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醫科大學 支叔爾 王 凈
“新媒體”一詞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由美國一位名叫P.戈爾德馬克的廣播電視網絡技術專家最先提出,電視錄像被他命名為“NewMedia”,也就是現在的“新媒體”。后來“NewMedia”一詞多次出現在美國政府的相關報告當中,由此“新媒體”一詞便在美國社會流行起來,并逐漸流行于全球。此時的新媒體指的是不同于報刊等文字印刷的紙質媒介,是一種基于電磁波處理技術前提下將聲音、圖畫以及文字相結合的廣播電視新媒介。到了1998年,新媒體又有了不一樣的定義,是指一種基于網絡技術前提下,將各種文字、聲音以及圖片等信息在互聯網上進行傳輸的新媒介,也稱作網絡媒體。近年來,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上面的論述不難發現,所謂的“新媒體”其實是一種基于數字網絡技術高度發展下的不同于傳統媒介的新型數字信息的傳輸媒介。該媒介是指通過數字網絡技術將需要傳遞的文字、聲音以及圖像信號進行相應處理,再利用互聯網、無線寬帶以及衛星等中介進行傳輸,然后依靠電視、電腦以及手機等固定或移動終端將文字、聲音以及圖像信號進行還原并呈現于大眾視線的各類新型媒介的統稱。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用全社會約定俗成的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等在內的一系列觀念與要求對某一群體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宣傳教育,并使其達到既定政治思想要求的一種行為方式。顧名思義,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特殊方式,施教主體通過精心組織,采用一種隱蔽的方式對受教育群體進行一種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達到提高受教育群體整體思想政治水準的目的。當前,什么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國內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此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保持著一種共識,即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過一種隱蔽的、不明確的教育方式無目的的對受教育對象群體進行下意識的思想教育方式。所謂不明確方式指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沒有明顯感覺到教師的“教”,也沒有明顯地意識到自己的“學”。隱蔽的教育方式即指學校并不是通過主題班會、宣講會等顯性的教育方式,而是通過學生參與到日常的課堂教學、舉行文藝晚會、體育運動會以及社會交往等各種活動當中所體會和感受到的并提升自身政治思想情操的一種教育方式。在這里,本文主要討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2.1.1 教育資源更加豐富
于顯性教育的時空局限性而言,隱性教育的時空領域更為廣泛、更為開放。如今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的出現為其提供了更多的隱性教育資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大學生可通過各種新媒體了解國內外的各行各業的相關知識,能夠拓展他們的閱歷、增長他們的文化知識、加強他們對世界各國的了解,使他們的知識水平及思想意識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其次,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可以讓其博古通今,縱觀世界文明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并培養他們一定的哲學思想,從而樹立他們新時代下的“三觀”。
2.1.2 教育方式更加多樣化
新媒體出現以前,包括高校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方式是通過專業的政治課、主題班會、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各種顯性教育方式加以實施,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較少,且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網絡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大量的新媒體,特別是對處在思想潮流前沿的高校而言,新媒體的出現不但給高校師生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學習交流空間,也提供了更能展現才華的舞臺,使得其學習、生活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媒體也由此變成了高校隱性政治思想教育的新型方式。這種新型方式的加入,不但豐富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使得其內容也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對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素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1.3 教育影響力增強
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分階段進行的,網絡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大量的新型媒體,而這些功能各異的新媒體以它們獨特的優勢不斷占據著人們工作、學習以及生活的各個角落,并且不斷影響及改變著當代人的思想理念及生活方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新媒體的加入也不斷地體現出其隱性的一面。新媒體因其獨特的魅力深受高校大學生的青睞,并不斷通過各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政治思想,是強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有力武器,主要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媒體已經步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使得這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常態;二是多樣化的新媒體使得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氣氛活躍,提升了教育效果;三是新媒體的加入豐富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手段與方式;四是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局限性,使得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上的約束??傮w而言,新媒體因其對當代大學生強大的影響力,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將會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2.2.1 教育者影響力減弱
首先,新媒體設備的推廣與普及使得傳統的師生線下的單純教育模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當代高校教育不斷加大線上師生的交流與互動,這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將更多地被展現在新媒體空間當中,除了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有較高的要求外,對其道德操守、知識儲備以及反應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素養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哪一方面沒有達到,將會使其在學生心中的可信度與影響力大大下降,這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其次,大學生總是處于思想發展浪潮的前沿,他們標新立異,樂意接受新鮮事物并創造出新的思想,這與大部分高校教師的固步自封、根深蒂固的陳舊思想是相沖突的,而令教師發生思想上的轉變是極其困難的,因此產生了大學生對高校教師思想上的不認同,這也形成了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強有力的挑戰。
2.2.2 受教育者的差異擴大
作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學生”而言,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的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事物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徹底,自我意識不足,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受到負面思想的影響,從而是非曲直不分。而作為網絡新時代的產物“新媒體”,信息內容十分繁雜,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常常滲入一些低俗、錯誤、消極的言論思想,會對那些自控能力弱、思想意識低的大學生進行毒害,這顯然會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2.3 信息傳播環境日趨復雜
首先,新媒體的服務對象不但包括大學生,各種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水平、不同興趣愛好的群體都是其服務對象,這就導致其所傳遞的信息內容十分繁雜,甚至會摻雜一些負能量,這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無疑是一種潛在的挑戰;其次,新媒體信息的發布具有自由開放性,這就導致一些不法分子為謀取自身利益或是故意損害他人及國家利益而通過這些平臺散發一些危害信息,這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隱患;最后,在數字網絡技術方面,新媒體還有一些欠缺,導致自身無法有效整頓信息的發布空間,給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綜上所述,在綜合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作用,對新媒體當下那種雜亂的環境進行有效整頓是必不可少的。
新媒體的出現是一種新時代的產物,高校教師要對其有充分的認識,要充分挖掘其對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那就要求高校教師除了應用原有的傳統教學方式以外,還必須學習并掌握一些新型媒體的專業知識和應用技巧,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特有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這一優勢,多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在教學過程當中要以大學生為主體,通過新媒體豐富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樣式,強化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使整個教育過程當中氣氛濃烈和諧,在潛移默化當中提升新媒體在高校隱性思想教育當中的功效。
新媒體作為網絡時代的一種新型媒體,其屬于一種信息發布與交流的開放性平臺,所傳播的內容魚龍混雜,既有客觀真實的,也有主觀虛構的,這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確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要想摒棄新媒體當中的不足,必須構建全新的高校新媒體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規范高校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引導其進行正能量思想的交流,抵制或遠離負能量思想。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缺少高校教師的參與,因此必須構建一支思想政治過硬、綜合素養高、精通新媒體應用技術的高校教師隊伍,不但能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正確引導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且能對新媒體平臺進行良好的監管,并實時進行維護,屏除一些負能量事物,有效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