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工商學院 李 彤
思想政治教育是每所高校都應當積極重視的一項關鍵課程,高校大學生與走向社會只差一個大學校門的距離,為了能夠更好地使高校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各高校應當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夠成為品德素養與知識能力兼具的新型人才。新時代下,國家給各大高校賦予了新的思政教育的任務,積極提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叭恕钡乃颊逃砟罡淖兞藗鹘y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將教育的范圍擴大,教育的職能范圍增加,使思政教育更加整體化。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相關人員堅持“三全育人”的教育標準,對高校學生進行全程教育、全方面和全體教師共同教育,使教育更加高質高量。
“三全育人”始終圍繞著以培養新時代品德人才為主要的任務,展開高校人才的培養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切實融入學生的教育中,這是一直都存在的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單一地使用個體教學,沒有將師生之間的影響和環境的影響有效的融合。常常是教師單方面地進行教育輸出,學生是否真正學到知識不得而知,從教學成果的質量不難看出,思政課堂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應當做到個體性與群體性相統一,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力,并使學生加入思政教育課堂的設計中,這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將會使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大大提升。
動力導向理論中提出,周圍的環境與人本身的內在需求,決定了人的內心和具體行動。如果組織中的人員能夠進行很好的溝通與交流,是可以將個體的創造力發揮到最大化的。另外,建立一個平等、和諧、民主的交流環境是教育的領導者應當做到的事情,積極進行組織中成員的協調工作,有助于組織活動的有效進行。組織的規模能夠有多大,主要因素在于人員數量的多寡和組織成員的參與情況。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著不盡相同的人格特點、生活背景、思想價值、個人能力等方面的特點,組織的領導者就需要充分抓住每個成員的相應特點,對其進行不同的激勵方式。
群體活動中的成員對活動的責任心和組織成員之間的共同價值取向,影響著群體性活動的內在凝聚力。群體標準和個體標準有著一定的區別,雙方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群體的標準與規范在正常范圍內,組織內的成員一般都愿意接受。個人的動機對于群體的目標導向有著較大的影響,一些組織成員對于群體的活動有著較大的參與意愿,并能夠積極對活動產生責任感,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和工作,使群體的共同目標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對群體性活動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動力導向理論需要采用開放性的群體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是由于封閉性的個體化教學只是進行單方面的知識輸出,學生無法做到與思政教師進行實質性互動,一味地單向接受知識,是無法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導致教學的質量下降,并且師生之間的教育活動會體現得非常被動且消極。因此,采用開放性的群體教學模式能夠使思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一個平衡的教育系統,通過運用多方面的互動,將教學的模式進行改進,以得到平衡。思政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應當將主動全交給學生,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的目標指定之中,采用民主的形式進行教學目標的探討,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參與性,在交流中找到答案,并根據學生的意愿敲定教學目標。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自覺性。將主導權下放給學生,而思政教師應當做到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課程目標的實現,充分體現學生群體性特點,通過指導,使學生共同參與,并有序開展活動,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組織學習中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不斷超越自我,形成組織學習中的創造性動力。并且在思想的方式、慣用思維、思想風格和心理素養進行改善。在組內建立共同的目標,使學習的整體導向都朝向統一的目標進行,這樣有助于聚集整個小組學習的凝聚力。通過小組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于問題進行有效探討,互相借鑒學習,并彼此產生影響,聚集民智,使個體的智慧融入群體的智慧之中,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要培養高校學生學會整體思考的能力,能夠從綜合的角度看待問題,并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進行問題的解決。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學生應當將個體的學習融入群體的學習中,充分發揮群體的創造性。
高校教職人員在思政教育中引領者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實現,不僅要對組織的設計結構進行合理化的分析,還要深入地探討設計該組織結構的基本理念,有效整合影響組織發展的各方面目標及要素。作為組織的引領者,應當自覺接受組織的召喚,將組織的目標作為一種職業使命,全心全意為組織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在進行組織前應當切實做到對情況的真偽做出相應的評判,引導組織中的成員向著正確的道路前行,幫助組織中的成員對實際狀況進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從而使組織間成員能夠在統一的思維上,共同推進目標的達成,形成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景象。同時,教師作為領導人,也應當及時地充實自身的能力,秉承開放的思維,不斷更進自身的組織素養,并督促高校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評價。在實際學習情境中進行自我能力的評判,究其不足,向其他同伴借鑒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積極創新。不做教材的傀儡,將自身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在具體實踐中實現有效學習。
思政教師在進行課內外的教學時,應當采用分組交流的方式進行課程的開展,使學生在小組中實現自身的價值。通過在思想政治課堂中以小組交流討論的形式,對問題及案例進行深入的探索,在思政課堂之外則是采用小組調查、拜訪、參觀等實踐活動進行學習,創建良好的群體性學習氣氛。例如,以宿舍為基本單位,組建良好的學習模式,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方面有著顯著的提高,還進一步促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培養,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使積極向上的氛圍彌漫在高校中,進一步達成高校學生知識、情感、思想的有機統一。并且,為了使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得到提升,思政教師應當逐漸形成學習的共同體,一個共同的目標作為前提,提高教學的創新力,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下參與到學習中。例如,使學生加入教學計劃的設計中,集中學生的思想和意愿,指定更加符合學生心理的思政課堂?;蚴桥c學生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通過這種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方式,進一步實現個體性與群體性的融合。
高校要從“三全育人”的角度出發,實現并貫徹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將全程化育人、全方面育人和全員化的育人準則融合在高校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根據群體性需求與個體性需要相互統一的教學方式,在思政課堂中實現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通過創設相同的學習目標、開放性的交流平臺,促進其相互學習的能力,在群體中有自我,在個體中有創新,不斷完善學生的品德素養和專業知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