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民族大學 彭 露
教育部于2006年4月頒布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把學校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青海省教育廳于2019年8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對青海省各級各類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做出更加詳盡的指導。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學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牧區民族構成較多,由于地理環境、歷史、交通等原因導致教育發展稍微滯后,初中學校文化建設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牧區初中校園文化建設迫在眉睫。
M縣3所中學均處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因以游牧為主而簡稱“牧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候高寒,雪山林立,冬季漫長寒冷長達八九個月。果洛藏族自治州屬于青海省自然條件較差、社會發育程度較低、工作難度較大的邊遠地區,M縣藏族人口占總數90%以上,是單一民族成分比重最大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1)運用先進辦學理念,推動學校文化建設。M縣Z校長自2020年任職至今,一直秉持“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辦有溫度的教育”的辦學理念,把該辦學理念滲透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Z校長打破以往單一的學校文化建設模式,推進學校文化朝著特色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以下是筆者就“您是如何建設個性化的學校文化的?”與Z校長的訪談摘錄。
Z校長:“我從入職以來一直長期參與到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也去參觀了一些國內的名校,有蘇州的、上海的也包括西寧的學校。我們的建設目標是讓學生‘行走在故事里,棲居在詩意中’!打造靜雅的學校文化,用精致的做事教會孩子們精致的做事,這是我們的用心。”
(2)構建評價體系,提升學校文化內涵。M縣3所學校共同構建了“五彩青春”綜合測評系統,形成了涵蓋學業水平、運動素養、審美情趣、社會實踐、品德情操這五個方面的綜合評價體系,為建設學校文化提供了一個全新考核評價制度,根據學生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表現來進行整體的評價。M縣3所學校還開發了校本課程,通過架構愛國愛家、體育技能、本土文化、音樂鑒賞、創客實踐、健康自護等一系列的校本課程體系,讓“五彩青春”的綜合測評系統找到了實施的載體,以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校文化的內涵。
(1)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創建工作。國家民委于2019年命名果洛藏族自治州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M縣于2019年順利入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第六批示范區。M縣3所中學,一是成立了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領導班子,健全工作機制;二是建立規章制度,制定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制度規劃,保證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三是緊密結合校情,根據“民族團結教育”工作主題,有重點、有針對地開展活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扎實高效地推進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2)切實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一是結合民族區域優勢,M縣3所中學根據主體民族的舞蹈特點編排成特色舞蹈,既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又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團體意識。二是打造特色學校文化,提升青少年校園足球等課外活動的品質和水準,2018年M縣A中學舉辦分年級“民族團結杯”足球賽。三是深入開展以“傳唱紅色經典”為主題的喜迎國慶合唱團大賽、關愛女生“護花”行動、“紅領巾手拉手”的少先隊活動、“民族風情文化月”等系列活動。四是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實行了“兩免一補”、學生營養計劃等。
(1)艱苦的條件限制學校文化建設。M縣3所中學校園綠化面積少,以灌木為主,呈點狀分布,物種較為單一。冬季水資源缺乏,且戶外桶裝水冬季容易結冰,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非新鮮飲用水對師生的身體健康存在危害。城市規劃不合理是造成M縣3所中學的廁所為旱廁的主要客觀原因,旱廁容易產生病菌、滋生蠅蟲、傳播疾病且異味難聞。師生以頑強的毅力推動教育教學發展,為學校文化增添頑強拼搏、吃苦耐勞的色彩。
(2)教育脫貧攻堅的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支撐。2016年以來,全州教育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經過五年來不懈努力,全州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6.6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31%,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23%,貧困家庭無因貧而輟學學生。為加深脫貧攻堅給學生帶來的正面影響,學校還組織同學們赴雪山鄉陶振華紀念館實地學習觀摩。通過參觀學習弘揚了“努力拼搏、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學生在思想上得到洗禮和升華,更加明確自身權利和義務,積極主動投身于各類學習活動中去提高自我。
(1)堅持民主管理,完善管理體系。M縣3所中學應該堅持培養民主決策的文化,如吸收師生參與決策,充分聽取師生意見,集思廣益,調動師生參與積極性。如進行“校務公開”,建立健全學校內部監督約束機制,讓學校文化建設公開、透明。不僅做到學校文化建設中重大決策及執行情況公開,還要做到公選人才,例如選團干部、班干部也要做到公開透明。學校文化建設還需要完善的管理體系,通過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并執行,確保學校文化建設每一項工作都權責明確。
(2)堅持團隊完善,引導文化建設。首先,要形成以校長領導隊伍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共同體。其次,共青團是學生團體中最重要的組織,學校文化建設要提高共青團組織在學生中的影響力。M縣3所學校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共青團干部與團員的考核評價制度,通過其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成績來加以考核,鼓勵優秀干部,激勵其他同學。堅持團隊完善,增加師生參與度,凸顯師生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師生的認同感、歸屬感,使師生認可學校文化并積極實踐。
(1)發揮學生社團的獨特作用。學生社團、學生會等組織在廣大中學生中有著較大影響力,他們來自學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設立學生督導隊,可在每個班每次任用兩名自主管理人員,實行輪班制,每天會對學校的環境衛生、課間活動、師生行為舉止、班級上課狀況等方面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上報,這種學生管理方式可以鍛煉團干部、學生干部的能力,作為榜樣對于其他學生是無言的激勵。
(2)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學校應積極倡導學生參與學校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鼓勵學生自主創作,融入學生情感與智慧,抵及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動建構者、堅定捍衛者。如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設計班級板報、班級條幅標語等;各年級可從學生實際出發聽取學生意見舉辦全校性的定期活動,充分反映學生的內心意愿,呵護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愉悅、精神的成長,讓學生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1)重視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學校環境文化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熏陶與啟迪作用,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包括自然環境文化和人文環境文化。前者可以通過重視校園自然景觀、物質設施等設計來實現,后者則需要全校師生一起努力創造,如校園行為禮儀,要求師生在校相互尊重,平時交流多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禮貌用語等,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等。
(2)讓師生共同參與創造學校環境文化建設。學校環境文化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發揮師生個性。如把師生的作品、成果、事跡展示出來,設計成定期更換的框架或者展板,學生會積極成為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的小小踐行者,更會從學校文化建設中受益。學校亦可組織師生體驗親手創造的美好學校文化環境,如每個班級在學校內分管一塊土地,定期清理雜草或進行裝飾,獨特的成就感為學生留下永恒的記憶。師生用共同作品點綴校園,既倡導了節約又豐富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