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敏 劉小菲 李其蔓
西南民族大學
拉孟作為唯一仍在作畫的噶瑪嘎孜畫派的國家級傳承人,其口述史具有現實性及貼近生活的特點,結合拉孟口述史料的采集實踐進行探究,有助于研究噶瑪嘎孜畫派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正在發生的變化,以期探尋拉孟口述記憶的當代價值與意義,解決噶瑪嘎孜畫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為其他唐卡畫派以及其他類型的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借鑒思路。
噶瑪嘎孜畫派于16 世紀誕生,17、18 世紀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屬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之一,流行于藏區東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西藏昌都及青海玉樹為中心,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傳統美術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噶瑪嘎孜畫派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布局疏密參差,以虛濟實,其顯著的特點是施色濃重,對比強烈,畫面富麗堂皇,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因其內容廣泛,某些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噶瑪嘎孜畫派傳承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大批藏區人民不愿花費十余年時間學習唐卡繪畫,而選擇離開藏區到大城市上學工作,唐卡傳承存在難題。
拉孟出生在四川省色達縣年龍鄉熱薩馬村。拉孟早在7 歲時就已經在放牧閑暇時刻用小石頭在大石頭上“作畫”,父親看他具有繪畫天賦,便開始系統地教他畫唐卡。拉孟16 歲能獨立繪畫唐卡,后來拉孟和兄弟被父親送到青海和四川交界的寺院跟著畫師學習,但畫師并未認真傳授拉孟唐卡繪畫技藝。很快,拉孟選擇回家鄉自學,那時拉孟的唐卡技藝成熟,在家鄉小有名氣,許多人請求拉孟幫他們畫唐卡,后來他又到青海跟隨老和尚學習畫唐卡,但僅學習不足一月便返回家鄉了。
在漫長的求學歷程中,拉孟逐漸掌握了噶瑪嘎孜畫派的精湛技藝,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他在2015 年便被評為噶瑪嘎孜畫派的國家級傳承人。目前,拉孟創作的唐卡已達6000 余幅,作品《格薩爾王傳千幅唐卡》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協會評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珍品。繪畫之外,二十多年間拉孟在甘孜、成都等地以免費教學方式傳授一千多名學生技藝,不僅為學生提供教學,還提供吃穿住醫,2015 年入選“中國好人榜”。
傳統的噶瑪嘎孜畫派講究境界開闊、題材重大,題材一般為宗教佛像或歷史故事,有表現藏傳佛教各類神靈、師祖大德、宗教故事、佛教建筑的宗教唐卡,有記載重大政治歷史事件和活動的史料唐卡,有記錄人物的傳記唐卡,有表現藏族民間史詩《格薩爾》、民間神話傳說的唐卡,也有一些反映民間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的唐卡。這些唐卡以史實為依據,以畫言史、以畫敘史、以畫傳史是它突出的特點。如著名的《嶺·格薩爾王》《吉祥如意》等,都是以人物為主體,配之以宗教背景。
但對于拉孟而言,題材的選擇從來不唯一。拉孟小時候在牧區生活,放牧閑暇時喜歡觀察自然,用畫唐卡的方式將風景畫下來,這對于極少畫純風景的噶瑪嘎孜畫派來說是一次新鮮的嘗試。
在享有盛名的《格薩爾王傳千幅唐卡》的八年創作中,拉孟作為項目的總設計師和總繪畫大師,帶領團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中國唐卡繪畫史抹上了濃重的一筆。《格薩爾王傳千幅唐卡》項目完成后,受邀赴北京參加北京奧運會文化項目展覽,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贊賞和業界的充分肯定,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協會評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珍品。特別是由他親自創作繪制的《格薩爾八十員大將戰馬集》,作品呈現出80 位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格薩爾大將和威風凜凜的80 匹戰馬,他也被業內大師們贊譽為唐卡繪畫界的徐悲鴻。這些戰將穿戴的戰袍和裝飾也成為目前影視和雕塑作品創作設計的標準模板。拉孟先生的許多佳作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以及許多唐卡愛好者珍藏。
懷抱著更好地傳承唐卡繪畫技藝的想法,拉孟從家鄉來到成都定居,一邊接一些訂單以維持生計,一邊繼續唐卡的創作。但是拉孟到成都之后就沒有辦法繼續家鄉的義務教學。自1998 年起,拉孟便開始教學徒,教授他們唐卡繪制藝術。最初只有色達縣的學生慕名而來,后來學生遍布整個藏區,甚至還有漢族學生前來求藝。但是拉孟收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窮苦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學,除了放牧沒有別的特長,拉孟又想起自己在青海跟寺院大師學習的時候,大師總是有所保留,不肯認真教他,拉孟便對這些孩子傾囊相授,一方面是希望噶瑪嘎孜畫派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另一方面是希望學生能有一技之長,出師之后能維持生計。但是拉孟離開家鄉之后,他的學生沒辦法學習,于是有一些學生便千里迢迢跟著拉孟來到成都,并希望能跟著他繼續學習繪制唐卡。拉孟不忍心學生失學,加上拉孟的妻子十分支持拉孟,拉孟便把他的學生都留下來,為他們提供食宿,教授他們繪制唐卡。對于這些學生,拉孟是這樣說的:當時學生也想自己出錢學習啊,但是他們家庭大多都是沒什么錢的,所以我來給他們承擔,家里面有特別困難的地方,有的沒有父親,有的沒有母親,這還要往家里面要錢,肯定是不行的。他那時候帶的學生多的時候有30 多個,最少的時候也有20 多個。
那個時候拉孟的經濟十分困難,但是他和妻子仍然不愿意放棄學生,一路帶著學生在成都租房子,拉孟一邊繪制唐卡維持生計一邊教學生畫畫,那個時候大家吃住和畫畫都是在一個地方,但是大家都沒有怨言,因為能租到房子就已經十分不容易了。
相較于其他畫派,噶瑪嘎孜畫派在繪畫技法上的一大特點便是精細。如一片由深藍過渡到淺藍的天空背景,其他畫派大都選擇用大塊顏料直接暈染的方式,而噶瑪嘎孜畫派則要求畫師蘸取不同的藍色,依次點涂上去,畫面中廣闊的過渡部分不是暈染,而是一點一點地點涂上去的。
要想熟練掌握噶瑪嘎孜派的繪畫技法,畫師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拉孟自小便日復一日地練習,不僅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噶瑪嘎孜畫派嚴謹的神佛造像及人物度量比例,寫實的人物造型和精湛的線描特技、獨特的敷色等技法,還通過點彩、揉色、羽化、薄涂、平染、濕染等多種著色技巧,使作品更具神韻和魅力,逐漸形成了拉孟自己獨具個性和張力的繪畫藝術風格。
在實踐中,拉孟發現傳統的唐卡畫派雖然線條流暢、手法細膩,但缺乏立體感、形象感,畫面層次模糊,人物形象單薄,這讓不懂噶瑪嘎孜畫派的人很難看懂畫的內容。在反復研究圖冊后,拉孟結合自己的繪畫經驗,在自己的創作中改良創新,形成新的噶瑪嘎孜畫派技法。大到調整畫面中心的人馬比例,使畫面更加和諧;小到添加馬鞍的毛絨邊緣,增強畫面的生動性和立體感等。
拉孟不僅在技法上創新完善,還大膽借鑒其他畫派風格。噶瑪嘎孜畫派與其他藏族唐卡畫派有著明顯的不同,其中一點便是相對于其他畫派通常以佛教人物為主體,背景較單調,噶瑪嘎孜畫派唐卡常將自然景色作為襯景,使整個畫面看起來更豐富明媚,這是受明代早期青綠山水繪畫的影響所形成的。拉孟在這個基礎上不僅進一步融入了漢族傳統繪畫中青綠山水和工筆花鳥繪畫技巧,還學習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方式以及西方現代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等。
在線條上,吸收了漢地工筆畫的技法,精致流暢;在空間上,突破了傳統噶瑪嘎孜畫派程式化的樣式,在二維平面空間融入三維的透視法;在人物上,噶瑪嘎孜畫派有嚴格的造像量度統一規定,拉孟在保證量度正確的情況下,極力描繪細節,從人物服飾上的褶皺到人物神情,達到神形兼備的境界。
拉孟所創作的唐卡在吸收繼承噶瑪嘎孜畫派精華的基礎上,對題材和繪畫技法都做出了自己的創新,個人藝術風格鮮明。他的創新使噶瑪嘎孜畫派在新時代下獲得更好的發展,也使更多人認識了唐卡,了解了噶瑪嘎孜畫派。
四十多年來,拉孟在唐卡繪畫藝術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其藝術創作量唐卡已達6000 余幅,雕塑作品30 余尊。其中代表作有《格薩爾顯神通圖》《十世班禪大師肖像》《妙音天女》《吞米桑布扎》《地藏菩薩》《宗格巴大師千幅唐卡》《格薩爾王傳千幅唐卡》《蓮花生大師生平傳》等,出版了《米拉日巴畫傳》《神圣的雨露——熱穹巴·多杰扎巴畫傳》等繪畫專著。
噶瑪嘎孜畫派傳承人拉孟在繪畫創新之余,也在畫派傳承方面積極努力探索。
1.傳統的師承關系阻礙了畫派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古代工匠技藝的傳承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行會規約。其中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都帶有明顯的排他性,都是通過宗法制將傳承人與被傳承人牢牢綁定在家庭倫理關系中。家庭傳承一般都是通過父子相承的方式傳承技藝,但是在營生的過程中為了維護家族的經濟利益,一般會有傳男不傳女、不外傳等規定,由于家族對技藝的保密,導致許多傳統工匠技藝極容易失傳。而師徒傳承則是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一規則將師徒二人變成利益共同體,師父的權威被牢牢樹立,徒弟難以做出突破。同時,因為師徒之間不具有血緣的紐帶,師父則更傾向于保留自己最精湛的技藝,不傳授,這更加容易造成技藝的失傳。行會傳承,即用設立行業規范的方式約束同一行業人員的生產、培訓等行為,但是行會往往有一定的入會標準,對傳承有一定限制作用。
2.傳統的唐卡繪畫題材阻礙了畫派走向現代
唐卡的起源與佛教有很大的關系,傳統的唐卡繪畫題材主要為宗教儀式服務和描繪出美好的佛國極樂世界,體現了唐卡藝術的宗教性。除此之外,唐卡的題材還包括藏族歷史中的大事件,也是一種歷史文獻,但是由于藏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地域相對隔絕的高原上,傳統唐卡記載的歷史大多局限于藏族的歷史,不具有廣泛性。
1.改革傳承方式,建立新型師承關系
成都拉孟繪畫藝術交流中心目前有藏族、漢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學生共同學習,民族種類最多的時候達到了八個,他們學成之后大多會返回家鄉開設工作室,繼續傳承創新噶瑪嘎孜畫派,也有一部分人會留在拉孟的工作室和拉孟一起繪制唐卡。這體現了拉孟在傳承中的包容性,不局限于血緣、地域、民族和無所保留的教學為噶瑪嘎孜畫派的技藝傳承提供了保障。多民族的生源又促進拉孟和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有利于噶瑪嘎孜畫派更多地吸收各民族的優秀繪畫技法,完成新一輪的自我革新。
2.引入現代題材,突破傳統觀念束縛
從為宗教儀式服務的宗教題材到美麗的風景畫,描繪祖國的壯美山河,體現了拉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從局限于藏族的歷史題材到三國人物,體現了拉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從局限于繪畫藏族的歷史題材到體現中華民族面對困境永不放棄的紅船精神,體現了拉孟在創新中與現實生活相貼近的特點,真正實現好的藝術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要求。
拉孟說:“在原有的基礎上,我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油畫,我們中國的工筆畫和過去的技法是不一樣的,我們這些作品是比較創新的。這樣才能畫得更好,以后才能在國際平臺上把這個文化推廣。”
口述歷史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提供資料,而傳承人的記憶是活的歷史,為該藝術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信息及民俗知識。對噶瑪嘎孜畫派國家級傳承人拉孟的口述史進行研究,通過探索其成長歷程、繪畫經歷、創新技法與傳承手段,既為中國非遺保護積存大量珍貴的影音視頻及文獻資料,為拉孟的創新作出了系統的總結,也挖掘出噶瑪嘎孜畫派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及拉孟新變對畫派發展所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