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悅,于金冉,張威威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9)
農產品流通涉及的是農產品從田間生產端到終端消費的整個流程,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農產品流通供需不平衡、流通效率低、流通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會嚴重影響農民收入、農產品價格、供需市場的穩定,給農產品流通帶來極大的挑戰。同時,農產品流通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效率高低與安全性,如何對現有模式進行優化完善,提升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與質量,達到農產品供需平衡,本文從供應鏈的視角,對大慶市傳統的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進行優化升級,旨在保證農產品的流通順暢,保障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從而進一步促進大慶市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加快大慶市現代化大農業的步代。
在海外,美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流通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整體流通組織化程度較高,且美國的農產品流通的信息模式建設較為完善,避免了流通的盲目性。日本農產品主要通過批發市場實現流通,完成交易,日本農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主要采取拍賣交易的模式解決流通環節多、運營成本高的難題。在整個歐盟農產品流通中,農業合作社、農業合作社聯盟、銷售組織、農業工會等多個主體參與農產品流通,目前形成了以批發市場、大型超市及零售店、農業食品業綜合體直購直銷等流通為主體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李美羽根據中間商的類型和中間環節的長度不同對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劃分,分為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以農貿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以連鎖超市為核心的流通模式及其他流通模式;徐多根據參與者不同將農產品流通模式分為“農戶+市場”模式、“農戶+經紀人”模式、“農戶+批發商”模式、“農戶+龍頭企業”模式及農超對接模式。目前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流通市場機制落后。小農戶主導的市場交易,導致產需信息傳導不流暢,信息傳遞遲緩,直接影響流通各環節的決策;流通過程技術、設備不規范等原因使流通環節成本費用增加,尤其是生鮮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冷鏈普及率不到10%,難以實現安全、新鮮;基礎設施建設達不到農產品流通的質量與效率要求。其次,新冠疫情暴露出傳統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短板,農產品批發市場亟待轉型升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較為突出,消費者風險感知和應對能力存在差異。陳賽花通過研究對比發現,構建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模式,有助于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與利潤。從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來看,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是當前最主要的模式,同時也存在著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對此模式進行優化完善對農產品的流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慶市現存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有以下幾種,本文對不同模式的特征進行分析。
這種流通模式是最簡單的、最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常見于小農戶生產。農產品生產數量較少,不存在中間環節,農戶將其直接在缺乏規范性的集市上銷售給消費者,這種模式的農戶一般是自行找尋銷售渠道與銷售地點進行銷售,常見的是鄉鎮集市及路邊攤的方式。這種流通模式在大慶市經濟發展緩慢的鄉鎮地區比較常見,市區也有少量小農戶。一方面,小農戶生產種植的產品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市場的標準化,致使產品本身的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農戶對消費市場的認識不夠充分,不能自主把控市場,定價沒有主動權。
在這種模式中,農批市場處于整個流通環節的核心地位,是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紐帶。涉及包括農戶、合作社、批發市場、零售商等眾多參與者,相對來說流通環節比較多。農產品生產端是數量眾多又相對分散的小農種植戶,消費端是具有個性化需求、數量眾多的消費者,農產品的流通需要源頭的集貨、終端的散貨,那么在流通過程中,集貨批發中心與散貨批發中心在此過程中起到重要的集散銜接作用。在農產品流通的各參與主體中,相對于小農戶、代理商而言,批發市場的市場力量與議價能力具有明顯的優勢,擁有定價的主導權。
農超對接模式涉及環節少,是流通效率相對較高的一種流通模式,從政策方面也得到了大力的支持。農戶和超市之間通過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進行交易,涉及主體少,省去了中間環節,使得農產品流通環節明顯縮短,一定程度可以保證產品的時效性與產品質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的快速發展,農產品電商模式也順勢興起。該模式以電商平臺為中介,農戶通過注冊商家將銷售的產品放在平臺上,消費者通過瀏覽平臺購買需要的產品,買賣雙方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溝通。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在隨之變化,消費便捷性促進了電商模式的發展。
除了上文所介紹的農戶與消費者直接對接的流通模式是最直接的流通方式外,其他的流通模式均存在環節冗余的問題,農產品從生產開始要經過多個環節、多個參與主體到消費者手中,還帶來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農戶并未得到更多的利潤,消費者購買價格也不低,而且,流通渠道長也會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破損率增加,影響產品的質量,降低了農產品流通的效率。
農產品流通涉及參與主體多、環節復雜,極易產生流通效率低、供需不平衡、產品損耗等問題,而在此過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務,不能實現產供銷之間良好的信息溝通,生產者,其大多數都是小農戶,并不能及時獲取到市場需求信息,或者沒有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導致了生產的盲目性,影響了收入。消費市場的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要求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對安全性與綠色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溯源信息缺失,消費者不能獲取到全面的產品信息,對產品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產生懷疑。在流通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同樣缺乏信息服務的提供,往上游缺乏為農戶提供生產、加工、銷售等信息,往下游也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全面、可靠的產品信息,未能起到銜接上下游的良好作用。整個流通過程的低信息化就導致了大慶市整體農產品行業發展受阻,供需信息不匹配,影響流通效率,給農戶和消費者帶來利益損害。
冷鏈物流的發展對農產品流通起到了有利的推動作用,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如果沒有處于低溫控制的環境,破損和腐爛很容易發生,給農戶和消費者都會帶來損失。為了保證農產品的流通質量,就需要大力發展冷鏈技術與設備。但是,在普通物流活動中,倉儲與運輸所產生的成本占比非常高,在農產品物流中更是如此,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時效性強、易腐易壞的特征,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造成的損壞率很高。因此對物流過程有特殊的要求,既要保證產品的數量安全性,又要保證產品的質量不受損,對生鮮農產品物流過程的冷鏈基礎設施以及設備的要求就非常高,要保證產品在整個流通過程中保持所需的溫度、濕度等外在環境,同時還要保證物流的時效性。目前,大慶市冷鏈物流發展落后,冷鏈基礎設施與設備不足,冷藏運輸車、冷庫等數量不足,而且,冷鏈技術滯后,冷鏈設備存在能耗高、老化、效能低的問題,多數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出現“斷鏈”現象。
農產品流通的上下游環節,上游是田間生產,下游是市場消費,流通是中間環節,起著銜接上下游的重要作用。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整體組織化程度不高,不管是源頭生產還是終端消費,都處于分散的狀態。生產者的生產基本還是以小農戶為主,對市場敏感程度不高,而且也沒有高效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導致生產的盲目性,既影響農戶收入又影響市場供給,而同時作為消費終端的消費市場也缺乏組織化,呈現便利店、超市等多種經營方式,缺少市場組織化的管理,消費者對購買的農產品信息獲取渠道缺失,這樣就形成了分散的小農戶生產和分散的大消費市場,起到中間銜接作用的流通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能將小農戶和大市場形成良好的銜接,形成“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高效組織化,重點就在于如何構建高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使流通在整個過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大慶市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每年70%左右的農產品是通過這種方式流通的,是最傳統的也是最重要的流通模式。但是,目前在大數據等發展背景下,消費市場的快速變化,新興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也逐漸呈現出一系列問題,越來越不適應消費市場中消費者的高要求與個性化需求,因此,為解決現存的這些問題,就有必要從供應鏈的視角,貫穿農產品產、供、銷的全過程,構建農產品流通供應鏈模式,對傳統的以農批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進行完善與優化升級,形成“生產-流通-銷售”一體化發展,實現農產品高效率、低成本流通(模型優化如圖1所示)。

圖1 大慶市農產品流通模式優化
批發市場處于核心地位,對整個農產品的流通起著重要作用。首先以供應鏈的思想進行運營,將批發市場的業務往上下游擴展,上游直接對接農戶或者合作社等主體,與上游主體制定合作協議,通過標準化、規模化保證產品的質量與數量,同時為農戶提供必要的種植需求信息來指導農戶生產,為下游的買家,即超市、零售店以及終端消費者等提供如產品加工、倉儲等增值活動,為客戶提供準確真實的產品信息。其次,應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對農批市場進行升級,構建安全溯源平臺,做到產品的來源、去向實現可追溯,并嚴格對市場的產品進行監管,降低貨損貨差。通過從供應鏈的視角對流通模式進行優化,批發市場作為核心企業對上下游進行有力協調,可以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高效,上下游關系更緊密。
發揮政府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是高效的流通離不開物流的發展,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和設備的建設水平,重視農村物流的發展,提升物流服務能力;二是對農戶進行精準服務與扶持,定期對農戶進行培訓與指導,強化合作社管理與規范,避免農戶盲目種植;三是強化批發市場的規范與組織化管理,著力解決目前批發市場“臟、亂、差”的問題,給以相應程度的資金扶持與融資優惠;四是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如何將大慶市培養的農業人才留下來,同時吸引外來的優秀人才,需出臺相應的人才政策。
完善冷鏈物流。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的流通,對流通過程中的溫度、濕度以及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這就需要冷鏈物流的支持,涉及冷庫、冷藏運輸車輛以及冷鏈信息系統的建設,提高冷鏈物流的水平,保證產品的質量。但是,同時要考慮成本支出和其必要性,冷鏈物流的成本明顯高于普通物流的成本,因此也要從經濟性角度考慮,避免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產生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增加企業的資金壓力。
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不透明、時效性差給農產品流通帶來了很大影響,提升生產主體、流通主體、銷售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水平,對于提升流通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農產品產業鏈條過程中,各個主體、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均依賴于高效的信息溝通。不管是生產主體、流通主體還是銷售主體,任何環節沒有有效的信息溝通,整個鏈條就會出現松散的狀態,影響農產品供需平衡。因此,必須要提升大慶市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信息化水平,政府要起到重要的政策性推動作用,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給基礎設施建設以資金支持,搭建農產品信息網絡平臺,加強信息管理,鼓勵并帶領農戶學會信息化生產、帶動流通主體也就是批發市場作為鏈條核心,樹立供應鏈的思想,加強與上下游之間的信息互通,形成緊密的農產品供應鏈流通渠道。
提升組織化程度。作為流通模式中的核心主體,批發市場本身的運營與管理水平,對整個流通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有必要對大慶市的批發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并提高其組織化程度。首先,需要對現在的“臟、亂、差”環境進行改善,對基礎設施進行更新,對市場功能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其次,在運營過程中建立標準化的管理規范,人員、設備、運營活動等都實現標準化,有明確的管理規章制度;再次,培養供應鏈的思維,將服務主動向上下游延伸,對消費市場進行深入調研,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同時為農戶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做到為消費者提供有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
就國內外而言,農產品批發市場在整個流通中占據重要地位,大慶市也是一樣,電子商務、社區團購,如美團優選、淘寶買菜等方式逐步出現。但是從其發展現狀來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模式依舊會是最主要的流通渠道,并不會因為新渠道的出現在短時間內受到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