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化師范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 馬 躍 戚庭躍
紅色歷史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人文資源,它包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不論是在思想道德方面,還是在增強人文修養方面,都具有非常明顯的積極作用。地方高師院校作為師范人才培養的重要營地,重視紅色歷史、傳承紅色文化、實現紅色教育,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
1.1.1 特殊性
紅色歷史與紅色文化資源是具有特殊性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時間上的特殊、空間上的特殊與人物的特殊上。在時間上,紅色文化貫穿了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再到改革開放中國實現翻天覆地變化的歷史。在空間上,紅色文化資源遍布我國土地,城市和農村都有著豐富的紅色歷史記錄和紅色文化資源。正是由于紅色歷史與紅色文化資源的這種特殊性,讓其具有足夠的可應用價值,讓其能夠適應于高師院校人才培養。
1.1.2 多樣性
紅色文化資源的外顯具有多樣性,這使得紅色歷史與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融合同樣具有多元化特征。紅色歷史與教育相結合后,其課程資源具有以下幾類:一是物質資源如博物館、紀念館、革命文物、紅色歷史遺跡等;二是非物質資源如紅色文學、紅色藝術作品、革命精神等。多樣性的紅色文化資源為地方高師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讓基于紅色歷史與紅色文化傳承的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具備了應有的多樣性和多元化特色。
1.1.3 教育性
紅色歷史與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較為明顯的教育性,該特點是紅色歷史能夠融入地方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最根本條件。紅色歷史教育說到底就是一種精神教育,它在向學生傳達紅色歷史的同時,還傳播了紅色歷史背后的文化與精神,實現與學生思維方式的對接。因此,紅色歷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1.2.1 紅色歷史為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提供紅色教育資源
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使其進入教育領域后,將會產生豐富的課程教育資源。不論是紅色物質資源抑或是紅色非物質資源,都將會為高師院校人才培養帶來足夠且多元的培養資源。這一方面讓高師院校人才培養具備了紅色教育色彩,另一方面讓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更加具有社會主義人文特色,符合我國當下的教育環境。
1.2.2 高師院校人才培養運用紅色教育資源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承
高師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融入紅色歷史和應用紅色文化資源,推動了紅色歷史與紅色文化的傳承。不論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用何種紅色文化資源,都在一定程度上讓紅色歷史得以重現,讓紅色精神得以在學生群體中傳遞,讓紅色文化得以被廣大師生所接受、所繼承。所以,高師院校人才培養運用紅色教育資源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承。
將紅色歷史融入進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這恰恰是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發展所要追求的目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一點是歷史價值觀,也就是對歷史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而紅色歷史的融入,將會引導歷史學專業學生對歷史上的善惡、進步與倒退、正義與否形成清晰的認知把握,最終能夠將對紅色歷史的認知延伸到自己的成長和對當代社會的認識上,并且能夠從這個過程中獲取足夠的個人發展養料,最終付諸實踐活動中。
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將紅色歷史及其紅色文化貫徹進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無疑有助于社會主義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發展。前文提及,我國紅色歷史為高師院校人才培養帶來了豐富了紅色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值得傳承的紅色精神、值得發揚的紅色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瑰寶,需要不斷有人去傳承。
將紅色歷史融入進高師院校歷史專業人才培養中,有助于培養出德行兼優的歷史專業人才。這個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且豐富,不過,這個時期的學生也處于重大的轉折期——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在此時期開始逐漸展開,獨特的人格也在此時期快速發展。對于歷史專業的學生來說,在對其培養過程中融入紅色歷史,不僅與其專業培養相適應,更有助于引導歷史專業的學生構筑一個正確的、合理的看待世界的視角。因為紅色歷史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出自己的價值引導作用。
3.1.1 重視紅色歷史,研究紅色歷史與歷史學專業人才的聯系
地方高師院校要想在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應用紅色歷史并且發揮其價值,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對紅色歷史的重視程度,主動研究紅色歷史與歷史學專業人才的聯系。只有理念先進,后續的各種實踐活動才有正確方向,只有不斷地更新對紅色教育的認知,才能有效推動紅色教育與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度融合。地方高師院校的領導層自身需要加強學習,主動提升對紅色歷史和紅色教育資源的認知,與此同時,還要將紅色歷史的價值與紅色教育理念傳達給歷史專業的各層教職工,推動歷史學專業教職工對紅色歷史的教育價值形成足夠高的認知水平。
3.1.2 做好培訓工作,提升教師隊伍的紅色歷史資源應用能力
任何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主導是教師。因此,要將紅色歷史貫徹進地方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足夠的師資力量是必要的。在地方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授課教師作為培養活動的主導,自己首先要對紅色歷史具備一定的認知,其次還需要對紅色歷史背后的教學資源具備一定的發掘能力和應用能力。只有自己對紅色歷史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根據學生的培養需求向其滲透進合適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
3.2.1 使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課程內容與紅色歷史相融合
紅色歷史要與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進行“雙向融合”,就要針對歷史學的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合理的構建,讓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設計與紅色歷史相互融合。在此要求下,地方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將紅色歷史穿插、嵌入進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形成一種協同育人效應。同時紅色歷史與思想教育課程的融合,高師院校的歷史學人才培養避免不了教育心理類教育,如教育學、心理學、歷史教學論、教育思想史等,在這些思想類課程中,地方高師院校同樣需要將紅色歷史背后的紅色精神與紅色思想與其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紅色教育思想,實現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課程內容與紅色歷史的深度融合。
3.2.2 針對紅色歷史與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構建監督考評機制
為了紅色歷史與地方高師院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融合不斷深度并且持續融合,地方高師院校必須制定一個完善的監督考評機制。從監督考評方面來說,地方高師院校的領導層和相關管理部門要聯合制定監督考評制度,定時定期定量地對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紅色歷史滲透情況進行監督與考評,時刻把握住本校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紅色歷史融合進度,并適時地進行敦促。從反饋方面來說,地方高師院校的校方或者歷史學專業的指導教師,可以定時地、有計劃地發放調查問卷或者投放匿名紙箱,收集學生對于紅色歷史與教育活動融合的評價,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建設評教系統,鼓勵學生上網評教,通過反饋系統,院校和相關指導教師可以及時的察覺到融合教育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從而完善歷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容和提升培養學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