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文剛



關鍵詞 公路工程;施工期;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 U415.1;X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2)04-0160-03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保護環境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環保執法日趨嚴格。公路建設項目屬于線性工程,影響區域大、時間長、關聯因素多,工程建設會對地表水、大氣、聲環境、固體廢物、生態造成多方面影響。其中施工期對社會生活、生態環境、空氣環境、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等集中短期影響尤為突出。環保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首先要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規定的各項環保措施,更要時刻注意應對當地環保部門根據各種突發情況采取的臨時管控措施,既保證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也能保證工程順利進行。筆者一直從事公路工程建設和養護工作,更是感觸到落實好環保措施對于保證工程進度和效益的重要性,要把綠色理念深入貫徹到建設過程中,把公路建設項目建設成環境友好型景觀項目。
1 施工組織設計要編制專項對環境保護措施
1.1 環境影響識別
施工組織設計編制過程中,要結合設計文件和批準的環境影響報告文件,明確項目沿線的環境敏感目標并做出針對性的保護措施。調查沿線水環境、噪聲、大氣功能區劃以及生態敏感目標。識別施工特點、施工工藝和作業時間造成的主要環境影響。由于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時效性,需要調查當地環保部門對工程建設項目的監管措施,提前做好環保措施的規劃調整,主要環境影響如表1。
1.2 完善組織機構和職責
要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主的環保工作管理機構,如圖1。根據工程特點設立工作部門,明確各項職責,各負其責相互配合。落實資金保障,《公路工程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JTG3830—2018)對環境保護相關費用作出了詳細規定,列出了施工揚塵污染防治措施費。項目部環保管理機構要根據相應的措施編制環保資金預算,報項目負責人審批,項目部財務部門應當設立專門的科目,并落實資金,保證專款專用。
2 空氣質量保護措施
公路建設項目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主要是施工過程中的揚塵、瀝青拌合站的煙塵、鍋爐排放。路面用的瀝青混合料多為直接采購當地符合環保要求的集中拌合站的商品混凝土。所以建設過程中主要是施工、運輸造成的揚塵。
2.1 施工現場管理
施工現場做好圍擋,項目部駐地規范化建設做好場地硬化。對施工現場、施工道路經常進行灑水降塵。臨近居民區等敏感目標200 m以內的施工場地周圍應采取臨時圍擋等降噪措施。根據季節主導風向,石灰、粉煤灰、棄渣棄土等臨時的堆場盡量選在附近村莊(和居民點)下方向500 m外,建材要覆蓋,易揚塵材料要定時灑水降塵。
2.2 材料管理
推薦使用散裝水泥,散裝水泥運輸采用水泥槽罐車;易揚塵灑落的建筑材料在裝卸、使用、運輸、轉運和臨時存放過程中時,采取防風和覆蓋措施,以減少揚塵;料場設置圍擋布設降塵霧炮。石灰、砂等筑路材料運輸車輛必須配備活動式箱蓋,避免灑落和揚塵[1]。
2.3 施工工藝措施
舊路銑刨、破碎及結構物拆除采取濕法作業,施工現場配備灑水車、霧炮及抑塵清掃車,及時進行清掃并灑水固塵,避免塵土飛揚。舊路銑刨、破碎后及時進行路面鋪筑,對銑刨廢料隨拆隨運避免只銑不清,對于不能及時清運的廢料采取集中堆放并用防塵網覆蓋,定期灑水固化防治揚塵。棄土棄渣按當地環保部門同意的措施處理,工地生活垃圾嚴禁焚燒處理。
2.4 文明施工
施工期建設單位應做好與沿線居民的協調溝通,確保施工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施工機械要按照環保部門對道路非移動施工機械的管理要求進行篩選,不符合要求的設備不得進場使用。
3 水環境保護措施
3.1 平面布置措施
生活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禁止設立施工場所。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分開處理,砂石材料的沖洗廢水盡量循環使用,也可經過沉淀池處理后用作綠化或者降塵用水。禁止直接排入農田、河流和渠道。建材堆場等應盡量設置在公路永久征地范圍內。
3.2 棄渣管理
施工廢棄物及時清運到指定地點按規定處理,嚴禁傾倒或拋入水中,也不得堆放在水體旁。生活垃圾和集中收集交由環衛部門處置。屬于危險廢物名錄中規定的廢物集中收集后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
3.3 橋梁施工防范措施
橋梁的施工應選擇在枯水期進行橋梁水下部分施工,施工機械須嚴格檢查,防止油料泄漏。施工完畢及時清理河道中的鉆渣。橋梁施工中挖出的污泥、渣土等不得拋入河流。做好施工人員的環保教育工作和全方位施工監理,提倡文明施工、保護水資源。
4 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根據批復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了解沿線聲環境功能區劃和噪聲敏感目標分布,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4.1 合理布局施工場地
噪聲大的設備盡量遠離敏感區固定的機械設備附近,修建臨時隔音屏障,減少噪聲傳播。機械車輛途經居住場所時減速慢行,不鳴喇叭。如周圍有噪聲敏感建筑物,施工應符合表2要求:
夜間(22:00—6:00)禁止進行高噪聲污染的施工作業,靠近居民點的路段禁止夜間施工,若因工藝要求需夜間連續施工的須報環保部門批準同意并告知附近村民。
4.3 敏感目標保護措施
在敏感路段設置移動式聲屏障等隔聲設施、選用低噪聲設備。減緩工程施工的噪聲影響。合理地安排施工進度和時間,文明施工、環保施工。
5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
5.1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及生活垃圾處置措施
做好土石方調配計算,棄渣充分利用。臨時棄渣場做好場地處理和揚塵防治措施,完善排水系統,棄渣場內初期雨水、沖洗廢水不得直接排入水體。生活垃圾由環衛部門收集處理,不得填埋、焚燒。施工駐地配置垃圾箱或者搭設簡易垃圾站,避免生活垃圾污染周邊環境。工程完工后,現場棄渣結合當地工程建設充分利用。
5.2 危險廢物處置措施
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內容,屬于危險廢物的應納入危險廢物進行管理和處置。施工單位對危險廢物應專門收集,交有處理能力的單位進行處理。臨時存放應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的要求。施工完畢后,對產生、存放危險廢物的土壤進行檢測。如造成土壤污染,應進行處置。
6 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公路建設項目對環境最大的影響就是占用土地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施工期的影響突出表現在臨時用地、水土流失、對植被和野生動物的侵擾。
6.1 現狀調查
調查沿線是否存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地等生態環境敏感目標,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6.2 平面布置措施
優化施工組織,規劃好施工便道和臨時設施,減少臨時占地數量,臨時場所盡量布置在永久占地范圍內,項目部等辦公場所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6.3 優化占地措施
取土場應遵循集中取土、表土剝離的原則,選擇沿線未利用的荒地。取土場選擇應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征得國土資源部門的同意。充分利用當地工程棄土。優化設計,在保證土壤和水體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粉煤灰、礦渣等工業廢渣填筑路基,減少取土場數量。
6.4 表土恢復措施
施工時對耕地表土進行剝離,定點存放,用于場地綠化和完工后的臨時占地恢復。完善施工現場排水系統,防治水淹內澇。工程完工后,施工現場和臨時場地進行徹底清理,盡可能表土回填,恢復土地功能。
6.5 植被和動物保護措施
保護本土生物,對施工人員加強保護自然資源及野生動植物的教育,嚴禁偷獵和隨意砍伐樹木。
7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保持一般根據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逐項落實,突出分區防治,一般劃分如下分區:路基工程區防治措施體系、橋涵工程區防治措施體系、取土場區、施工生產生活區。防治措施分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包括:表土剝離、土地整治、排水工程、邊坡防護、邊坡穩定、臨時攔擋、臨時覆蓋、臨時排水、臨時沉沙池、泥漿池;植物措施包括:路基植草防護措施和植被恢復措施。
8 文物保護措施
8.1 現場保護措施
施工過程中如發現有文物古跡以及具有地質研究或者考古價值的遺跡、化石、錢幣或者物品,不得隨意移動和收藏,應當立即暫停施工作業,保護好現場。防止文物流失,同時通知現場監理和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等待處理[2]。
8.2 文明施工措施
對施工人員進行文物保護意識教育,熟悉國家和地方政府文物保護部門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
9 施工期間環境監理和監測
(1)根據《關于開展交通工程環境監理工作的通知》(交通運輸部、交環發120041314號),公路的工程環境監理工作作為工程監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主體工程監理體,并出具專門監理工作總結。
(2)監測內容。建設單位應當委托有專業能力的檢測單位承擔監測任務,施工期主要監測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生態環境結構以各項污染物的達標排放情況、生態指標、水土流失指標以及保護措施的有效性,要根據工程特點和工藝措施確定監測項目、監測布點、監測頻率、質量保證、數據報表等內容并完成施工期監測報告。
10 結語
公路工程是以生態影響為主的建設項目,突出表現在土地占用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施工期由于大量設備的作業,各種材料的進入、加工、使用,人員入住等因素,容易造成多發頻發的環境問題,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要根據環保法規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文件的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環保措施,提高文明施工水平,把工程項目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瑋, 李麗娟, 王殿臣. 對公路建設項目施工期環境管理的探討[J]. 環境與發展, 2018(1): 93-95.
[2]楊明. 公路建設項目施工期全程環境管理[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18(4): 203-204.
26295005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