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楊書香,袁文鑫
(太原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產生了極大轉變。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作為帶動性強、效益高的新型發展業態,其優勢地位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日漸凸顯。盡管山西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較為滯后。由于山西省各地市的地理區位、旅游資源賦存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交通條件等存在差異,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都呈現出不均衡性。
國外學者對旅游經濟差異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從宏觀層面來看,主要集中在各個國家之間的旅游經濟差異。2000年以來,國內大量學者開始對區域之間的旅游經濟差異進行研究。研究角度上對省域、市域、縣域等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研究較多;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區域旅游經濟差異、旅游經濟的時空演化與旅游經濟差異影響因素分析等幾個方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多學科研究方法的交叉使用,從早期的數學統計法逐漸轉向運用空間計量方法進行研究,早期大多采用標準差、變異系數與泰爾指數研究旅游經濟的絕對差異、相對差異以及地區之間的差異,現在許多學者開始運用GIS空間分析法研究旅游經濟。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將山西省11個地級市作為研究區域探索旅游經濟差異的文獻表現出的特點是:研究內容以旅游總收入、游客接待總量等指標研究山西省旅游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特征;運用標準差與EDSA等研究方法較多,運用年際集中指數、赫芬達爾指數研究山西省旅游經濟較少。
基于此,本文以山西省市域為研究尺度,運用標準差、年際集中指數、赫芬達爾指數等數學方法綜合探析了山西省市域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差異,針對這些差異,提出了促進區域旅游經濟協同發展與優化旅游資源的策略。
山西省文化底蘊厚重,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據2020年《山西省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山西省累計接待游客83 466.22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 026.92億元,旅游產業逐漸成為山西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之一。
本文研究指標以山西省旅游總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為主,基礎數據來源于2011-2020年《山西統計年鑒》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本文的研究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方法
山西省11個地市2010-2019年旅游經濟的變異系數變化情況如表2所示。2010-2019年間,變異系數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旅游總收入的變異系數由2010年的0.53下降到2017年的0.39,2018年又上升至0.42,隨后繼續下降。相對差異呈波動式變化,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區域內旅游經濟的相對差異在逐漸變小,離散程度越來越低,市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
表2 計算結果
通過對山西省11個地市的游客時間分布集中性進行分析可知(見表3),太原市的年際集中指數最低,是4.69,說明旅游人次在2010-2019年間增減幅度較小,隨著時間變化較為穩定。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城市,具有較強的交通優勢,旅游市場繁榮穩定;呂梁、臨汾、朔州、陽泉四個市的年際集中指數在6到8之間,說明這四個地市旅游人次的時間分布不太均衡,游客量隨著時間變化波動性較大,主要因為呂梁、臨汾、朔州的旅游資源吸引力較弱、景區周邊基礎接待能力不足、交通通達性較差;長治、運城、晉中、晉城、大同、忻州六市的游客年際集中指數相近,這六市都屬于傳統旅游城市,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知名度,旅游人次穩中有升。
表3 2010-2019年山西省各市游客時間分布的年際集中指數(C)
運用ArcGIS 10.2軟件,繪制山西省三個年份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梯度的時空差異(如圖1)來綜合分析11個地市旅游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規律。首先,2014年以前,太原市旅游經濟一直處于領先的地位;2014年之后,由單核——太原市轉變為雙核——太原市、晉中市聯動發展的新局面,并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其次,晉北和晉東南地區的旅游經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小幅度的變化,如大同市、忻州市的旅游經濟在較發達型和欠發達型之間變化。最后,朔州市始終屬于旅游落后型地區,旅游收入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朔州市旅游業對本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
圖1 2010(a)、2014(b)、2019(c)山西省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時空格局演變
赫芬達爾指數可以反映山西省市域旅游經濟的集聚性,如表2所示赫芬達爾指數整體呈緩慢下降狀態,說明旅游經濟發展的集聚性逐漸降低??傮w來看,2010-2019年間山西省旅游收入赫芬達爾指數處于地位穩定的狀態,最大值僅為2010年的0.1253,且在2010-2019年間僅2010年赫芬達爾指數在0.12以上,這表明山西省旅游經濟集聚壟斷度處于較低水平,地市間競爭激烈。
通過對山西省11個地市2010-2019年旅游經濟時間差異及空間演變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目前山西省地市間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問題仍然突出。第二,從時間差異來看,山西省旅游經濟的相對差異在逐漸縮小,而絕對差異在逐年擴大,反映了各地市十分重視旅游業的建設和發展,旅游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第三,從空間差異來看,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晉中地區,逐漸呈現出太原市、晉中市“雙核聯動”的發展勢頭;運城市、臨汾市位于黃河經濟繁榮圈內,地理位置優越,所以旅游業較為發達;大同市旅游資源類型齊全,擴散作用在逐年增強;而朔州市因知名度低,仍是全省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地區。
綜合上述結論提出幾點對策:一是打造全新旅游增長極。應以太原市和晉中市作為山西省旅游業的核心發展區;大同市、運城市應作為新的旅游增長極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打造以大同、朔州、忻州市為主的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圈,以太原、晉中、呂梁、陽泉為主的晉中晉商文化旅游圈,以長治、臨汾、晉城、運城為主的晉東南華夏文明旅游圈。同時各地市要加大力度宣傳山西省旅游品牌,積極參加國內外旅游交流會,進行多種渠道的促銷宣傳。其次,推進區域旅游合作。山西省對旅游開發的需求應緊緊抓住全域旅游的發展契機,對全省旅游資源進行充分整合,促進旅游產業與其他行業有效融合,縮小不同區域之間的差距,帶動更多區域性旅游和經濟的共同發展。以實施黃河、長城、太行三個板塊的旅游開發戰略目標為重要契機,結合山西省旅游業的發展特點,繼續推進全省國內、入境旅游經濟空間格局的轉變和發展。充分發揮晉中市、太原市的旅游開發龍頭帶動作用,加強對晉中市、太原市及三大板塊旅游開發區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彼此之間在旅游資源、交通、市場、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促進市域旅游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最后創新旅游產品。各地市應充分了解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針對旅游經濟落后型地市,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礎上,構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加強特色旅游宣傳;針對欠發達型地市,應該調整旅游產品組合方式,可以與農業、工業及其他產業進行融合,對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提高旅游服務和管理水平;針對較發達型地市,應完善硬件設施,提升旅游從業人員及相關行業的服務質量,培養產業優勢,凸顯區域旅游特色;針對發達型地市,將傳統觀光型旅游產品進行轉型升級,進而提升旅游產品品質,充分發揮傳統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周邊地市旅游業及相關行業整體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