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璐琪 (江蘇省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4)
供應鏈協同是為了實現供應鏈上各企業合作共贏的目標,各個企業之間進行充分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運營,并整合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從而有效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實現各節點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供應鏈協同要求各節點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和共享,進而實現互利和增值。其目的是加速信息流動和共享,以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優勢。
賀金霞(2019)認為基于關系管理的供應鏈協同影響要素主要包括組織間的目標一致、相互兼容、信任和承諾等[1]。李應等(2020)認為供應鏈協同應當包括:信息協同、管理協同、物流協同。供應鏈協同正向影響運營績效,企業可以通過加強供應鏈協同能力以達到提升運營績效的目的[2]。
供應鏈協同采購是在供應鏈環境下的物資采購,通過與供應鏈上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采購過程中實現信息共享、步調一致,及時響應市場變化,不僅可以節約雙方成本,還可以提升雙方的企業競爭力,從而實現雙贏[3]。
供應鏈協同采購主要包括采購過程中企業內部的協同和企業外部的協同[4]。企業內部的協同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部門信息的共享,對需要采購的物資品種、數量、交付期限等信息達成一致,同時對庫存進行管理和控制的經營協調活動。通過供應鏈協同采購,提高業務協同能力,降低經營成本。企業外部的協同主要是企業通過與供應商等合作單位進行充分的信息共享,使供應鏈上各企業能結合信息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計劃和庫存決策,從而在保證物資正常供應的同時,又能降低庫存、節約成本,實現供應鏈整體的利益最大化以及長久和諧的發展關系[5]。
A企業采購量主要是根據銷售中心下發的銷售計劃、生產計劃部下發的備品備件計劃及庫存水平確定。但在實際確定采購量時,大多由人工估計完成,人為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大,各部門為了確保日常維修工作的順利展開、確保提供及時充足的物料供應,往往會過高估算需求量,上報的需求量層層疊加,缺少優化分析,這是明顯的“牛鞭效應”[6],導致采購量遠遠大于需求量。
A企業為了最大限度保證物料的及時供應,使庫存量保持在高水平狀態,不能根據物料本身的特點確定庫存策略。比如有些備件的需求量較少,但十分重要且不容易獲得,企業在備件管理中,就要保證這些備件的庫存,并維持較高的庫存水平,從而產生較多的庫存和管理費用,造成庫存成本過高和資源浪費。另外由于設備的更新速度較快,設備被淘汰或者備件落后,會造成備件被淘汰,企業還要承擔這些無形損耗。
A企業在供應商的選擇上缺乏科學、合理的依據和相關的認定程序,缺少對供應商供貨能力和周期的分析。在供應商選擇過程中,A企業往往首先比較價格,之后再考慮產品質量、交貨時間、交貨方式等。這樣造成在采購過程中,無法衡量供應商的產品質量及其交貨期限是否滿足要求,因此會出現產品不合格、延期交貨等問題,可能會造成重大損失。另外,部分供應商根據經驗進行選擇,缺少優化分析,也缺乏對供應商供貨質量的考核、監督和相關評價。
供應鏈協同采購是將采購管理統籌到整個供應鏈中,利用企業的內、外部資源,注重與上下游企業的信息溝通和共享,進而實現供應鏈的增值,達到合作共贏和整個供應鏈的績效水平最大化的效果。協同采購具有以下優勢。如表1所示。
表1 供應鏈協同采購模式與傳統采購模式的比較
在傳統的采購模式中,各部門為了確保日常工作的順利展開,避免缺貨損失,往往過高估算需求量,造成庫存積壓和企業資金、資源的浪費。而協同采購模式要求企業采購計劃的制定需依據企業的訂單計劃,根據訂單數量準確地確定原料的采購數量,采用訂單驅動的采購方式,提高采購的準確性,從而有效地降低庫存和采購成本。
供應鏈協同采購模式需要信息傳遞的系統或者平臺,實現供應鏈各節點信息的有效及時傳遞,通過采購過程的信息化,企業之間能夠進行充分的信息溝通交流,形成一個統一整體,可以提高采購工作效率,優化采購時間、數量,降低成本,提高供應鏈協作效率,最終實現合作共贏。
供應鏈協同采購需要企業各個部門的積極配合,通過與采購部門的協商合作,及時進行信息溝通和共享,提高采購部門預測的準確度,并且對客戶訂單變化、市場變化等進行快速反應。
傳統采購往往與供應商缺乏合作和交流,缺乏對需求的快速響應能力。供應鏈協同采購需要企業與供應商建立一種信息共享、互利互贏的合作關系。通過建立戰略合作工作機制,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控制質量,應對市場快速變化,實現提高整個供應鏈競爭力和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共贏的局面。
基于供應鏈協同的采購策略強調協同的理念,是協同思想在采購環節的具體體現,隨著采購品種、數量和頻率的不斷增加,以及采購時間對生產和庫存的影響,協同采購方式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
A企業采購的品種多、數量大、部分產品頻率高,采購時間難以確定,對生產和庫存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協同采購方式更為適合A企業的生產管理活動。
4.1.1 搭建信息管理平臺,提高各部門的信息傳遞效率
A企業要實現高效的采購行為,需要企業內部采購、生產、計劃、設計等部門,在統一平臺進行信息共享和協同配合,并適時進行物料信息、交貨時間、采購價格等相關信息的交流和數據維護,保障采購數量的合理性,減少因盲目采購而造成的損失。例如,A企業如果對自制件需要物料的時間和數量進行優化,則可根據自制件的BOM信息,了解所需原材料的時間和數量,進而制定較為準確的原料采購計劃。
4.1.2 科學分析數據,提高內部信息的應用價值
信息平臺收集相關數據,各部門要加強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如對上旬、中旬需求量進行分析,進而對下旬的需求量進行預測,再加上即時數據,合理地進行采購活動。A企業采購部門依據營銷計劃、維修計劃等相關信息,確定備件的生產時間和數量,再依據原料的BOM信息,通過對采購物資的價格信息、供應商的供應情況等的統計分析,便于采購人員能快速了解采購原料的大致情況,從而在采購活動中獲得價格、交貨時間等方面的優勢。
4.1.3 對材料和備件進行ABC 分類
結合A企業庫存實際情況,重要材料的庫存數量應作為監控重點,確保不斷料、不積壓,不太重要的材料則可以按經驗和實際需求計劃進行備貨。比如生產周期較短的自制件屬于C類,而不能自行生產常用的昂貴備件屬于A類。如果能對原材料和備件進行ABC分類管理,會更加方便對備件的協調管理,制定較優的采購計劃。
采購協同不僅需要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相互配合,更需要加強與供應商、分銷商等在需求、庫存方面的信息溝通和交流,進而保證供應鏈節點上各企業可以依據各自情況對生產、采購等活動進行調整。
4.2.1 供應鏈協同信息管理
在采購過程中一定要與供應商密切合作、保持及時的信息暢通關系,如果出現供應商發錯貨等突發事件,備件采購人員要及時進行跟蹤,避免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內在因素,如需求預測、采購提前期、供貨時間等,也有天氣原因、交通情況不確定的外在影響因素。信息的共享使得雙方信息實時溝通,能夠快速發現并解決問題[7]。如果企業不能及時了解這些情況,則不能按時完成生產和維修計劃。A企業需要將采購計劃、庫存、需求預測等信息及時地反饋給供應商,并制定庫存預警等輔助策略,供應商根據信息安排生產,提高交貨的準確性和速度。
4.2.2 優化供應商選擇
首先,根據A公司的實際情況對新供應商進行初選與審核,采購部會通過發放問卷、面談和利用大數據資料等途徑,對供應商的信息進行搜集與篩選,建立合格供應商庫;其次,對供應商的資質、質量保證、科研水平、售后情況等,編制具體的審核標準并落實全面審核,根據考核進行優先級排序[8]。
4.2.3 加強供應商業績評價
協同采購理論強調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信息共享,同時也應注意已選擇的供應商是否合適,加強對供應商的產品品質、技術水平、價格情況、服務水平、信用情況等進行全面調查,對目前合作的供應商進行定期的服務質量評價,以便發現不足之處,并及時做出調整,使供應過程達成完美[9]。A企業在對供應商的選擇與評價方面還比較薄弱,應加強對供應商的評價活動和供應商的重新選擇的思考。
首先,成立供應商評價小組。A企業需要聯合計劃、研發、生產、維修、采購、財務等相關部門,成立評價小組,各部門及時進行動態監控和評估供應商。
其次,A企業可以制定供應商評價表,從產品質量、服務水平、服務保障及服務成效等方面對供應商進行綜合評價,然后篩選比較合適的供應商。綜合A企業的現有供應商情況,制定的供應商評價表如表2所示。
表2 A 企業供應商評價表
基于供應鏈協同的采購策略,從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兩個方面解決A企業實際存在的采購難題,同時應用ABC分類法進行庫存管理,以防庫存水平太高而造成的浪費,有助于A企業降低采購成本和庫存成本,能夠提高A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而提升整個供應鏈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