和國家大力倡導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導向,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勞動英雄們樂于付出、甘于奉獻,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了勞動榜樣。在南泥灣精神的熏陶下,學生能在班級中為老師、同學做實事,全心全意為大家服務,堅持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8]個人是國家的一部分,學生擁有大局意識,樹立舍小家、顧大家、保國家的愛國情懷,把自己的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偉大奮斗之中,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學生秉持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充分汲取南泥灣精神中無私奉獻的養分,弘揚南泥灣革命先輩們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踐行積極進取的勞動精神,培養持續勞動力,在未來競爭中取得最佳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當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青年一代的辛勤勞動。[9]南泥灣精神賦予學生創造的能力,不僅在勞動中創造,還將創新精神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形成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學生可以通過勞動實現科技創新,搶占科技高地,邁向世界科技強國;學生可以通過勞動助力文化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教育強國。南泥灣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我們要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勞動文化,借南泥灣精神之力,將熱愛勞動的基因融入人民心中并化為實踐,[10]推動青少年在勞動中實現人生價值,譜寫民族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