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燕,程吉英
(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康復疼痛科,重慶 400700)
品管圈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開始倡導推行的提高生產力的科學管理方法,是為解決某類問題由所有工作參與者共同組成的小團體,能充分發揮每名工作參與者的價值,實現管理質量的進步[1-3]。隨著品管圈管理模式的不斷普及,品管圈活動在醫療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且明顯提升了醫務人員工作效率和綜合能力[4-5]。醫護治一體化是指臨床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在平等、自主、合作基礎上充分發揮各自專業能力,通過積極溝通與協調,共同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醫療康復服務的管理模式[6]。康復病房特點為病房治療集中(早上8:00開始患者到治療室進行康復治療,11:30陸續回病房治療、輸液等),生活不能自理患者較多,床護比為1∶0.3,醫療、護理、治療密不可分等。本院康復疼痛科于2020年1-6月開展了以降低呼叫器使用次數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品管圈實施前(2020年2月)、實施后(2020年3月)各50例患者分別設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5~76歲,平均(57.6±8.9)歲;文化程度:大學15例,高中13例,初中13例,小學及以下9例;職業類別:公職人員12例,工人18例,自由職業8例,無職業12例;原發疾病:腦卒中20例,脊髓損傷2例,頸椎病9例,腰椎間盤突出11例,面癱3例,其他5例。研究組中男37例,女13例;年齡39~72歲,平均(52.4±7.6)歲;文化程度:大學17例,高中10例,初中12例,小學及以下11例;職業類別:公職人員9例,工人15例,自由職業13例,無職業13例;原發疾病:腦卒中25例,脊髓損傷1例,頸椎病7例,腰椎間盤突出10例,面癱1例,其他6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類別、原發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 小組成員共11名,中位年齡35歲,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名,治療師2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4名。選出圈長1名,護士長任輔導員。
1.2.2確定圈名及寓意 各圈員踴躍提出自己圈名、圈徽及意義,并投票確定以“幸復圈”為圈名和制定圈徽。寓意幸福(happiness)、康復(rehabilitation),HR代表幸福康復的寓意,同時,像一個人推著輪椅,護士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及雙手托起患者走向康復。
1.2.3選定活動主題 各圈員本著以患者為中心、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服務理念,根據上級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個方面投票表決選定以降低呼叫器使用次數為活動主題。
1.2.4現狀把握與要因方法 召開圈會討論制作呼叫器使用原因查檢表,通過調查4周得出實施對策前呼叫器共響鈴1 398次,柏拉圖分析以輸液按鈴最多,占77.6%,見圖1。發揮各圈員頭腦風暴,分析原因,并用魚骨圖進行整理,見圖2。
1.2.5目標設定 改善前現況把握呼叫鈴響次數共1 398次。根據改善前現況把握柏拉圖分析輸液按鈴占77.6%,為本期活動改善重點。圈員能力是基于品管圈每名成員就管理目標對自己能力進行1~5分評估而推算的,本次品管圈成員能力為4.2分,圈員能力為4.2/5×100%=84%。改善幅度:累計百分比×圈員能力=77.6%×84%=65.1%。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幅度)=1 398-(1 398×65.1%)=488。目標值由原來的1 398次下降至488次。下降幅度為65.1%。
1.2.6對策擬定與實施 針對圖2所示的主要原因,根據圈能力及可行性制定對策方法,并采用PDCA[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ion(處理)]循環不斷修訂與完善,具體方法如下。
1.2.6.1加強健康宣教 責任護士做到一對一健康宣教,增加呼叫器正確使用宣教內容,告知患者在輸液過程中護士會經常巡視病房,不必擔心輸液完畢沒有護士來續液或拔針,并定期進行評估。選定健康宣教專員,負責宣傳資料、整理和收集。病區定期開展工休會,進行相關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加入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
1.2.6.2彈性排班 從11:30開始患者陸續回病房開始輸液、護理及治療,11:30~15:00根據情況合理調配護士,設立機動班,安排機動班在高峰時段協助。加快對新護士的培訓,使其能早日獨立上班,采用高年資護士與低年資護士合理搭配模式。
1.2.6.3主動巡視,建立“二級護理站” 嚴格落實責任整體護理工作職責,要求責任護士工作在病房,將康復疼痛科病房分為2個小組,1組責任護士負責巡視1~21床,2組責任護士負責巡視22~39床,每個小組有固定的治療車,相當于“二級護理站”[7]。在治療車推出治療室前將用物準備充分,在治療車上層將液體按床號順序及液體需要先后輸入順序擺放,將后續配置好的液體也按順序擺放在“二級護理站”,隨時巡視患者,讓患者感受到隨時有護士在巡視自己,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規定在輸液高峰時段護士不得進入護士站書寫護理病歷。
1.2.6.4調整工作流程 細分亞專業,與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亞專業保持一致,每個亞專業組以醫療組長作為該組負責人開展臨床工作,以患者為中心,跟隨各組參加晨交班、查房等。通過醫護治一體化晨交班、查房能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觀察和了解,能不輸液的患者及時停止輸液,能更準確地為患者制定每天治療動態和計劃。通過各亞專業組溝通商議,根據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患者治療流程,安排康復理療與輸液的時間段,避免造成集體式康復治療和集體式輸液,由各亞專業組成員協調安排。
1.2.6.5輸液報警器的使用 患者完成康復理療后回病房開始輸液,在輸液過程中患者及陪護由于疲勞易睡著或因擔心空氣進入身體而隨時關注輸液,不能得到好好休息,不利于下午的康復治療。避光藥物需使用避光輸液器,難以看清液面。特別是無陪護患者在輸液過程中非常緊張。這些原因均增加了患者的負擔,不利于患者的康復。通過積極倡導,在醫院及護理部的支持下病房購買40個輸液報警器,凡輸液的患者均使用輸液報警器,當有空氣通過輸液報警器裝置時裝置會發出響聲,同時亮紅燈提示,可減少患者、陪護的誤按,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在為每例患者輸液時均安裝輸液報警器,為患者講解其作用及注意事項,護士可根據響聲及時過來處理,也可待裝置發出響聲時按呼叫器,減少了呼叫器的使用。在輸液過程中囑患者放松心情,好好休息。
1.2.7觀察指標 (1)比較品管圈活動前后呼叫器使用次數。(2)品管圈活動前后對每名圈員品管圈手法、團隊精神、腦力開發、協調溝通、活動信心、責任榮譽感6個內容進行評價,每項分值為0~5分,分別統計這6項內容的總分,然后得平均分,并比較活動前后評分,評價無形結果。

2.1有形結果 實施后呼叫器使用次數明顯減少,由每天49.9次降至8.0次,患者滿意度由90.1%升高至98.8%。目標達標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8-49.9)/(17.5-49.9)×100%=129.3%,進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8-49.9)/49.9×100%=84.0%。品管圈活動前后呼叫器使用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品管圈活動前后呼叫器使用情況比較次/天)
2.2無形結果 開展品管圈活動后提高了醫護人員品管圈手法、團隊精神、腦力開發、協調溝通、活動信心和責任榮譽感。見圖3。
3.1品管圈活動對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次數具有明顯效果 WHO明確規定晝間病房聲音強度宜在35.0~40.0 dB(A),如超過50 dB(A)則為較吵鬧。有研究表明,相比明顯噪聲環境,低噪聲治療環境時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影響較小[8-9]。此外,有研究發現,噪聲刺激會使患者出現煩躁、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進而出現易疲勞、失眠、血壓升高等,導致療效不佳。有研究證實,噪聲會分散醫護人員注意力,容易疲勞,導致反應遲鈍,工作效率降低10%~50%,差錯率也會上升[10]。由于康復病房存在集中性(8:00康復治療室、11:30回病房、15:00康復治療室)特點,11:30~15:00是病房治療、護理及輸液的主要時間,因此,病區噪聲最高的時間為11:30~15:00。通過本次品管圈活動,針對呼叫器使用頻繁的問題,發揮各圈員的頭腦風暴,找出主要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護理對策,盡量不影響患者休息,并用PDCA循環不斷修訂與完善,制定了標準化流程,取得了明顯效果,病房呼叫器使用次數明顯減少,有效降低了康復科病區噪聲,為患者營造了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提高了患者的休息質量,同時,提高了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避免了醫療事故的發生。
3.2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 康復科大部分患者自理能力較差,日常生活需要幫助,通過加強宣教、主動巡視、優化工作流程等使醫務人員主動服務意識增強,讓患者感受到醫務人員隨時在身邊,住院患者滿意度由90.1%提升至98.8%。特別是輸液報警器在科室的廣泛使用,消除了患者在輸液過程中的緊張情緒,讓患者及家屬能得到較好的休息,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廣泛好評。目前,輸液報警器裝置已在全院推廣使用。
3.3醫護治一體化工作模式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 傳統康復工作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傳統康復工作模式未分亞專業組,康復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之間缺乏相互交流、討論,大多數均為獨立工作,彼此缺乏交互性,這種工作模式不利于康復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的觀察和了解,患者的護理及康復治療計劃不能及時得到調整,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和各專業知識的拓展。而康復醫學具有綜合性,學科涉及領域廣泛,要求康復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對醫學和相關學科知識均要掌握,具備綜合能力[11]。AOKI等[12]研究表明,組建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護士、營養師等多學科協作的專業團隊是疾病康復期的高效干預模式,能為患者提供全面、科學的康復護理,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采用康復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一體化工作模式,以患者為中心開展醫療工作,這種工作模式有利于康復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的溝通、協作,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綜上所述,醫護治一體化品管圈活動應用于康復科病房降低了呼叫器使用次數,為患者營造了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并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提高了醫務人員工作效率,避免了醫療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