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媚 莫穎茵 董筱靜 劉耿華
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中醫生殖科,廣州 510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已成為臨床常見的妊娠期并發癥[1]。研究顯示,與健康孕婦相比,GDM患者發生感染、羊水過多等妊娠期并發癥的風險更大,更易影響母嬰健康[2]。GDM發病前的潛伏期較長,一旦發病其治療往往較為被動,不但消耗大量社會成本,而且治療效果不佳,所以做好GDM預防十分重要[3]。中醫認為體質與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不同體質對某些病因或疾病有特殊易感性,所以通過改善體質可以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4]。為此,本研究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探討了孕婦中醫體質與妊娠期糖尿病發病風險的相關性,篩選出了GDM易感偏頗體質,為預判和評估待孕女性孕后GDM的發生風險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通過簡單隨機抽樣法選擇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收治的270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建立孕產婦圍產保健手冊并定期產檢的單胎孕婦,且孕周<28周;②智力認知水平正常,可正常溝通;③孕婦及家屬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孕前糖尿病患者;②合并高血壓、心肝腎疾病等內科并發癥;③孕前服用過干擾糖、脂代謝的藥物。孕婦年齡22~34(24.80±3.60)歲;妊娠次數1~3(1.50±1.00)次;分娩次數0~2(1.00±0.50)次。該研究已經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2.1、中醫體質判定標準 基于中華醫藥學會2009年4月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5](XXYXH/T157-2009)標準進行中醫體質判定。
2.2、GDM診斷標準 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1年12月實施的《妊娠期糖尿病診斷》[6](WS331-2011)行業標準進行GDM診斷。在孕24~28周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將75 g無水葡萄糖溶于250 ml水中,測定空腹血糖后讓待測者5 min內口服完之前配置好的糖水,分別與口服糖水后1 h、2 h測定血糖。OGTT試驗的空腹血糖正常值為<5.1 mmol/L,口服葡萄糖后1 h后血糖正常值為<10.0 mmol/L,口服葡萄糖2 h后血糖正常值為<8.5 mmol/L。上述任何一點血糖值異常即可診斷為GDM。
3.1、分組方法 根據OGTT試驗結果,270例孕婦中63例出現GDM,發病率為23.33%,設為GDM組,207例未出現GDM設為對照組。
3.2、調查方法 采用橫斷面調查法,抽取醫護人員組成調查小組并進行統一培訓,由培訓合格的醫護人員根據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GDM組和對照組孕婦的一般資料及孕前中醫體質類型進行調查統計。本次調查共發放290份問卷,共收回275份問卷,回收率為94.83%,其中有效問卷為270份,有效率為98.18%。調查內容:基線資料:姓名、年齡、聯系方式、飲食習慣、體質量指數、糖尿病家族史等;中醫體質調查:被調查者通過回顧孕前半年內的體驗和感覺,回答中醫體質調查問卷的相關問題,該問卷共包括9種體質類型的66個問題。調查結束后由調查人員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對調查者的孕前體質類型進行判定并進行記錄。
運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兩組的一般資料及孕前中醫體質類型差異進行分析,并篩選出與GDM發病相關的中醫體質類型。
使用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GDM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GDM組的年齡、孕中期體質量指數、飲食偏嗜甜食率、糖尿病家族史率、GDM史率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的孕前中醫體質類型均以平和質為主,但GDM組平和質率低于對照組,陰虛質率、痰濕質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孕前中醫體質比較[例(%)]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糖尿病家族史、飲食偏嗜甜食、痰濕體質是引發GDM的獨立因素(均P<0.05),見表3。

表3 妊娠期糖尿病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270例)
GDM作為糖尿病的特殊類型,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一旦發病將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所以如何預防GDM發生是當前臨床關注的重難點。“治未病”是中醫非常重要的一項理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7]中首次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治未病”認為在發病前要積極對易感人群體質進行糾正,做到未病先防,以降低疾病發生率[8]。該理論不僅可以降低醫療成本,還可以減輕患者痛苦,隨著中醫體質學說在臨床的踐行,為“治未病”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路。中醫認為,正氣在疾病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正氣不足是引發疾病的內在原因[9]。而體質可以反映正氣的盛衰,決定了人體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體質的強弱關系著機體是否發病、發病種類的傾向性以及預后和歸轉情況[10]。體質是先天稟賦和后天影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個體生理特征,其中先天稟賦因為受自父母遺傳相對穩定,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改變;而后天影響方面由于外界環境和身體內環境不斷變化,對身體影響也是在不斷變化,這些因素的變化也會導致體質出現改變,所以從這方面看體質又具有動態可變性[11]。體質的動態可變性使得體質具有可調性,讓通過調理體質預防疾病成為了可能。所以GDM預防可以通過分析中醫體質與GDM發病的相關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干預,調偏糾正,以預防GDM的發生。
本研究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從流行病學角度對GDM患者孕前體質狀況進行了調查,并初步分析了孕婦中醫體質類型和GDM發病風險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GDM孕婦和非GDM孕婦的體質均以平和質為主,但非GDM孕婦的平和質率遠高于GDM孕婦,由此可以推測平和質或許是GDM發病的保護因素。而GDM孕婦體質中的陰虛質率、痰濕質率高于非GDM孕婦,并且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痰濕質是引發GDM的獨立危險因素。由此可以推測,痰濕質是GDM的易感偏頗體質類型,陰虛質是GDM潛在的易感體質類型,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孕前要注意糾正偏頗體質。此外,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還顯示:大齡、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偏嗜甜食也是引發GDM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GDM預防不僅要注意孕前預調偏頗體質,還要注意規避上述危險因素或進行合理干預調理。近年來隨著三胎政策的開放,高齡孕產婦明顯增加,GDM發生率也不斷上升,所以,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孕前要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倡導進行孕前體質調理,以減少GDM等并發癥的發生。
中醫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痰濕是導致消渴的重要原因[12]。痰濕體質是由水液內停,痰濕凝聚而致,主要表現為形體肥胖、口黏膩、皮脂分泌多、脈滑等。妊娠期機體處于陰血偏虛的狀態,且該時期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如果飲食不節制可能會導致肥胖,進一步增加脾胃負擔,導致水濕停于體內,凝聚成痰;同時胎兒的生長會導致氣機升降受阻,津液運行不暢而導致痰濕,進而形成陰虛、痰濕體質[13-14]。由此可以看出中醫對GDM的認知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痰濕體質孕婦更易發生GDM。體質會受居住環境、飲食習慣等后天因素的影響,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可以在孕前或孕早期通過合理安排孕婦起居、運動、飲食、心理等多種途徑糾正孕前偏頗體質,增強孕婦自身抗病能力,實現未病先防,降低GDM發病風險。
綜上,大齡、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偏嗜甜食、痰濕體質是引發GDM的獨立危險因素。從中醫體質方面來看痰濕質是GDM易感偏頗體質,陰虛質是GDM潛在的易感體質類型,平和質或可預防GDM發病。基于中醫“治未病”理論在孕前期要特別注意糾正偏頗體質,預防GDM的發生。同時為了進一步為體質調理可以預防GDM提供循證學依據,未來可針對性平和質是否可預防GDM發病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