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在潑,葛玉輝 (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093)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傳統商貿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新型物流管理模式不斷涌現。我國的物流服務業在發展創新后逐漸成熟,物流服務質量得到提高,物流管理也在不斷超越自身范圍,而與生產流通的整個環節緊密相關[1]。
在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整個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不斷注入物流管理創新的活力,這不僅有利于物流業的轉型升級,還對國內產業結構產生積極的影響。雖然國內外已有關于物流管理創新的文獻綜述,但是用知識圖譜來研究物流管理創新脈絡的文章還比較少,所以本文將運用CiteSpace對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中有關物流管理創新的研究文獻進行一定研究與歸納,這對物流管理創新這一領域的發展脈絡、研究熱點、前沿話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有著深遠意義,對發展并創新我國物流行業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本文采用的文獻檢索規則是(關鍵詞=物流管理創新),文獻類別為文獻綜述和文章,并手動清理了相關度較小的文獻;檢索數據庫設置為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數據庫);時間限定為2000—2021年;對檢索結果進行提煉后,共獲得993篇文章。
文中通過使用CiteSpace軟件,利用可視化技術,以作者合作、研究機構、關鍵詞作為節點進行共線分析,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時序(Timeline)與時區(Timezone)分析,以探究物流管理創新研究的熱點和前沿。
文獻隨年份的數量變化可以有效衡量某一研究領域在某時間段內受學者關注程度的大小,圖1是物流管理創新研究文獻在最近20年發文分布情況趨勢圖。從圖1可以清楚地發現,2000—2021年國內物流管理創新發文量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并在2018年達到108篇,處于近20年的頂峰位置,自2018年后呈波動下降趨勢。

圖1 2000—2021 年國內物流管理創新發文量趨勢圖
國內學者對物流管理創新的研究過程大體上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第一,2000—2008年,物流管理創新研究的發展雖然較為緩慢且每年發文量不超過20篇,但是該階段文獻數量大致是穩中有升,呈現小幅增長狀態。第二,2009—2018年,該階段的發文量較上一階段呈井噴式增長,這10年每年平均發文量為65篇左右,文獻數量最高的一年(2018年)達到108篇。第三,2019—2021年,文獻數量有所下降,但還是保持較多的相關研究文獻產出,年平均發文量約為82篇,表明目前物流管理創新研究依舊有較高的熱度。
應用CiteSpace將節點類型設定為作者,其他的參數設置必須與機構參數一致,從而獲得了1 299個結點數,746個連線數,以及密度為0.000 9的作者共現網絡數據圖譜(圖2)。從圖中可以看到,總體上各研究者間的協作論文數量相對零星,且呈現星盤型分布,而各個研究者間的整體接觸較少,這就表明了在該問題方面,研究者仍然偏向于由自己撰寫文章以取得成果,這也是中國國內研究者的一個顯著特點。集體合作發表的現象比較少見,合作也主要停留在同事與師生之間。發文量最多的有黃福華(11篇),有5位學者在該領域發表了3篇以上論文,該領域研究比較深入,但總體論文較少,說明在該交叉研究領域尚未出現權威和具有影響力的高產作者。

圖2 2000—2021 年國內物流管理創新發文作者分析圖
圖3為我國物流管理創新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分析。運行CiteSpace,將節點類型設置為關鍵字,2000—2021年作為時間跨度,選擇默認值1年作為時間切片,篩選標準選擇Top N,閾值設置為Top N=50,從每個時間片(timeslice)中提取了近50篇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為了突出其重要的結構特征,繼續選擇Pathfinder來簡化網絡,并簡化序列中的每個網絡,節點的關聯強度執行Cosine算法,最終得到關鍵詞共現圖譜。此處在表1列出了前10個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和中心性。

續 表

表1 2000-2021 年物流管理創新文獻關鍵詞頻次排行前10 名
通過分析圖3和表1,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物流管理創新的研究熱點主要圍繞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實踐教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物流等關鍵詞展開。第二,物流管理創新出現頻次最高、中心性較高,而且與周圍關鍵詞的連接線較為緊密,具有一定延展性。第三,物流管理、創新、電子商務、實踐教學等關鍵詞具有較大的中心性,關鍵詞相互連線較粗,與周圍其他研究熱點連線較為密集。由此可見,以高密度電子商務大背景下物流企業和高校的協同合作、人才交流促進是物流管理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一代物流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研究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

圖3 2000—2021 年國內物流管理創新關鍵詞共現網絡
運行CiteSpace,將節點類型設置為關鍵詞,選擇LLR算法,得到圖4所示的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每個聚類都是共現關系中的關鍵詞。其中Modularity Q為0.668 1>0.3,表明聚類結構顯著,Silhouette S為0.893 7>0.7,表明聚類結果顯著。

圖4 2000—2021 年物流管理創新關鍵詞共詞聚類圖譜
通過對多種聚類結果的綜合分析,可以清晰地發現我國物流管理創新的研究內容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在“創新教育”這一主題中,重點研究內容主要包括“#0創新創業”“#6培養模式”“#8物流專業”“#9創新實踐”“#14創新思維”等關鍵節點。在這一主題中,主要是對高校物流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創新與實踐為主的培養或者是提高物流行業培訓教育的思維以提高整體的靈活性,從人才方面對物流行業的管理進行創新與發展,大力促進校企合作,為新一代物流行業整體從業人員的發展提供了專業性指導。
在“專業性物流類行業”這一主題中,重點研究內容主要包括“#1物流管理”“#4物流創新”“#7物流企業”等關鍵節點。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管理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為基礎,已成為一種綜合運營模式。邱均平等[2]認為物流管理應包括技術化物流管理、柔性化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管理以及一體化物流管理4個創新途徑。
在“企業創新”這一主題中,重點研究內容主要包括“#2創新”“#5管理創新”“#10創新研發”“#13制度創新”等關鍵節點。目前,企業物流管理主要包括自營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聯盟模式3種模式。物流已經成為很多企業成本控制和品質保障的重要因素,企業自身也在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與企業密切相關的物流也會在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等影響下進行全方面創新和改進,加強企業自身的創新、培養企業創新文化是提高物流管理創新的源泉之一。
在“數據化”這一主題中,重點研究內容主要包括“#3電子商務”“#11資源共享”“#12中國聯通”等關鍵節點。李鐘石[3]認為大數據分析是物流企業成長的唯一途徑。物流企業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找出隱藏在海量數據中的有用信息,并將其應用到物流管理中,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實現物流企業的轉型。隨著供應鏈的成熟,供應鏈的概念強調營銷、物流和產品之間的關系和互動。物流不再是單一的實體,而是逐漸在各種數據模型下運行,要求與系統的信息交互越來越高效。
本文圖5和圖6分別是突現詞分析(Brust分析)和Timeline分析呈現的結果,是用來探測物流管理創新研究主題詞的研究趨勢。關鍵詞被關注的時間跨度與突現詞存在時長呈正相關關系,借此可大致預測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
從圖5可以看出,物流管理創新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

圖5 2000—2021 年物流管理創新關鍵詞突現列表圖
2000—2011年為第一階段,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各物流企業結合環境對自身的管理進行改進,包括物流運作模式的創新等,圍繞此發表的文獻數量較多,這對新興物流行業管理方式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幫助。
2011—2017年為第二階段,熱點為物流行業制度創新、電子商務、物流人才、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研究,以從業人員的角度進行物流管理創新研究,利用電商背景對物流人才進行培養,進而提高整個行業的活力。
2017年—2021年為第三階段,隨著2017年高校的物流專業教育逐漸成熟,“創新創業” 和“產教融合”成為物流管理創新領域最熱門的關鍵詞,對于創新與實踐相結合的思維理念研究更加重視。這些表明校企在協同進行研究,促進物流行業的科學化,而且高校人才和物流企業的交融更加緊密,使得物流企業的管理人員的創新意識將會更高。王金婷[4]指出推動高校應用型轉型和人才培養改革的主要動力在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思維,具備了可操作性、綜合性等明顯的優勢。同時,學校應該積極開展產業和高校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在培育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校企協同教育的新方式與手段,著力推動學校應用型人才轉型發展,進一步強化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創新;全面提高管理專業本科生和管理工作者的技術實戰能力與創新就業意識,努力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訓素質,必將對當前現代物流領域的人才培養發展帶來巨大的變化。
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對在2000—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收錄的與物流管理創新相關的文獻做可視化分析,從文獻發表時間、關鍵詞聚類、突現詞等方面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從文獻發表時間來看,在研究物流管理創新的最近20年間,該領域文獻發表數量整體上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但2018年以后研究熱度有所下降,雖然國內學者在2000—2011年間對物流企業自身管理內容和方法的研究較為豐富,但最近10年對該方面研究愈發貧乏,說明物流產業處于穩定發展狀態。
第二,從關鍵詞分析可以掌握物流企業管理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圍繞“物流管理創新”的物流管理、創新、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關鍵詞構成了該領域的主要內容和熱點。關鍵詞共現區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2011年以后,重點關注電子商務、創新能力、產教融合等,同時關鍵詞分析也能反映2012年以后出現了該領域研究的創新與進展,比如創新創業、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