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 李 剛
《會計學》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課堂思政輻射影響面廣,課堂思政教學設計值得精心組織和科學設計。現有會計學課程思政教學還存在不夠全面,融合度不夠深入,教學設計上較為單一等問題,本文梳理了《會計學》課程全過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教學設計,全面提升思政元素與專業理論知識的融合程度,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位一體”。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精神,《會計學》課程蘊含的課程思政要素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公共思政教育元素,適用所有高校課程,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價值的引領”。第二個層次是經濟管理專業特有思政教育元素,適合于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幫助學生了解經濟管理領域的國家戰略、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第三個層次就是會計學課程專有的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會計制度與法律規范建設、會計職業道德、企業資金運動規律和規范、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的會計數據解讀等內容。
按照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原則,《會計學》全過程深度融合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可以按照教材的章節體系安排如下。
會計學課程開篇講解會計發展歷史,同時要講清楚中國古代會計的歷史貢獻,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可以借鑒郭道揚教授在《中國會計通史》中的研究,中國古代會計存在許多領先于世界的歷史豐碑,唐宋時代的“四柱法”通過古代文化交流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會計核算產生過重要影響,而在明清時代產生的“龍門賬”和“四柱賬”是中國固有的復式記賬方法,駁斥了西方部分會計史學家認為只有西方式的復式簿記形式才是“科學的”偏頗觀點。
在課后推薦學生課后閱讀《中國會計通史》相關章節和“愛國愛黨滿懷深情的會計名家郭道揚教授”等新聞報道內容,設計小組展示類型的討論作業,體會知名專家學者的科研精神。
會計目標是會計概念結構的最高層次,事關會計、企業為誰服務的價值取向,是教學中至關重要也必須正確回答的問題。同時可以通過類比,引申出對高校“為誰培養人”問題的回答。
當前的會計目標可以用“決策有用論”概括,提供對信息用戶各項決策有用和相關的信息。有哪些信息用戶?這時就需要講清楚企業目標從“股東至上”發展到“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股東至上強調會計和企業要重點服務物質資本提供者,而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則強調企業這個契約聯結體所有參與方提供決策信息。2015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是歸宿,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會計的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就需要從中汲取養分,在共享發展中承擔應有的會計使命(伍中信,2016)。
在講解運用借貸復式記賬法核算企業中資金運動的會計循環中,利用會計數據解讀黨和國家關于經濟發展、企業改革的重要政策方針也就成為這部分教學的主要課程思政內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五大任務,概括為“三去一降一補”,經過“十三五”建設,去產能、去庫存工作取得較大成績,但是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工作依舊任重道遠。“十四五”期間還要供需兩方發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這些內容融入會計教學,既是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的更新,也是課程思政的精準貫徹,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引導學生樹立為中國經濟發展擔負使命的責任感。
2.3.1 資金籌集核算與企業去杠桿、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講解資金籌集業務的會計核算時,通過案例分析和講解相關會計分錄引入“企業結構性去杠桿”“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思政內容。負債比例較高但是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可以采用“發展型”去杠桿方法,包括市場化債轉股、多渠道補充企業資本金、引入優質戰略投資者、盤活存量資產等方法,讓學生結合講解寫出這些去杠桿方法的會計分錄。
而對處于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不同所有者以完善監督、增強激勵、提高企業治理效率。講解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寫出混合所有制下實收資本明細賬設置方法,并重點分析企業不同產權性質的所有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差異。也可以選擇一家國有股本主導的上市公司為案例,要求學生分析其混合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和國有股份持股鏈條。
2.3.2 增值稅核算與供給側改革“減稅降費”
在采購和銷售的會計核算中,增值稅計算與會計處理是個重點。在講解中可以適當梳理我國增值稅改革的歷程,2018年5月,制造業的增值稅率由17%降到16%,交通運輸、建筑等行業的稅率由11%降至10%;而到了2019年4月,制造業的增值稅率由16%進一步降到13%,交通運輸、建筑等行業的稅率由10%降至9%。在講解稅率變化下增值稅計算和會計處理差異的同時,讓學生查找國家或地方減稅降費的相關宏觀統計數據,深刻理解國家在供給側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增強企業活力的決心和努力理解“政府做減法、企業做加法、市場做乘法”的經濟效果。
2.3.3 成本費用核算與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
在講解企業期間費用和成本核算時,可以結合供給側改革中“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內容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將近年來國務院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的相關內容引入教學。該方案從企業成本耗費的源頭出發,提出通過降低外部成本與企業內部挖潛相結合,努力使企業稅費負擔、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得到合理和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上漲得到合理控制,同時提高企業資金周轉效率降低相應機會成本。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按照這些成本發生根源分析其在會計核算中應歸集到哪些科目,寫出相應會計分錄,并設計課后案例分析作業,分析如何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降低成本。
2.3.4 無形資產核算與創新發展理念
在講解無形資產、研究開發支出的會計核算時,可以結合“五位一體”發展理念之首的創新發展理念開展課程思政。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知識和數據等創新要素將向企業集聚。從會計結果分析,企業創新活動與研發費用、無形資產核算緊密相關。給學生講解無形資產入賬、攤銷和研究開發支出的會計處理后,進一步講述創新發展理念、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所得稅優惠政策和相關會計處理。2021年起,制造企業中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10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攤銷。課后可以設計教學案例,讓學生按照研發支出科目設置借方多欄式輔助賬,細化研發費用核算和所得稅扣除計算。
2.3.5 財務報表分析與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會計信息循環
會計是商業語言,作為引導資源向企業配置的信息系統,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應該如何發揮作用?
“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些資源向優質企業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一個引導機制正是會計信息系統,讓學生通過流程圖勾畫出會計準則委員會、企業會計、審計師、決策者和市場共同參與形成會計信息流轉循環的過程。課后還可以設計財務舞弊案例分析作業,了解會計信息扭曲給資源配置、投資者決策和社會福利增進帶來的不利經濟后果。同時,會計循環從手工處理、會計信息化發展到智慧財務,學生要主動學習新科技,用創新意識迎接數字經濟時代。
會計學課程的最后部分是會計工作組織和制度法規,講解會計領域最新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是課程思政的直觀體現,培養學生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在會計法規體系中,最高層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程序制定的《會計法》,第二層級為經國務院發布的會計行政法規,包括《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總會計師條例》等,第三層級是由主管全國會計工作的行政機關——財政部就會計工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包括《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等。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法規原文和案例,培養學生的會計法治思維。
在講解會計職業道德時,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聯系。會計人員在個人層面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管理和服務企業中遵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胸懷夢想,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