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嬌
(撫順市第一中學,遼寧 撫順 113000)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素質的信息化公民成為了信息社會的新需求。高中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完美地契合了信息社會對優質信息公民的要求。項目教學作為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手段,在培養學生采集、整理、辨別、運用信息的技能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它在激發學生自身驅動力的同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的實踐與創新空間。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高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習者信息素養的培養。教師在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原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設計適合的項目任務,創設符合學生興趣愛好和生活實際的任務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并在教師的幫助及引導下,通過小組協作來完成制定的項目任務。但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高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缺少系統性、規范性的評價,影響學生學習的整體效度。因此,合理恰當的項目評價對項目教學活動十分必要,它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在完成整個項目任務過程中學習與思考問題的方式,小組協作的表現,跨學科運用情況,自我監控、反思和調節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習得程度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只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學習的目標,并達到了預期的成果時,學習才能達到一種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如何提高項目教學評價的系統性、有效性才是關鍵。因此,希望基于表現性評價的高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模型構建,可以為信息技術教師更好的開展項目教學活動提供借鑒和參考。
項目教學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其特點為:第一,在內容上,讓學習更有意義,注重問題的生活性。項目教學要求考慮學生原有生活經驗與社會實踐,注重學生的主導性,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項目任務情境。第二,在活動上,讓學習更具廣度,強調任務的層次性,關注各學科之間的融合,通過問題設定和客觀世界建立聯系,緊扣實際情境設計一系列任務活動,使學生能夠運用跨學科的思維方式,促進自身對問題的全面理解,拓寬視野去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和方法,實現知識和技能體系的完善與構建。第三,在實施上,讓學習更加自由,重視活動的豐富性,為學生提供與問題解決相關的物理、技術等資源。教師主要負責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解決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可以明確探究的目標和學習的意義,并在項目探究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第四,在結果上,讓學習更有深度,關注結果的表現性,注重成果的分享展示,引導學生在結果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對項目相關知識的理解以及能力的提升。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受到教育界的關注。[1]它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通過創建真實或近乎真實的問題情境,運用事先設定好的評分規則,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或完成結果進行觀察和判斷,從而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綜合評價和反饋。其強調評價情境的真實性,重視評價過程,注重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及其發展性。因此,表現性評價具有評價背景的情境性、評價前提的真實性、評價方式的多元性、評價結果的目標性特點。[2]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而言,表現性評價意在通過教師的觀察,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應變與溝通能力進行評判,從而激發學習者的自身驅動力,促進其思考以及相關能力的提升。從教學的整體角度而言,表現性評價可以看作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便于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加以掌握。
表現性評價強調評價背景的情境性。將表現性評價運用到項目教學過程中,并與現實情境相結合,使學習者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學習的欠缺和不足之處,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項目實施過程的表現性評價設計要盡量貼近生活情境,在熟悉的背景下表現性評價有助于促進學習者思考。同時,評價也是促進學習者積極學習的過程,能夠使學習者及時反思自身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通過不斷對情境認知與反思,建構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案,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習得以及能力的提升。
表現性評價以真實的問題情境作為觀測前提。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際操作和行為表現,來了解學習者是如何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展示自己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即交流能力、思考能力、知識與技能掌握能力等。真實的問題情境可以加強學習者對周圍事物及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在解決具有真實性的項目任務中,學習者需要綜合自身所學的全部知識和技能,運用一定的思維能力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處理,在這一過程中所展示出的技能更能體現出學習者的真實能力。
表現性評價批判用測驗結果作為學習者唯一的評價指標,它強調評價維度、評價方法的多元性;它關注學習者學習的全貌,強調對學習者學習的整個過程進行記錄,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學習者進行描述和評價。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多種方法收集學習者的表現情況,作為評價學習者的重要依據,如觀察、訪談、記事、學生成果集或作品等。系統、多元的評價原則有助于教師對學習者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掌握。為了給每一位學習者提供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并確保其能夠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根據學生項目完成的過程信息來評價學習者如何學、學什么、能做什么,從而有效地修正與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表現性評價的目標是通過為教學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來輔助教師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在教師方面,運用評價獲得學習者發展性的評價信息,幫助教師充分了解學習者學習的基本情況,明確學習者需求,并從大量的反饋信息中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合理改進教學,滿足教學要求,促進學習者發展。在學生方面,通過在項目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自我表現,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監控和調節,從而作出自我決策,為持續的學習提供內在的支持性動機。
依據對項目教學過程的理解,結合表現性評價的設計原則,文章設計了基于表現性評價的高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模型(如圖1)。

圖1 基于表現性評價的高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模型
項目選題是項目教學能否成功開展的第一步。教師依據評價目標,再結合知識背景、學習者生活經驗、興趣愛好、認知特性等情況,將對學習者和知識情境的分析轉化為具體的項目任務,明確項目目標和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方式,使項目教學內容與學習者有目的的學習行為有機地融合起來,指導項目選題的設計。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學習監控,實現對知識的同化、順應和有效遷移。
項目計劃作為學習者學習監控的基礎步驟,在項目選題確定后,其開展過程由教師依據教學要求確定項目框架,提出教學的目標范圍,引導學生明確項目任務,制定相應的項目實施計劃。表現性評價的真實項目情境實現了學習者認知與項目內容的友好匹配,建立項目教學的情感體驗情境,豐富學習者的認知、行為、情感體驗,彌補只顧一味地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習者情感的問題。同時,通過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輔助學生掌握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表現情況,促進其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探究活動,從而完善項目計劃,為后續項目任務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依據項目任務,開展探究活動。學習者結合教師提供的知識、資源和工具,設計探究活動方案,實施探究學習。表現性評價強調搜集和保存能反映學習者實際學習狀況的關鍵信息,包括學習態度、合作交流等過程情況,分析獲得學生認知進步的相關信息,監控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從而對學習者的不足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并給出相應的修改意見,通過不斷修正學習者的學習探究活動,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3]
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學生針對項目任務開始自主實踐操作,制作作品,教師依據學生表現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建議。表現性評價對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的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記錄。例如,在學習態度上,是否積極參與到項目任務之中,善于思考,主動發言;在合作交流上,是否熱情參與項目的討論研究,吸取別人優點,并樂于幫助他人等。這樣便于教師反思教學過程,改進教學設計,輔助學習者進行自我監督和調整,從而高效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習者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提高。
作為項目教學的最后一步,教師將組織學生對制作的作品及項目完成情況做總結性評價。學習者之間可以進行同伴交流,來完成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依據評價結果,對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步驟進行迭代的修改和優化,以期提高項目教學的高效性。
總之,基于表現性評價的高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模型,以為學習者提供一個貼近實際生活的自主探究情境為出發點,依托學習者的經驗設計適合的項目任務內容,根據學習者的實踐操作和行為表現進行具體的表現性評價;參照評價信息確定學習者在項目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用以改進并提高教學,提升學習者的核心素養,讓學習者能夠感知與項目內容之間存在的潛在對話,并能夠通過有效的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實現自我監控、調節和反思,進而促進學習者有效的可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