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管理學院 霍偉義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繼續弘揚光輝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堅持真理和堅守理想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思想旗幟和根本指南,是高校要長期堅持、久久為攻的大事。如何將紅色文化資源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先進文化資源相結合,將理想信仰成為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精神家園,是當下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命題。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紅色文化的載體,包括物質資源和非物質資源兩種形態。目前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紀念館、展覽館、人物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資源遍布全國各地。
可見國家對紅色教育建設的重視,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精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著局限性,只是對歷史的了解,不能內化于心,很難拉近與新時代大學生距離,心靈與情感上得不到體驗,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導致對紅色文化缺乏認同感。
目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思想觀念尚不完備,需要紅色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怎么能夠讓他們自愿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熱衷于思想政治相關內容的學習研究,發揮紅色文化的巨大力量,是我國高校教育應該思考的命題。通過研究發現,紅色文化在高校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弘揚,雖然組織了很多活動,但缺乏創意,學生參與度不強,集中表現為:比賽是為了名次,活動是為了完成任務,重學習無體會,重過程無結果,有開頭無延續,有活動無內容,有意義沒意思,有資源沒人做等現象。
在現代社會環境下,新時期大學生表現出更為務實的傾向,很大程度否定了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性。有著社會化和獨立化的特點,有著對“填鴨式”和“考試型”的教育教學的反感,這就會造成“老師講課很賣力,學生犯困很無趣”的現象,渴望自由和平等的大學生并不喜歡坐在課堂上聽教師單方面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講述。這樣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現在“課上”和“課下”的內容和分管部門交叉脫節。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是提高當下學生思想認知、創新紅色主題活動、實現課上內外的重要方式。而在推進實踐的有效性、吸引力和深入程度中,以挖掘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與大學生沉浸式體驗相結合的研究成為堅持問題導向、尋求有效路徑的抓手。
紅色文化資源培育新時代大學生德育教育是符合我國形勢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以創編校園紅色音樂劇為例:王盡美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以王盡美的革命精神為題材的校園紅色音樂劇《盡善盡美》,通過梳理王盡美的生平事跡、思想變化和革命斗爭歷程,整理王盡美的紅色文化資源,提煉王盡美革命精神,能夠進一步研究黨史、新中國史和中國革命史等,整理和發掘相關的紅色史料。師生共創,最大的優勢是將枯燥乏味的理論課堂變得靈活有趣,沉浸式體驗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逐漸產生好感。
通過對王盡美精神的梳理和提煉,校園紅色音樂劇《盡善盡美》采用時空對話的形式進行創編,核心主題是“愛國愛家愛人民”。故事發展以王盡美革命斗爭經歷和思想發展歷程為主線,采用時空穿越的創作方式展開,以社會各階層的矛盾與斗爭為線索設置戲劇沖突,真實再現那段烽火歲月,王盡美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思考和救國救民道路的選擇,藝術呈現王盡美精神的形成過程和深刻內涵。
音樂劇《盡善盡美》的音樂唱段共有24段,包括獨唱、二重唱、小合唱和大合唱。因接受主體為大學生,所以音樂唱段的創作多數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環境、獨特習性等來完成的。校園紅色音樂劇《盡善盡美》中的唱段《夢想起航》《十六歲》《榆關道》《沉浮誰主問蒼茫》《曙光》《誰讓我們是學監》《母子情深》和《青春的代言》等,參演的師生和觀看師生時而潸然淚下,時而熱血澎湃,學生從音樂中感受革命精神的力量,從唱詞中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一部好劇的舞臺呈現,要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缺一不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具備的,往往觀賞性要從舞臺視覺著手,劇中采用6道歷史的城墻,四面有畫,擺積木式的變換場景,顛覆傳統舞美設計理念,劇情加入燈光和藝術效果的渲染,會出現時而厚重,時而清新,時而蒼涼的視覺沖擊。
音樂劇在整個編創、導演、演出和觀賞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藝術呈現和德育滲透融合,并能激發大學生的二度創作,從而將人物刻畫更好的表現在舞臺上。編劇帶領師生創作劇本,尋訪故居,參觀展覽,翻閱史料,梳理脈絡,尋找創作思路與靈感;導演在做導演闡述時帶領創演人員了解王盡美的故事,分析人物特征,使各工種部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來,打造藝術精品工程。演員在排練時,要做案頭工作,體驗家國情懷,體會真情實感,用心投入到表演中來;“燈服道效化”的介入,給整個劇平添幾分魂魄,使演員和觀眾都能觸摸到歷史,穿越時空,將過去與現實拉近距離,觸動心弦,對德育教育主動接受。
校園紅色音樂劇《盡善盡美》的藝術表達,是一場極具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激發了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國之志和報國之心,更新了紅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德育教育內容單一和“灌輸”的模式。通過師生的自編、自導、自演,讓德育教育方式與時代同步、與學生實際貼合,生動了德育教育資源,使德育內容鮮活生動,提高德育實效性。
師生共同參與創演的音樂劇,是對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德育內容及形式的積極擴展和補充,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提供借鑒。以革命英雄事跡為題材的文藝作品,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想引領,能夠解決高校文化育人過程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是與高校相適用的、行之有效的文化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