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



關鍵詞 AASHTO規范;豎曲線半徑;道路幾何設計;視距;豎曲線設計
中圖分類號 U41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2)04-0072-03
0 引言
公路縱坡變化處需設置豎曲線。豎曲線設置需滿足行車視距、行駛舒適、排水等要求。常用的豎曲線類型有二次拋物線和圓曲線。對于二次拋物線,《AASHTO公路與城市道路幾何設計》(下文簡稱AASHTO)[1]己給出了詳細的公式和圖表。我國設計軟件及設計實踐中豎曲線基本采用圓曲線,AASHTO規范下公路豎曲線的設計,需進行理論推導,滿足豎曲線功能要求。該文利用圓的公式及視距幾何關系,對圓弧豎曲線半徑值公式進行推導,并對AASHTO及《公路工程技術標準》[2]兩規范豎曲線半徑進行對比。
該文將豎曲線分為凸形和凹形,根據視距L與豎曲線長度S的大小關系分別論述。
假設:汽車駛入曲線時,前后輪胎貼著地面,其連線為曲線切線,視線高和物體高均沿曲線半徑方向。
1 豎曲線為凸形豎曲線
視線與凸形豎曲線相切時,所能看到相應物高的最遠距離應滿足視距要求。
1.1 當視距L小于豎曲線長S時(如圖1所示)
駕駛員視高與障礙物物高位置連線即為視距,視距與豎曲線相切,根據勾股定理可得:
h1:視高——駕駛員視線高度;
h2:物高——障礙物高度;
L:視距——障礙物與駕駛員間的距離;
S:豎曲線長度——豎曲線起終點之間的距離。
視高、物高為已知量,視距與豎曲線半徑相關。
AASHTO視距較長,但視高1.08 m,物高0.6 m,豎曲線采用值與國標相差不大。由表1可知,《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凸形豎曲線最小半徑值可以滿足AASHTO停車視距要求并稍有富余,實際設計中豎曲線半徑可采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值。
1.2 當視距L大于豎曲線長S時
視距L大于豎曲線長度S,需求得最不利位置視距長度。視線內豎曲線越長,豎曲線對于視線的遮擋越嚴重,因此豎曲線應位于視距范圍之內,汽車與障礙物位于直線坡,示意圖見圖2。
由式(12)可知,在視距L大于豎曲線長度S情況下,R/R0與S/L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豎曲線長度L大于視距S時,其半徑R較R0小,即較小的曲線半徑即可滿足視距要求。此時曲線半徑一般由豎曲線長度確定,即考慮3 s行程曲線長度求得豎曲線半徑值。
2 豎曲線為凹形豎曲線
根據AASHTO規范,車頭燈照亮的范圍不應小于視距要求[1]。下述公式推導時,車燈高度600 mm,車燈光束向外側偏離1°[1]。
2.1 視距L小于豎曲線長S
連接車頭燈、燈光前端照亮范圍、豎曲線圓心,三角形邊長分別為L、(R?0.6)、R,其中邊長為L、(R?0.6)兩邊所夾角度為89°。根據余弦定理可得:
cos89°=(R?0.6)2+L2?R2/[2(r?0.6)l] (13)
變換形式,凹形豎曲線半徑與視距L的關系:
R=(L2+1.2cos89°L+0.36)/1.2+2cos89°L (14)
根據式(14)計算凹曲線半徑值,將其與《公路路線設計規范》一般最小半徑、極限最小半徑值列于表2,可以看出,考慮燈光照射范圍所求出的凹形豎曲線半徑,AASHTO要求的半徑值較《公路路線設計規范》一般值略大,設計實踐中可參考表2選用凹形曲線半徑值。
2.2 視距L大于豎曲線長S時
汽車沿著固定的縱坡行駛,前方縱坡對車頭燈光有遮擋,汽車距直圓點越近,距另一側縱坡越近,燈光遮擋越嚴重,所照亮的范圍越小。直到汽車駛入豎曲線,燈光的角度開始向上變化。車頭燈光范圍內豎曲線越長,受影響越大,燈光照亮的范圍越小。因此豎曲線全部位于車頭燈照亮的范圍之內時,對視距最不利。最不利位置為汽車前輪位于直圓點。如圖3所示。
3 排水及行車舒適性因素
3.1 排水要求
豎曲線頂點,縱坡平緩,緩坡段較長時對路面及邊溝排水不利。根據AASHTO要求,豎曲線兩側縱坡距頂點15 m達到0.3%,則不必進行特殊的排水設計[1]。所對應的最大圓曲線半徑為:
R=15/0.003=5 000 m (20)
即豎曲線半徑大于5 000 m時,頂點兩側路面無法很快達到最小排水縱坡要求,需單獨考慮排水設計。
3.2 考慮緩沖沖擊豎曲線半徑
考慮緩沖沖擊,最小豎曲線半徑由離心加速度進行控制,取a=0.278 m/s2值[4],曲線半徑為:
R=V2/(3.62a)=V2/3.62 (21)
由式(21)計算得出的圓曲線半徑較由式(3)、(14)所計算得出的曲線半徑小。
4 結語
該文總結比較了AASHTO規范下豎曲線設計與我國規范指標采用的異同,對涉外的公路項目設計可提供一定的參考。在AASHTO標準下,對于視距、行車舒適性、排水等因素,利用圓的弧長、半徑、弦長等有專門的計算公式,通過這些公式能夠確定豎曲線的半徑設計值。和我國的路線設計規范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可以為路線縱面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公路與城市道路 幾何設計: AASHTO GDHS—2011
[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2]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JTGB01—2014 [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3]公路路線設計規范: JTG D20—2017 [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7.
[4]公路路線設計細則: JTGB01—2014 [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285050170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