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常青童夢幼兒園 曾 雪
關鍵字:幼小銜接;幼兒家長;入學焦慮
提到雙減,大家想到更多的是中小學生減負。其實,幼兒園的孩子也需要減負。作為應試教育背景下提前“被學習”的學齡前兒童,很多家長在“雞娃”效應的影響下,把自己的焦慮通過提前學習的方法轉移到孩子身上,將學科教育下降至學前教育,可想而知,這一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極大地扼殺了幼兒本應享有的童真與快樂。
如何轉變學前幼兒家長的育兒觀,開展有序、科學的幼小銜接教育,減輕家長的入學焦慮,成為學前教育工作者當前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當前很多園所面臨“大班退學熱”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因為大部分家長對于學前教育的認識不足。如家長較少關注幼兒在園吃飯、穿衣、疊被等行為習慣的培養,較多關注孩子會認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等知識性的學習。家長認為大班的孩子要注重知識準備,認為大班如果沒有“拼音課”“數學課”,就沒有做好幼小“銜接”。種種對學前教育的認識誤區及誤解,都是導致家長在幼兒進入大班后產生入學焦慮的因素。
1.評價體系不同
家長之所以焦慮,其根本原因來自于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教育目標、教育任務、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不同。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幼兒園階段秉承的是“一日活動皆課程”的教育理念,成長評價更重視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完全沒有學習成績方面的壓力。而小學階段,學校會通過等級評定的方法評價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開始有了學習的壓力。為了避免孩子入學后學習成績“跟不上”,很多家長會以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將處于大班年齡段的孩子送到培訓機構,讓孩子提前開始語數外等學科知識的學習,將其作為孩子順利上小學的準備。這種缺乏科學依據的幼小銜接,會因有效評價體系的不同導致諸多問題,從而引發家長產生對幼兒成績不如意的焦慮。
2.學習方法不同
幼兒園主要以培養“興趣”為主,“玩”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教學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教師的任務就是充分地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課程設置上,一日活動包含生活活動、學習活動、區域活動、游戲活動和戶外活動,每項活動都是以“游戲”為基本形式,且活動時間以大班為例,大致在25—30分鐘;為滿足幼兒生長需要每天還要確保幼兒2個半小時的戶外運動和午睡時間。而小學則以“認知”學習為主,強調系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讀寫算等基本技能的訓練,每日有5—6節教學活動,每節課40分鐘,教學總時間增加了2倍以上,同時增加了對知識點鞏固的練習,這些任務都需要學生更加勤奮刻苦才能完成。由此,規定學習的時間多了,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就大大減少了。有些家長為了讓大班階段的孩子做到和小學作息時間同步,不可避免會減少孩子游戲的時間,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由此引發因親子矛盾而產生的焦慮。
幼小銜接,就是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銜接。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于1990年—1994年合作進行了“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研究”,在大量的調查研究基礎上指出,幼小銜接的過渡期在兒童入學前半年和入學后最初半年,圍繞學習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任務意識和執行任務意識等方面進行銜接教育,具有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內容。從當前對學前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們不難發現,幼小的銜接其實已分解落實到三年的學前教育階段。作為教師,我們有必要加強幼小科學銜接的研究,幫助家長明確銜接內容,通過有效的幼小銜接滲透,做好銜接工作。
想要做好幼小銜接,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是關鍵。我們要利用幼兒入園的第一次家長會讓家長明確“幼小銜接”的內容,讓家長明白“銜接”不是簡單理解為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增加一個過渡環節,也沒有特定的學科內容來教授。幼小銜接于幼兒園與小學,都是要遵循兒童的年齡特點從微觀、宏觀兩個層面開展銜接教育,既要考慮到認知內容的銜接,更要考慮到身體、情感、態度、社會等內容的銜接。要讓家長明白兒童的發展既是階段性,又是連續性的,這種發展的連續性規律決定了銜接在幼兒園和小學兩個階段同時并存,且相互交叉,只是幼兒階段的特點逐漸減弱,小學階段的特點逐漸增強。因此,家長要在真正理解幼小銜接概念的基礎上,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關注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各方面能力、習慣的養成,強調教育適應兒童的成長規律,才能通過科學有效的銜接活動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幼小順利過渡。
1.教學活動銜接滲透。幼兒園從小班開始,就要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標準要求幼兒,如學會安靜傾聽,學會大膽表達,遵守紀律,積極思考,通過這些規則意識、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教學活動的時間也可隨幼兒年齡段的增長而延長,如從15分鐘逐步延長至25—30分鐘,幫助幼兒逐步適應小學不同于幼兒園的課堂學習時間。通過五大領域的教學活動或社會實踐、節日課程等活動的輔助教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自主、專注的學習品質。利用幼兒園的科技、音樂、圖書等功能室,幫助幼兒感受不同領域活動的環境特點和知識體系,從而在觀察、思考、操作、討論等活動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將思考問題的方式逐步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如:針對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養成,我們在區域活動中投放了計劃表格,通過“我玩了”欄目的活動設計,引導幼兒學會有計劃地安排自己喜愛的活動,滿足自己的游戲愿望;通過“和誰玩”欄目的設計,引導幼兒學會尋找伙伴,提升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心情”欄目的設計,引導學會用圖文表達自己的游戲感受,學習如何分享與表達。
2.生活技能銜接滲透。加強生活方面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幼小銜接的重要內容。疫情過后,許多幼兒園對幼兒的出勤降低了要求,但仍可以用線上打卡、晨練小明星展示等方式鼓勵幼兒按時起床,促其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幼兒園可從小班開始,鼓勵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獨立入廁、進餐;在中班,則需進一步增強自我服務方面的鍛煉,如自己穿脫衣服、疊衣褲;到了大班,則要學習整理自己的小書包,收拾自己的活動材料,或利用“小學課堂”游戲開展清書包比賽、運動小健將、光盤干飯人等與小學生活有關的常規訓練。為了激勵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規范其言行,在幼兒園中大班時期,還可以開展競選小組長和爭當值日生等活動,讓孩子們在自主管理活動中提升自主意識、自覺意識。
3.身體素質銜接滲透。幼兒園要確保課間、午后有2個半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戶外體育鍛煉,可通過多種形式如同伴協作等游戲方式讓幼兒感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除了按時送幼兒到園參加晨間的體育鍛煉,家長可利用周末時間帶幼兒觀看運動類節目,或開展遠足踏青、球類等互動性強的運動。只有家園的共同配合,才能增強幼兒體質,幫助他們形成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質。
適應期的設定,是幼小科學銜接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包括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方面的適應設計。
幼兒園方面,除了常規教學活動、生活技能與身體素質等方面的銜接滲透,在大班階段還可專門設計一些適應性活動。如:可安排大班幼兒參觀小學,提供讓幼兒認識小學環境的機會;也可組織幼兒參加少先隊活動,和小學生一起參加莊嚴的升旗儀式,感受成為少先隊員的榮譽感;還可和小學生一起開聯歡會或進行“我的小學生活”“我給弟弟妹妹的小禮物”等互動活動,讓幼兒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生活場景、學習環境、作息時間的不同;可以請一年級小學生回園談學習體驗與收獲,增進幼兒和小學生之間的友誼,培養幼兒上小學的欲望,提升對小學環境、老師、同學的親切感,從而降低入學焦慮。
大多數家長把幼小銜接當作是幼兒園的工作,其實幼兒園只是起一個引導貫穿的作用,銜接教育除了需要家長,還需要小學方面的支持與配合。可以說,小學方面的幼小銜接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一年級教師可與幼兒園老師一起交流溝通,全面了解幼兒、熟悉幼兒園工作,也可與幼兒園老師一起探討銜接工作、研究銜接路徑與策略,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大班后期課程設計的特點,適當安排入學初的適應性課程。生活方面,也可以整理書包、起床等任務打卡方式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的生活。學習方面,可增加活動性課程,減少知識性課程;盡量減少作業任務,并控制家庭作業量;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和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動靜搭配,寓教育與游戲之中,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減小入學“坡度”。
為了進一步明確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和小學各自職責及需要配合的內容,教育部在2021年3月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導如何開展幼小科學銜接,并以《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作為附件,提出了具體的銜接內容和建議。有了國家層面指導性文件的引領,相信只要家園校等多方共同攜手,一定能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消除家長的入學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