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隨著網絡技術和新型傳媒手段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越來越便捷。近些年,幼兒園教師虐童事件屢見不鮮,在各種媒體上被廣泛報道,一度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如:浙江溫嶺藍孔雀幼兒園事件、太原市藍天蒙特梭利幼兒園事件、山東濰坊昌樂縣城關街道中心幼兒園事件等。這些事件中的幼教手段之殘忍,讓人看了觸目驚心,特別是受虐對象為學齡前兒童,不禁讓人反思:本應該是呵護祖國新生兒健康成長的園丁,為何會成為對孩子們施暴的惡魔?
幼教虐童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幼兒教師這個職業中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上述案件中的幼兒教師們素質低下,有些還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未經過高校正統培訓的人員,被一些因為監管不力而出現的無證民辦幼兒園所收納,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高校幼教師德培養的匱乏。在高校培養幼教的過程中,大多依舊以成績作為指標,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培養,而往往忽略了學生們“三觀”與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培養。某些學生存在的性格缺陷、心理健康水平欠佳、難以控制自身情緒、對照顧孩子沒有耐心等問題被忽視,只要學業成績合格,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在其進入社會后,自然也會存在諸多隱患。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發表了重要講話,特別強調了“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作為所有教育階段最為基礎的學前教育,培養的是能夠促進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并為后期的正式教育過程甚至是人生發展奠定基礎的幼兒教師。[2]所以高校在教授其專業核心課程“學前教育學”的過程中,如何有機的結合課程思政思想,培養出兼具專業知識與能力以及較高職業道徳素質的幼兒教師,也就成為了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目前在高校中,幼教專業大部分課程仍舊是以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而忽略了德行的培養。但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應該首先是立德樹人,其次才是專業知識的掌握。高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重大責任的承擔者,應該使所有課程都具備育人的功能。
“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很好地解決了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兩者被分割的問題,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完美的嵌入其他各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把立德樹人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使得學生們在學習掌握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自我的內在德行。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出的學生未來大多會進入到全國各地的幼兒園中從事幼教這一職業,承擔著培育學齡前兒童的重大責任。如果僅僅掌握基本的唱、跳、美工等從教技能,并不代表這些學生能夠完全勝任幼教工作,還需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徳素質,將師德素養內化于心才能做好學齡前兒童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與同行者。[3]
將課程思政與其專業基礎課“學前教育學”有機結合,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該課程教學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在學生們正處于人格完善的重要時期為其確立正確的兒童觀、教師觀與教育觀,有利于該專業學生在專業技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從而培育出具有正確的“三觀”、系統專業的教育技術、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高尚師德師風的合格幼兒教師。
想要實現課程思政與“學前教育學”的有機結合,首先避不開的就是要大力提升學前教育學教師的職業道徳素質和政治理論水平。作為教師本身需謹遵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謹記自身教師身份,加強自身師德的修養,日常行事起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高校可以通過宣講和集中學習等方式不斷強化本專業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讓教師們明確課程思政理念對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性。教師們在全面掌握學前教育專業知識的同時也需主動強化自身思政教育意識,探究如何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緊密結合,形成兩者協同育人的合力,從而實現提升教學效能的目標。高校可以搭建各院校間的交流平臺,通過院校間的相互合作,讓思想政治專業的教師為本專業教師進行思想政治培訓,從而達到提升其政治素養的目的。高校還可以通過讓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集體研究、集體備課的方式,使教師們互相探討心得體會,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在加深他們對學前教育專業育人要求體會的同時完善其政治理論素質的培養。
學前教育學大體可以分為四大模塊:學前教育理論模塊、學前教育基本要素模塊、幼兒園教學實踐模塊、學前教育公共關系模塊。教師可以通過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各個模塊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學生專業能力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比如在學前教育理論模塊的教材中,可以加入具備愛國主義情懷的文章,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意識;也可以加入蘊含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作品,使學生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培養學生們的文化自信;還可以引入學前領域或者教育行業的名人故事,例如張雪門、陳鶴琴等教育家以及“時代楷模”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培養學生們的教育觀和職業認同感等。
除了在教材方面深挖與課程思政的結合處,還可以借助其他方式來實現課程思政與“學前教育學”有機結合。例如,可以在學校節慶日或重大活動時組織學生進行文藝表演,將表演主題與愛國主義思想相結合,歌唱經典的“紅歌”或者排練“紅色”舞蹈。在排練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組織協調好學生,還需要將歌曲或舞蹈中的背景、環境、人物等要素講解給學生聽,讓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充分了解革命者的光榮事跡以及他們身上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還可以在學習之余安排學生們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烈士陵園或英雄紀念碑等地,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了解當年先烈們為了建立新中國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感受如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體會先烈們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在將課程思政與“學前教育學”有機結合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還要考慮到學生未來畢業后走向幼教崗位時對學齡前兒童的思政教育。例如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生動活潑地講述蘊含中國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可以通過教授幼兒們《紅星閃閃》《祖國,祖國我愛你》這類旋律歡快、活潑的紅色兒童歌曲,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4]還可以通過向兒童介紹皮影戲、中國結、魯班鎖和窗花剪紙等體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修養的技藝,激發兒童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