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大學 侯雪晴
2017年新版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核心素養”一詞,也是此次普通高中課改集中使用的關鍵詞匯。
“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目標在于培養學生音樂修養層面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聽覺體驗音樂、感受與親身參與不同形式的音樂藝術表演活動,奠定可以終身發展的審美感知力和可以終身使用的藝術表現力。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增長文化方面的理解力,培育藝術修養,豐富人文素養。
此次,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改革的新變化之一是必修課程的選學和各模塊由學生自主選擇修習。修訂后的高中音樂課程,在課程設計上采取必修課程選學和學校現有資源所能開出的教學模塊供學生選修的方式,對于已有九年學習經歷和一定音樂基礎的高中生來說,在滿足其對多種音樂藝術形式的興趣愛好和未來音樂素養的發展需求方面,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自1996年我國普通高中恢復藝術課程以來,音樂課程的固定模式就是按照班級的模式,一位教師教全班,全體同學學習同一門課程,同樣的教材在一個年級通用。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打破了這樣的固定學習模式:必修課程可以選擇性的學習;由學校根據各地各校資源情況開發的校本選修課程可以由學生自行根據興趣選修,這一模式增加了高中音樂課的選擇性,拓寬了音樂學習的選擇空間。
高中各個學科進行新課程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即是實施分層、分級教學。音樂課程設置和學生選課模式的多樣性,涉及許多與以往不同的教學組織模式。對此,“新課標”做出了新的安排:(1)根據教學模塊開設和學生選課,必修模塊按班級開課,或跨班級、跨年級組成教學班,以“走班”形式組織教學。(2)根據學校條件及學生選課的情況,選修模塊中的四個表演實踐性模塊,分為班級表演組合、跨班或年級表演組合及學校藝術社團三個層次組織教學。(3)選修一中的兩個基礎理論模塊及選修二課程,根據學生選課的情況靈活組織教學。
上述涉及的教學組織形式,其變化重點在于可以跨班甚至跨年級的學習模式,按照學生興趣和現有學習程度分班,是前所未有的。與過去一個年級學習一個課程一本教材的教學組織形式相比,是一種新的嘗試和發展。
“新課標”對學生在不同模塊學習中達到的學業質量標準水平也提出了明確的分段、分級要求。例如,六個必修模塊的學業質量水平被分為三個等級:水平一是基本要求(學生完成十八個學時);水平二和三為等級要求(學生完成三十六個學時)。完成十八個學時的學習,通過水平一的測試,可以獲得一個學分;完成三十六個學時的學習,通過水平二、三的測試,可以獲得兩個學分。
此外,學業水平綜合評價是高中階段音樂課程學習的終端評價,依據日常學習表現及所選模塊學業質量評價記錄,任課教師按照優秀、良好、合格三個等級進行評價。校教研組按所屬地區教育部門制定的測評方案進行學生成績評定,計入高中學業成績。
綜上所述,這樣的等級要求大大減少了不同基礎水平學生學習效果不均衡的情況,學校現按照現有情況開設班級,學生再按照興趣和基礎選擇班級,達到基礎要求可以再繼續學習。既增加了學生興趣,也減少了教師教學的難度。但唯一缺口或許是不同地方教學資源的不均衡與學校教師需求量的增加。
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音樂鑒賞》以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素養為目標,緊扣“立德樹人”總要求,以“不忘初心”拉開序幕,引導學生對音樂社會功能的認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2.1.1 基本框架
教材分為序篇、上篇與下篇,共計十八個單元。序篇與上篇相當于一個學期十八個學時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下篇相當于下一學期需要學習的內容。“修訂而不是重編”是本次教材編寫的定位。
2.1.2 教材設計特點
從設計理念上來看,2019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改革主要是以教育部提出的“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順應了從“雙基和三維”轉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
曲目選擇典型也是這版教材的一大特點。曲目體裁由中國創作音樂、民間音樂、西方音樂以及亞非拉音樂這四個板塊組成,體現了選曲編纂的多元化理念。在內容方面,選取典型的音樂題材和體例,能夠代表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音樂風格與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事件和相關人物,能夠充分展現音樂歷史。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音樂鑒賞》根據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導向,以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主線,選擇近十年來社會經濟、科技在藝術方面的最新成果。教材分為上下兩篇,共計七個單元。
2.2.1 基本框架
教材一共七個單元。從目錄中即可看出此版本教材學習進程明確。第一單元《學會聆聽音樂》,四個方面呈現了音樂欣賞的基本方法,其意圖是想教給學生欣賞音樂的方法。二到七單元的標題分類清晰、指向明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
2.2.2 教材設計特點
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教材第一單元從“學會學習”這個出發點出發。教材內容集中、針對性強,有利于學生緊扣學習目標,抓住學習要點。另外,教材設置了“聽賞參與”活動,創設學習情境,把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與藝術實踐緊密結合。注重情境教學,有利于師生創造性地組織教學。以往教材雖然也注重“情境教學”這一模式,但是學生的參與感薄弱,“聽賞參與”強調了“參與”,學生能夠在情境學習中參與甚至創造,能夠獲得更多欣賞體驗與欣賞經驗。
從“雙基教學”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音樂課程標準,越來越具體化,越來越落實到音樂這個學科上。音樂課最重要學習的還是音樂,學習相關音樂的技能。“以審美為核心”這一標準,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作為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哲學基礎。但近年圍繞“審美核心論”這種音樂教育觀在我國學術界也受到了一些質疑和反對的聲音,為了取得更大共識,新音樂課程標準不再“以審美為核心”,但仍然重視審美的重要性,并將“音樂審美”升級為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文化理解”。“文化理解”作為音樂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音樂素養的,而非單方面的“審美”。
知識的“外化”就是能夠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運用到具體的生活實例中。未來我們的學生不一定從事音樂行業,我們教學的目的是能夠增加他們的音樂知識,拓寬他們的音樂素養,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能夠真正運用。核心素養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當學生在忘記知識、技能后仍然具有能夠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能將知識“外化”。學生減少了需要反復練習的內容,將目標著眼于參與認知、思維以及社會性的建構活動,在開放的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終身理解并能夠良好使用音樂的能力,使學習到的音樂知識更加實用。
3.3.1 選擇于地方特色有利的教材
教材各有千秋,在選擇上應該根據地方特色以及學校本土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且新版本的課程標準也在校本課程上給予了很大空間,這就說明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并不拘泥于某一個版本,結合地方情況與特色選擇相應的教材,適合的才是最優的。
3.3.2 靈活利用教材真正落實核心素養
優秀的音樂教師既可以帶領學生走進音樂,學會技能,也能使學生將知識外化,將音樂課上學到的學習技巧、面對生活的能力伴隨他們的終身。作為教師,則是能夠靈活運用教材、擅用篩選與刪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教材再怎么編輯都是一本書,但老師和學生都是可以靈活應變的,教師的教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法,所以教材的靈活利用就非常重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靈活利用教材,將音樂融入學習、進入生活,將音樂素養教給每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