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青山區鋼城第四小學 朱雅瑩
武漢市青山區鋼城第四小學是一所流動兒童占比半數以上的公辦學校,坐落于華中最大的棚戶改造區——青宜居小區內,如何把這些流動花朵培養為“樂觀自信知博行雅的陽光少年”,一直是我們追求的方向。學校以“融和”文化為背景,以“融匯礪新,諧和致遠”這一教育理念為指導,致力于打造“融彩”體藝,發展素質教育,積極為學生開發更多更好的藝術課程。值此“雙減”背景下,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用以“立美育人”來促進“立德樹人”。為此,學校開展了“課后服務+美育課程”模式的嘗試,加強“五項管理”,落實“雙減”工作,拓展了美育校本資源。
美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可以通過各種藝術、自然界以及社會生活中美的事物來實踐。學校融和社會資源開發:紅色研學課程、綠色生態課程、藍色水源課程等讓學生走出校園,感悟家鄉之美好、祖國之強大。
學校利用紅色研學活動,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武漢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武漢二七革命紀念館等紅色場館,讓學生感受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勿忘昨日的苦難,珍惜今日的輝煌。研學活動之后,引導學生通過簡報、主題手抄報、參觀日記等多種形式,內化感受,升華思想。利用政治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將紅色文化運用于學校德育,從而實施美育教育,引航學校發展,既是傳統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統一,也是加強和改進德育、美育的有效途徑。通過切實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傳統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與教育魅力,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充滿希望的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的象征。目前,綠色生態課程在學校初具規模,學校在與之相鄰的戴家湖公園成立了學生“察顏閱色”生態觀測體驗基地,充分發揮戴家湖公園的育人功能,豐富了學校“生態德育”“美育”的育人體系,搭建學生發展的平臺。在老師的帶領下觀察公園梅花,用毛筆書寫“梅”字;欣賞菊花,用國畫描繪花朵;探究水生植物,圖文并茂的制作自然筆記等。除此之外,青山公園、和平公園、青山江灘等都是學校育人的生態基地。生態美育既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需要,又是學校美育育人的重要體現。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學校積極開展藍色水源課程,通過地域資源來引導學生對保護水資源的關注和思考。學校所在的青山區之前是一個重工業區,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為了讓學生直觀了解污染環境的危害,感受現在綠水青山的美好,學校帶領學生來到武漢市北湖污水處理廠。該廠是武漢市“四水共治”的一個重點項目,是我國國內一次性建成且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工程。學生在這里了解到建成的北湖污水處理廠會從根本上解決大東湖地區的污水處理等難題。然后,再用手抄報和繪畫作品等形式表達自己對保護水資源的思考與感受。
因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項目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戴家湖公園,其前身是一汪碧水,上世紀50年代因為武鋼、武漢熱電廠的興建,戴家湖變成粉煤灰堆場,日積月累,堆成了一座巨大黝黑的“戴家山”,終日塵土飛揚,讓附近的居民窗戶都不敢打開。而現在,“生態原貌”還原的戴家湖公園,滿目蒼翠、波光粼粼,生動地展現了戴家湖回歸的故事。學校帶領學生走進戴家湖公園,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從湖到山,再從山變湖的歷史變遷。這里變化的是環境,更是我們的發展理念。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幫助學生正確樹立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情操,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嘗試“課后服務與美育課程”相融和的模式。為惠及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學有所長,人有所愛,真正做到“紅花朵朵開,朵朵都精彩”,學校大力推進走班社團課程,即周一和周三下午課后服務時間,分學段采用學生走班形式,周一是三四年級走班,周三是五六年級走班,分別開展剪紙、衍紙、繪畫、國畫、書法、合唱、舞蹈、非洲鼓、鑼鼓、乒乓球、足球、籃球、柔力球、花樣跳繩、園藝、編程等課程。每個學生都有一份像菜單一樣的選課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課程,離開自己的教室來到指定的上課地點,實行走班上課。除學校綜合學科教師全部參與其中之外,還另外聘請了足球、籃球、柔力球、舞蹈等社會專業團隊,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課程體驗。菜單式課后服務項目和內容,將各學科內容有機整合,形成育人合力。豐富多彩的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走班課變成了最令人期待的課程。課程開始前,整個學校都動起來了,學生帶著各式各樣的工具,急切而又快樂的奔赴目的地,成為了學校最亮麗的風景線。
另外,我們還積極為學生搭建美的平臺,創造更多的展示機會。如學校元旦迎新活動時,把剪紙、衍紙、繪畫、國畫等社團學生作品做成展板,向全校展示,并把優秀作品送到上級部門去參加各種評選,提升學生自信,激發學習興趣。我們利用六一主題活動、建隊日、運動會等契機給社團學生更多的展示平臺,如舞蹈節目、歌曲合唱、球操、非洲鼓、威風鑼鼓等,多彩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活,更給學生帶來了美的體驗和身心的愉悅。
在活動中感受美、認識美、表現美、創造美。只有真正有效發揮好藝術教育的作用,推進“減負”,才能讓學生享受到“減負”給他們帶來的實惠。
根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要因地制宜,積極開發和編寫校本課程和教材,開展更多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武漢擁有一大批優秀的剪紙藝術家,其中,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毛明月在距我校一墻之隔的青和居社區成立了剪紙工作室。學校邀請剪紙毛明月、衍紙丁桂娣兩位老師進入校園,在我校擔任剪紙、衍紙教師。學校通過校園選拔,成立校級剪紙、衍紙社團,利用中托時間,每周授課兩次,深受學生喜愛。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市青山區青和居社區考察工作,毛明月向習近平總書記送上了剪紙作品《青山新江灘》,習總書記殷切囑托他“把它(剪紙)傳承下去,要后繼有人”。他牢記總書記囑托,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遺進校園活動,帶領學生參加了各級各類活動,獲得了一致的好評。2016年6月13日,我校衍紙班登上《長江日報》超級課堂封面明星班級,成為最精巧班:小小衍紙拼出五彩世界。2018年9月19日,我校剪紙、衍紙再次登上《長江日報》“校園風采”欄目——青山區鋼城四小:“指尖藝術”傳承民族文化。2021年11月,我校依托“剪紙、衍紙”傳承項目,成功入選了第三批國家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
在堅持了多年的剪紙、衍紙教學探索后,專家團隊和學校教師共同努力,研發了《剪紙》《衍紙》這兩種校本課程,通過普及、推廣,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了解和學習這兩種藝術形式。
學校廣泛開展“體藝2+1”活動,希望每位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兩項健身鍛煉的體育技能與一項藝術技能,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此項活動不僅依托學校藝術和體育課程,更與走班課程完美結合。目前,學校已經高標準的落實了此項工作。
此外,學校還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積極促進學生參加課外文體活動,著力推動體育、藝術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如利用節日主題活動、開學典禮、運動會等形式,推進課程改革,整合資源。
在我們國慶節主題實踐活動時,我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一二年級學生開展“愛國歌曲我來唱”活動,同學們傳唱愛國歌謠,錄制成小視頻,在線上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三四年級開展“童心共筑強國夢”書畫創作比賽,同學們將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一筆筆畫在了紙上。五六年級開展“紅色體驗我參與”活動,在父母的陪伴下,他們參觀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看紅色影片,將自己的體驗感受制作成了一篇篇圖文并茂的“我的紅色游記簡報”或“紅色影片觀后感”。
每學期的開學典禮,都是我們非常好的教育陣地。在2021~2022學年度秋季開學典禮上,新進教師和學生代表們共同表演了配樂詩朗誦《強國有我,共筑輝煌》,鏗鏘有力的聲音讓同學們深受鼓舞,師生們不禁齊聲高呼: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在這次的開學典禮上,還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教育環節,學校法治副校長與同學們合作演出了一個反電詐情景劇——《布娃娃的誘惑》。該劇將街頭因掃二維碼免費領布娃娃而上當受騙的一幕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出來,滑稽夸張的表演,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但笑過之后,卻開始對電詐進行了思考。該活動還被大武漢客戶端進行了報道。
2020年10月27日,惠基金雛鷹運動會在武漢市鋼城第四小學舉行,女排奧運會冠軍、惠基金發起人惠若琪來到賽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運動會。開幕式的方陣上,有花式排球、花式足球、花式籃球、柔力球等項目,最吸引眼球的還是紙藝方陣,同學們靈巧地運用剪刀,很快就將手中的彩紙變成一幅幅精彩的剪紙作品。孩子們還在老師的帶領下為惠若琪送上精心制作的剪紙肖像。
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將美育貫穿在學校教育的各方面,做到將德育、美育、智育、體育相融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八個統一”精神,豐富和發展了學校美育資源的內涵,拓展了各學科美育資源開發與整合空間。
以美為媒,美育未來。“雙減”及素質教育背景下更加要求我們學校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構建以美育核心課程為主體的美育校本課程的研發,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