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延子,閆鈺卓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新南方、新北方”政策的推進,中國的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將為中韓兩國合作創造新機遇,一是刺激韓國先進設備和高端元器件的進口,二是中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將促進兩國生產性服務業合作空間拓展,三是中國國內消費的增長和升級有利于韓國出口企業和在華韓資企業發展。兩國合作領域、合作熱點的變化對韓語人才的需求也發生變化,對韓語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懂韓語、掌握一個領域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應用韓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目標,圍繞專業培養的新目標、新規格,構建基于國際視野的高職應用韓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是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中韓兩國合作發展的新形勢對高職韓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領域有新的合作重點,新形勢對人才的需求產生新的變化,提出新的要求。
高職應用韓語專業人才培養應緊跟兩國合作熱點和重點項目的變化,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的根本目標,培養懂韓語工作語言,掌握一個工作領域的技術技能的“韓語+”復合型人才,高職應用韓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具有國際視野、面向商務服務等行業的翻譯職業群,從事韓語相關的翻譯、商務服務和旅游接待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圖1 “三元五階雙融通”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服務中韓合作發展戰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培養中高端韓語服務人才,主要體現在外語素質突出,中韓文化融通、國際視野寬廣、創新創業意識強。基于新形勢、新背景下高職應用韓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學院積極探索外語類專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三元五階雙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元”即語言、文化和職業三個維度開展韓語人才培養,“五階”即遵循學生職業成長規律和語言習得規律,設置從基礎認知、韓語提升、韓語實踐、職業應用到實習創業五個遞進階段,“雙融通”即中韓文化融通、語言學習與職業應用融通。“三元五階雙融通”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注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的培養,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韓國文化體驗、跨文化交際、企業文化等文化熏陶,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跨文化溝通和工匠精神,為中韓經濟、文化合作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圖2 國家骨干專業——長春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韓語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應用韓語專業培養的是跨產業、跨崗位并懂韓語、熟悉一個領域基本技能的人才,為實現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高職應用韓語專業構建“四層多維雙貫通”的“韓語+專業”課程體系。“四層”即設置人文素質、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拓展四層遞進的課程模塊,“多維”就是設置“X”專業方向的模塊課程,主要包含商務、旅游和企業生產管理,“雙貫通”即課程思政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韓語競賽貫通專業學習全過程。
⑴ 人文素質模塊:主要設置公共基礎和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崇尚憲法、遵法守紀、崇德向善、誠實守信、尊重生命、熱愛勞動,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具有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信息素養、工匠精神、創新思維,具有國際視野,能夠理解多元文化,具有一定的國際合作與跨文化溝通意識。
⑵ 專業基礎模塊:主要設置韓語基礎課程,韓國文化體驗、企業認知實習課程,培養學生掌握韓語語音、詞匯、句型、語法和篇章等知識,了解韓國文化、了解企業的崗位、文化。
⑶ 專業核心模塊:設置綜合韓語、韓語視聽說、韓語實用閱讀、韓語應用文寫作、韓漢翻譯實務、商務韓語和旅游韓語等課程,培養學生具備韓語交流、韓語寫作和韓語翻譯中級水平的能力。
⑷ 專業拓展模塊:設置專業課程,根據高職韓語畢業生主要集中的崗位群設置職業方向課程,內含商務服務模塊、旅游服務模塊、生產翻譯模塊,培養學生具備從事崗位的專業能力。
課程體系構建融入“1+X”證書,體現課證融通,高職韓語專業對接韓語能力中級水平,根據中級水平的考試要求設置相應模塊的韓語能力綜合實訓課程,將多平臺跨境電商“X”證書融入課程,培養學生從事韓語跨境電商的職業能力。

圖3 “教學練用一體化”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
高職韓語“韓語+專業”課程結構,其中韓語是核心,專業是支撐,提高韓語教學質量,創建適用于學生外語學習基礎和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尤為重要,韓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韓語應用能力培養,強化語言與應用的緊密結合。
⑴ 教學練用一體化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將韓語知識的講授,學生知識掌握以及鞏固知識的強化練習,到知識的轉化應用實現一體化,形成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有效轉化。
⑵ 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保障學生韓語學習的連續性,應創建基于學生“語言-思維-交際”的轉化與應用,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各自優勢,貫穿學生韓語學習的課前、課中、課后。通過學習平臺及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利用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指導和幫助不同層次學生的韓語提升;通過課上課下教師與學生的充分互動與交流,達到課程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從自主探究,鞏固知識、強化技能、內化素養到拓展提升,并以互動、活動、行動為主線,創設不同生活、文化和職業環境,促進學生韓語知識和技能、韓語應用能力的全面習得,提升學生韓語思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用韓語專業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創新思維和文化傳播的職業素養。以新形態教材、活頁式手冊開發為重要載體,有效推進外語教學改革。例如:技能類課程(聽、說、讀、寫相關課程)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文化類課程(《韓國社會與文化》《民俗體驗實訓》等)采用競賽活動、文化比較等教學方法。
為滿足韓語學習資源,校企雙方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韓語職業能力。教學資源的開發要對接專業教學標準,對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以韓語核心課程為重點,韓語能力等級考試培訓、企業職業韓語培訓為支撐,形成體現韓語課程學習、韓語能力水平考試、企業崗位能力拓展的多維度的教學資源體系。資源載體主要包含微課、視頻、動畫、音頻、試題庫等,滿足學生對知識、技能點的碎片化學習需求,也滿足學生對某一韓語應用方面職業活動需求。教學資源平臺以資源應用行為為基礎建立學習評價機制,從而記錄韓語學習者在應用平臺資源學習的全部行為,分析結果作為學習者行為的重要評價基礎,促進學生自學、自練、自評,建立實現課下連接課上的不間斷學習機制,從而保證語言學習的持續提高。
建設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平臺,實現語言學習、文化體驗、社會實踐和技能操練于一體的實踐教學功能。通過搭建“室村會企”組合實踐教學環境(圖4),“室”——校內實訓室、項目工作室,“村”——朝鮮族民俗村、韓國文化體驗村,“會”——重要展會、賽事和會議,“企”——旅游企業、商務服務企業、韓資企業等,實現校內校外連接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滿足學生韓語學習實踐的教學需求,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跨文化交流與溝通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圖4 “室村會企”多元組合實踐教學平臺圖
外語學習在全語境下能夠得到提升迅速,為了提高學生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應搭建國際交流的平臺,通過開展與韓國高校的合作與交流,比如“3+2”“2+2”的方式讓學生到韓國大學進行韓語的深造,也可開展短期的研修,利用寒暑假派學生去韓國進行1~2周的語言學習與文化體驗,激發學生對韓語學習的興趣和對從事韓語相關工作的信心。合作院校之間互派教師開展業務提升,課程教學等活動,促進教師的國際交流,提高教師的國際視野,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可通過開展中韓文化交流技能展示等活動,促進學生交流與提高,促進中韓文化互融互通,培養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具備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這一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成效凸顯:一是學生韓語綜合能力及就業水平明顯提升,學生對自身的職業認知及對口就業充滿信心,起薪率和晉升率優越,成果在校內推廣應用。二是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企業、社會和韓國高校的較高贊譽,企業和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不斷提升。三是專業成為全國同類院校的示范,教學成果備受媒體關注,廣泛推廣應用,相關成果得到專家肯定,備受媒體關注,被中央電視臺、吉林電視臺、《吉林日報(朝文版)》等媒體報道。
下一步,研究團隊將進一步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凝練人才培養特色,擴大輻射范圍,繼續開展與社會和企業的合作,提升專業服務能力與水平,與其他開展韓語教育的國家院校合作,推動成果走向國際,進一步實現目標國際化、理念國際化、辦學國際化和體系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