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江漢區福建街小學 王 雯
中華民族素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體不勞不勤,腦不用不聰”,勞動是促進人類生命進化、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勞動不僅是光榮的事,更是最好的教育。學校在新形勢下如何全域推進、整體提升勞動教育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立德樹人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讓新時代中國孩子在勞動教育中健康成長?下面,筆者就如何提升勞動教育育人實效,談談我們在勞動教育多維融合、多途徑強化實踐體驗方面的探索。
探索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程的“跨界融合”,需要學校全面加強對勞動教育的組織管理,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加強勞動教育學科研究和指導,提升全科教師的勞動教育思想觀念。為此,學校教導處通過對勞動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統籌安排勞動教育場地設施和經費投入等工作,為“跨界融合”的實施創造必要條件。
為了更好地在各學科日常教學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學校從課堂實踐入手,根據年級制定的勞動教育主題,結合各學科教材內容和學科特點開展勞動教育融合教學,切實落實勞動教育教學目標。例如:道德與法治學科在融合勞動教育時,根據年級主題,教師有意識地從思想上指導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一年級指導學生認識自己是家中一員,有責任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二年級重在培養學生的整理能力和良好的整理習慣,幫助學生認識到亂丟物品的危害;三年級重在引導學會感悟“為什么要為家人做早餐”,明白“感恩與勞動”的意義;四年級從道德層面引導學生發現并感受勞動的美;五年級指導學生交流分享勞動活動的感想,認識勞動的價值;六年級重在鍛煉學生的基本勞動能力,學習勞動技能。在科學課的融合中,老師帶領學生到校園“空中葡萄農莊”觀察植物生長,從澆水、施肥、除草、松土等勞動體驗中幫助學生了解葡萄生長的過程,了解其不同生長周期的勞動工序。葡萄成熟后,教師會帶領學生學習葡萄采摘技能,帶領學生將葡萄洗凈給社區居民送去夏季清涼,讓學生體悟勞動雖是辛苦的,收獲卻是快樂的。
通過構建這種上下有序、課內外銜接、以點帶面等立體式的教學方式,勞動教育不僅打破了學科之間、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邊界,更是創新了課程形態,充分實現了勞動育人的功能。
中小學主題研學是研究性學習和校外體驗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活動,是一種有效的實踐育人途徑。通過研學,學生不僅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更能很好地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培養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學校近三年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勞動體驗類主題研學活動,如“徜徉花海樂園·童眼探秘”“金秋正當時·秋收之樂”等。這些在校園外開展的主題研學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勞動實踐的機會,更是給予了學生更多的“勞動自由”,讓他們更樂于融入團隊參與勞動實踐,獲得更多的勞動樂趣。如:全校師生在四月中旬一同走進武漢花博園匯開展了“徜徉花海樂園·童眼探秘”主題研學活動。在參觀過程中,學生看到園藝師在園中栽培、修葺、鋤草,看到環衛師傅彎腰拾垃圾,維護園區衛生。教師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腦思考,了解園中不同工種的勞動樣態,感受園藝藝術創作的美,體會園藝工作的辛苦等。在現實情境中開展勞動教育,更能讓學生獲得真切的實踐體驗,也讓學生將對園藝工作者的敬佩之情化作實際行動:一路上小心翼翼走過草地,不隨手去摘花,撿拾樹葉和廢棄物,幫助師傅們搬花盆……受到師傅們辛苦勞作的感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等勞動教育的內容不再只是紙上的文字,而是成為實實在在的切身感受烙印在學生心中。研學后,學生撰寫了心得體會,在字里行間透露出立志要當一名光榮勞動者的決心,展現出他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參與祖國建設的美好愿望。
為了進一步鞏固研學成果,學校堅持開展日常實踐性勞動教育,如“一日三掃”、間周全校主題勞動大掃除等。通過多樣化的日常勞動實踐,讓學生學會擦窗、學會收拾課桌、學會整理班務等技能,以不斷強化勞動意識,形成勞動習慣。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崇尚“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等理念,將勤勉勞作視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在傳統文化和節日中更是有著數不盡的優良勞動習俗,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
在新時代勞動教育背景下,我們既要創新勞動教育,也要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例如:在“端午節”,學校與社區共同策劃開展了香囊DIY主題活動,請民間藝人現場講授制作方法。作為00后的學生,都是從來沒拿過針線的孩子,但在師傅講授與示范下,他們先學習穿針,然后嘗試將顏色不同的小花布一針一線地縫在一起,最后塞滿艾葉草再對角縫合,如此完成了一個個可愛小香囊的制作。之后,在濃濃的艾葉芳香中,師傅詳細介紹了端午香囊的由來和功效,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了端午傳統文化。
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勞動教育中,學校開展了不少類似制作香囊的DIY活動。學生將學到的技能運用于日常生活,在學習與應用過程中不僅傳承了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獲得了多樣化的成長。
家庭和社會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伙伴,學校教育需要家長與社會的支持,特別是學校勞動教育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就家庭中的家務勞動而言,不同年段的勞動任務和目標是有區別的,如低年級的家庭勞動任務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中高年級的家庭勞動的活動則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
以往,因為對勞動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很多家長不愿配合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對需要填交家庭勞動信息的工作應付了事,極大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效果。為改變這種現狀,學校通過家長課堂、資源分享、線上普及教育等途徑轉變家長的觀念,使其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勞動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學校的引導,有效強化了家長支持配合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際行動。如:“五一”勞動月,德育部門按年段布置了“我是掃地能手”(低年級)、“小小收納師”(中年段)、“家務小達人”(高年段)等家庭勞動小任務和小活動,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常態背景下,大隊部經常帶領不同年段學生走進社區,積極參加校內外公益活動,如與社區志愿者一起開展抗疫宣傳、參與文明創建“清潔家園”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也體會了勞動光榮的意義。
勞動教育讓家長們切身體會到了孩子們的變化。從學生曬出的勞動視頻和照片來看,他們會疊被、能洗碗、會做飯菜,動手能力大大增強,勞動工具使用越來越嫻熟,勞動能力得到質的飛躍,良好勞動習慣得到逐步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也在逐漸形成。勞動教育的合力不僅全面提高了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更讓學生樹立起為小家、為學校、為祖國大家庭的建設盡一份力的責任擔當。
通過與學科課程融通、與主題研學聯盟、與傳統文化邂逅、與家社聯盟等滲透融合式的勞動教育方式,學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勞動意識扎根學生心中,融入學生血脈,全面實現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作用。
當今社會已進入智能時代,勞動的構成更加復雜多元,下一步我們將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不斷探索、構建更具開放性的勞動教育活動體系,讓立德樹人的勞動教育培養目標、基本內涵、實踐路徑等更具新時代特征,讓中華民族勤儉、奮斗、創造、奉獻的勞動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