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吳家山第六小學 李 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在《意見》的指導下,創新勞動教育的路徑,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在武漢市東西湖區教育局“勵·新”德育的引導下,我們以茶為媒,結合本區特色資源積極拓展勞動教育的新途徑,發揮家庭基礎作用,注重日常養成;發揮學校主導作用,注重系統培育;發揮社會各方的協同作用,支持學生走出教室動起來、干起來。我們借茶文化特色推進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讓學生在明晰正確勞動價值觀基礎上,通過親歷實踐、開展項目探索等方式,激發學生智慧,提升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
茶藝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而形成的一項綜合藝術。青少年學習茶藝,接受勞動創新教育,更多的是要把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孝行教育、禮儀教育等內容融入其中,實現素質教育和德育的有機結合。
可追溯到唐朝的東西湖區柏泉綠茶,種植歷史悠久。坐落于柏泉古鎮的柏泉茶園,以傳統茶文化為立腳點,通過資源重組和整體規劃,如今已成為東西湖區勞動教育基地,并已與東西湖區很多學校對接開展了一系列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位處城鄉結合部的吳家山第六小學,學校德育處從地域背景、學校背景、文化底蘊等方面對柏泉茶文化進行梳理后,決定以“循千年茶廠之根,問立德樹人之道”為教育目標,探索打造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勞動創新教育專題課程。
確定了以茶文化為特色開展勞動教育工作目標后,學校就有了明確的思路:以茶文化勞動教育為突破口,立足農耕特色文化建設,打造體驗式德育模式;整合校內外勞動資源,優化勞動實踐教育課程;拓寬勞動實踐教育途徑,探索學校、家庭、村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的勞動教育模式,從而有效提升勞動教育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學校以“我參與、我快樂、我成長”為勞動教育理念,構建新時代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愉悅成長的勞動教育環境,著力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升學生日常生活和從事簡單生產的勞動技能。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勞動能力弱,因此,學校集全體班主任的智慧,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茶文化特色,制定了“吳家山第六小學校內勞動任務清單”,并設計了“吳家山第六小學一日茶文化勞動課程”,為開展好茶文化特色勞動教育開辟了新思路,探索了新路徑。
1.請進來教。學校計劃每學期聘請柏泉茶廠技術員到學校講解茶樹的栽種、土壤環境的保護和茶樹的管理等基礎知識;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增長學生茶樹種植、土壤培育等關鍵知識,如:各種茶所屬地理位置、特性,土壤酸堿性對茶樹根莖發育的影響程度等;聘請茶藝培訓師對學生進行“茶藝表演”培訓,讓學生感受到茶的魅力——除了品飲的實用性,還極具觀賞性、藝術性,有效激發了學生學茶藝、了解茶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
2.走出去學。為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拓學生的視野,學校計劃每年春季開學把“3月采茶活動”納入學校“茶文化”主題活動計劃,組織學生到柏泉茶廠開展采茶、參觀茶廠工人制茶和親自體驗制茶等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勞動活動,學習采茶制茶的工藝,感受采茶制茶的艱辛,體驗生產勞動的勤勞與智慧,讓學生進一步去識茶、沏茶、品茶,逐漸加深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
學校在校園土地資源非常緊缺的情況下,通過利用空地和改造花壇種植柏泉名茶“龍井”茶樹,讓學生在校園內近距離接觸、了解茶樹、茶葉,了解家鄉文化,內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樸素情感。另外,學校集思廣益拓展思路,通過和柏泉茶廠溝通,承包了部分茶園,由高年級學生管理,作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場所。
學校認為,只有讓學生在參加茶文化特色勞動后看到勞動的成就、感受到勞動的光榮、體會到勞動的價值,才能讓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正向價值觀。為此,學校準備集各方力量打造手工制茶室、茶藝表演室、勞動工具室等各類功能平臺,用于展示學生豐碩的勞動教育成果。學校還準備利用校園走廊、窗臺和書柜等地方,讓學生們利用廢棄的礦泉水瓶和小花盆培育茶種子和小茶苗等,方便隨時養護、觀察和學習,形成一道流動的勞動教育實踐小基地。
學校始終堅持將茶文化勞動課程貫穿于學校教育過程中,切實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為了確保茶文化勞動教育開展的自主性和持續性,學校在制度、課程和質量三方面為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提供了基本保障。
1.制度保障。為了加強管理,學校制定了《吳家山第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在制度上為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同時,憑借柏泉茶廠“龍井綠茶”茶葉品牌,學校確定了傳承茶藝傳統文化,踐行學校茶文化特色的勞動教育路徑。
2.課程保障。茶文化特色勞動教育是創新教育。在沒有現成適合的勞動教育課程的情況下,學校先組織老師按照簡單易懂的要求,從茶歷史、茶分類、種茶、采茶、制茶、茶儀、茶詩等方面入手進行梳理,形成了《吳家山第六小學茶藝兒童讀本》,通過每周三的社團活動時間對學生進行授課。
3.質量保障。新時代樹立教師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教師熱愛勞動的品質,才是勞動教育有效實施的保障。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從事體力勞動,還要實現五育融合,因此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必不可少。學校多次組織語文、數學、美術、體育、道法等學科教師召開勞動教育專題會,開展外出考察茶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討論與交流,學習如何開展“五育”融合,探索如何以茶文化為突破口來促進學校勞動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茶以載道,以茶育德”。學校開展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勞動教育,旨在培育學生勤勞節儉、堅毅開拓、熱情善良等精神品質,養成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樹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正確勞動觀和價值觀。
學生在整個茶文化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種植茶樹、采摘茶葉、加工制茶(采青萎凋、發酵、殺青、揉捻、干燥、初制茶、精制和加工)、茶藝表演等完整過程的觀測、記錄、操作和分析,充分認識到做事要耐心、踏實、專注,否則茶湯的口感、品質達不到理想效果的道理。茶文化主題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真正懂得誠實勞動、專心致志的重要性,有效提升了學生綜合的人文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在學生種植勞動實踐活動中,學校經常會邀請一些當地有種植經驗的農民或養殖專業戶等“土專家”給學生指導農事活動。在勞動技能指導之余,也請他們給學生講一講自己身邊辛勤勞動的故事和趣聞,介紹介紹家鄉的軼事、社會的發展變化等,讓學生從小就記住家鄉味道,喜歡上家鄉的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勞動要成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就是必須成為我們的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能給他們帶來團結友愛的快樂,能促進鉆研精神和求知欲的發展,能在克服困難之后產生激動人心的快樂,能在周圍世界里不斷發現新的美好事物。”學校將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以茶文化為載體,開設美術手工等課程。學生在教師引領下,積極思考,憑借豐富的想象力,用干枯的茶葉、茶枝等材料,創作出采茶女、茶樹花、茶具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畫作品,充分彰顯了學生創新、創造的能力。
從茶文化勞動教育特色的實踐探索中我們看到,學校要想在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得更好,就要依托柏泉茶廠,下好茶文化勞動創新教育這盤棋。而如何更好地借助茶文化特色來促進學校的勞動教育,推動學校全面發展,還需上下求索,不斷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城鄉結合部小學勞動教育的新路子,形成適合的勞動教育新模式,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校教育的特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