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娟 北京工業大學
近年來,全球的局勢越來越錯綜復雜,越來越多大學生青睞利用網絡搜集信息知識,然而,一些國家利用網絡、動畫片、影視等各種形式,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大學生的三觀往往會被影響和侵蝕。體育課程應該發揮出自身的價值,使其也能夠助一臂之力,要將思政元素與體育課程有機結合,以創造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新時代提出了新要求,同時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已經受到國家、社會與家庭的多方重點關注,要想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體育課程是不可或缺的,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對于體育教師,其要對教學方式等做出一定的改進。所以,以立德樹人為基礎,分析如何在大學體育課程中有效進行思政建設。
體育教育離不開國家政策。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都圍繞在國家提出的“立德樹人”及“五育并舉”教育方式上,同時產生很好的效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迸囵B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也是體育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也是體育教育的根本任務[1]。認識到這些問題后,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高校教師在融入思政建設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嘗試[2]。這將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同時為體育教師調整教學方式提供參考,其需要加快體育教學的調整和改革的步伐,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觀念、鑄就堅強意志、不斷完善人格,通過科學的引導,使學生堅定信仰,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面脫貧已經實現,人民越來越關注生活質量和自身素質的培養。為了切實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精心引導和培養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自覺弘揚主旋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诖?,以往僅僅關注身體運動的體育課程需要得到改革,注重思想教育,鑄就學生強大意志與團隊合作意識。所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育要考慮社會需求、順應時代潮流,加大改革力度,跟上時代步伐,為我國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新時代的大學生[3]。
學科教材作為一門學科教學的理論基礎,其涉及一門學科的文化底蘊、理論觀念、專業思維等。如果一門學科的教材里很少涉及思政建設,或結合方法不合理,則學生就無法正確認識學科內涵,或難以把握體育項目的精神核心所在。對于目前的高校公共體育教材來說,即便其涉及了心理健康,道德品質,社會調適,但和身體運動的結合仍遠遠不夠。
對于高校公共體育來說,教材編寫需要使“思政教育”與所有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排球教學中弘揚女排精神,田徑教學中培養學生任勞任怨、鍥而不舍等優秀品質,在足球、籃球教學中,加強學生集體意識,在武術教學中弘揚中國古往今來的優秀文化、禮儀等,同時,體育競賽也應該培養競爭意識、融入狼性文化等。不僅僅要推廣各種運動項目,還要培育和弘揚這些運動項目蘊含的精神品質,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運動項目,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
教師是體育課程的主導者,除了要傳授理論知識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教師需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堅持不懈地學習先進思想,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在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應該是綜合型的,除了應該身心健康,運動技能優秀之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思想品德,并且和黨中央保持一致。
面對現如今的形勢和時代要求,高校體育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思政素養,充分利用體育課堂進行“思政教育”。抓住機會做好了,就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一生銘記,然而這種機會往往轉瞬即逝,即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瞬時性要求。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其所作所為,以及表現出的思想覺悟,都時刻被學生看在眼里,這也體現了“思政教育”的示范性、參照性要求。并且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時間,多方位,全方位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課上課下堅持進行,這又是“思政教育”的連續性和廣泛性要求。
首先,高校大學生往往喜歡追求新奇的事物,思辨力不足、抵抗誘惑侵蝕的能力差,而且一些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不健康,諸如此類均說明了其思政水平遠遠不足,關于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其次,在公共體育課程中進行思政建設方面,高校體育教師的理解不夠深入,造成思政和體育教學結合的意識不強,對如何使體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方法缺少足夠的認知,沒有抓住思政教育的核心;最后,關于高校體育中的思政教育,一些體育教師對其理解有著很大偏差,盲目地將體育教師的工作理解為體育理論知識、基本技能教學以及增強學生體質健康,認為若是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堂中將會是不必要的負擔。
高校體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革新,有利于推動我國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這對高校體育教師來說,不僅是機遇,也是很大的挑戰。但受到以往體育教學方式的影響,在思政方面,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存在思維定式,沒有得到專項的理論和教育培訓,只是有體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基本上都沒有足夠的思政建設所需的知識理論和教學經驗,并不是很擅長在進行體育教學的時候融入思政教育。
課程內容作為進行體育教學最重要的部分,應該在此之前研究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的地方,有利于使學生投入到課堂中去,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現階段的高校體育教學來說,其形式相對單一,真正能夠把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的教師并不多,用不同以往的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歸根結底是因為其不了解具體的教學操作,同時,沒有找到足夠的可以在運動技能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的地方,也就難以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對學生的體質和動作技能考核都有明確的評價體系,但是對“思政教育”這方面卻缺乏相關的評價指標。在進行公共體育教學時,教師常常只重視學生對于體育動作技能的學習操作以及完成情況,而忽略了“思政教育”的評價考核,從而連帶學生進行運動技術技能的練習時也淡化對思政知識的獲取。同時,高校公共體育思政建設缺乏相應的監督保障機制來有效落實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推進,學校與公共體育教師無法形成合力,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容易形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空架子。
體育課程是以身體訓練為主要手段,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培養體育素養,同時還是加強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載體。現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方法方式多種多樣,途徑有在課前集合時對學生給予思想導入,在各運動項目教學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體育課結束時進行的突出強調,還有在課余時間的密切交流,或在運動場地張貼布置可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宣傳標語,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上課時對學生進行的直接教育。
首先,對于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借助一些高科技電子設備,比如應用VR 技術,讓學生體驗熱血震撼的體育比賽,感受激情澎湃的體育精神,錄制體育課程思政系列的慕課、公開課、短視頻,利用校園官網、公眾號等新媒體,加大傳播力度,創造班級、院系、學校三位一體全校濃厚思政文化的體育運動風尚。其次,學??裳報w育領域中具有榜樣示范作用的知名運動員或教練等作為特邀嘉賓,以學習體育精神內核做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形象的感知體育知識、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最后,還應該融入民族傳統體育,在訓練運動技能過程中,傳授其中的文化思想,借此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將課程育人升華至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層面,樹立服務國家、奉獻社會的思想意識。
首先,更新公共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對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認知。體育教師要嵌入正確、先進的德育觀,參加體育學術團體及會議,及時獲得體育“課程思政”專業前沿的信息動態,用思政建設引領體育教學活動。其次,提升體育教師的思政水平,加強其思政教育基礎。引導教師多參加培訓,包括思政課程培訓、思政專題研修班等,使體育教師在思想政治領域與國家保持一致;通過讀書閱報和網絡學習,來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養,進行專業自我的主動建構。
首先,學校領導班子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定期舉辦體育思政教學交流會,建立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共同體,全面協調推進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其次,重視頂層設計,與學校德育目標協同契合,站在“立德樹人”的視域精心設計體育課程,完善課程內容結構,不僅僅要完成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及技能提升等任務,還要適當增設蘊含“思政教育”元素的學習環節,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不是完全一樣的,要綜合考慮。最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內容要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要使得體育思政建設貼合實際、與時俱進。著重深挖體育運動蘊含的體育內涵,適時且恰當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學習到的良好道德品質與意識形態,可以有效應用在學生學習生活里,發揮出體育課程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教育功能。
首先,遵循學生的體力與腦力協調發展的規律,來規劃學生身體運動的基本指標,制定關于學生道德品質的綜合評價體系,優化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的三重維度階梯式考核模式和多元評價辦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評價內容要從新時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開展狀況、大學生現有思政水平及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進度考慮,將學生自主完成跑步、俯臥撐、仰臥起坐等體育鍛煉的成果與體育課成績掛鉤關聯,落實自主課外體育學分制度,將其體育鍛煉實踐成績納入畢業環節。最后,形成完善的思政建設評價體系,研究如何讓學生參與評價的途徑,涉及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內容、過程,獲取學生真實感受,有利于體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完善,促進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反饋機制的完善。
課前教師應該多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運動項目思政元素的準備,借此培養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奮勇當先的精神,進而借助運動中涉及的思政元素來開展體育教學。備課時,有整體的體育課程設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形式等,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包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思想,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以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在進行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同時也要注意體育課的本質,借助思政元素,推動學生運動素質的培養以及技能鍛煉。
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于體育課堂,還需要充分融入體育課余時間,體育課余思政建設是大學生體育“思政教育”的薄弱環節,而課余時間恰恰能夠被用來進行思政建設。在體育場館設置宣傳標語,在體育場地張貼宣傳海報,對國內體育發展融入體育思政元素加以宣傳,使得思政元素結合到學生體育課余時間中,讓學生無形之中得到思想品德的培養。同時,在課下師生溝通過程中,教師還需重視學生思維發展,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向核心價值觀發展,做一個在思想和身體上都健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和時代大趨勢都要求當代中國大學生要擁有更高的素質。不僅是在學科自身理論和技能上,更是要求青年人思政要素過關,因此,現在需要培養一批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學生應在進入大學開始就對自身思政建設打好基礎,師生應該在體育課時把其他課程思政方面得不到或體驗不到的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授課和學習中,更嚴格的要求自己,高質量開展體育教學,這樣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夠有好的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我國高?!罢n程思政”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高校的課程包括體育學科,現階段對于其思政建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需要關注體育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僅在課堂上,更在教學設計中,進一步發掘體育課堂設計的思政內容,豐富體育課程內容,通過體育課程這個良好的課程思政載體,將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形成合力,最大化的體現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效應,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做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本文在“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下,明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內涵,研究高校體育教學的思政教育改革,分析現階段高校體育課中思政教育的不足之處,從而探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協同效應的實現路徑:發掘體育教學思政情境,使其形式多元化;加強專業思政培訓力度,加強體育教師綜合能力;完善頂層設計,從思政方面入手規劃體育課程教學;有效完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評價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