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溪 廣東科技學院
數字化品牌設計是順應市場變化而出現的,它和市場的轉變關系密切。在科學技術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民間工藝美術必須與時俱進,轉變藝術設計理念,依托現代化的市場營銷手段來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傳統的營銷模式已經無法在新時代背景下順利發展,很多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也在時代環境轉變之后喪失了實用價值。很多時候,它們僅被當作一種裝飾品。而要想讓民間工藝美術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及時調整發展方向,拓展新的發展方向,增強市場發展活力,使它的審美功能和使用功能等再次被大眾接受,并通過數字化品牌設計來完善產品的品牌包裝,完善其設計系統,從而應對新的挑戰。
要想研究民間工藝美術的數字化品牌設計和推廣,首先需要確定何謂民間工藝美術,只有知道設計和推廣的對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設計和推廣的意義。
民間工藝美術就是把民間可以找到的各類材料整合起來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它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民間工藝美術歸屬于造型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美術創作者會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融入一定的民間藝術,提升作品的內涵,獲得更顯著的藝術效果,激發觀賞者的情感共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必須對民間工藝美術進行創新,提升民間工藝美術產品的藝術表現力,更好地突出其優勢。
首先,標志性。民間工藝美術都有鮮明的特征,當前大多數民間工藝美術有著非常鮮明的標志,部分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青銅工藝等,制作工藝十分特別,雕工也十分精美,內涵豐富,特色鮮明。
其次,特殊性。民間工藝美術所體現的是民族精神,有著非常顯著的文化特色,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少有雷同的情況。例如,當前我國關于漆藝的資料不是很多,但事實上漆藝的種類非常多。
再次,無價性。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十分多,如佛雕、彩陶等,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工藝美術作品,它們的價值是難以用具體的標準估量的。
最后,凝結性。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是各個民族智慧的結晶,可以直接體現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技術水平,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在色彩乃至造型的應用和設計層面,可以更好地展現當前的審美理念。
進入數字化時代,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和傳承需要依靠文字、照片、音頻及視頻等,這些載體的聯系不強,它們是相互獨立的。其中,文字是最為常見的記錄形式,但有時候不能保持公正、客觀,摻雜著記錄者的個人觀點,容易讓其他人對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產生一定的認知偏差,有時候會造成錯誤解讀,對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不能保證所呈現信息的客觀性。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保存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形式越來越豐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記錄這些美術作品的發展歷程,它們所呈現的信息可以相互補充,使整個信息系統更加完整。然而,之前所使用的記錄方式,無論是文字還是視頻,隨著時間的轉移,都有可能因設備老化等發生信息丟失或者損壞的情況,這些都不利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傳承。在信息技術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數字化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利用數字化技術整理和保存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可以更加真實且持久地促進品牌傳承,打破了時間的局限,給人們提供更加準確、完整且客觀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
由于傳統的記錄形式彼此獨立,民間工藝美術的相關信息也是各自獨立的,記錄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內容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難以呈現這些藝術作品的全貌,所以,傳統的記錄方式不僅零散,而且比較片面,被保存在不同的地方。例如,圖書館保存的都是一些文字材料,檔案室保存的是一些視頻資源,博物館保存的則是一些實物,很難對民間藝術作品進行全面整合,也給查閱者搜索完整的資料設置了障礙。這就需要對這些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進行數字化處理,可以將不同類型的資料搜集起來,整理在一起,進行完整的呈現。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更新換代,手機移動終端不斷增加且升級速度越來越快,給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帶來了更加多樣、便捷的傳播路徑,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擴大這些作品的傳播范圍,如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終端來擴大這些藝術作品的傳播范圍,加快傳播速度,實現品牌傳承的目的。這樣不僅使藝術作品的傳播速度更快,還能夠打破時空的局限,讓更多民眾了解這些藝術作品,成為藝術作品傳承事業大軍中的一員。
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大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它的管理工作多由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門負責。從文化戰略產業化發展視角分析,要仔細研究,做好品牌定位工作,打造具有民間工藝美術特色的品牌,從名字、圖形以及色彩等不同角度提升設計的規范性,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要打造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品牌,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注重其標識圖形設計。首先,其圖形設計必須有一定的藝術特征,符合其所在地區的地域特點,完成行業性設計。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品牌標識運用于傳統媒體和數字媒介時所提出的技術要求,結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運用遵循的規則來為設計者制訂工作標準。品牌標識圖形的配圖、文字的字號、色彩搭配、組合形式等在數字媒體的運用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的內容。數字媒體的呈現方式有以下幾種:PC電腦的屏幕、iPad的屏幕以及智能手機。也就是說,它有不同的平臺。而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品牌標識設計必須順應這種變化,不僅要造型清晰,而且要辨識度高、色彩感強。
數字技術的不斷升級以及移動終端使用人群的增加使品牌標識圖形在運用過程中嶄露頭角,它不但對圖形有比較高的要求,而且色彩的搭配更協調,必須充分應用高科技,通過立體化和動態化的方式將之呈現出來。在數字移動終端中,品牌標識圖形能夠動態呈現出來,可以設計動態的圖形,讓其有一定的變化。動態的圖形是利用數字技術對標識圖形所做的一種數字多元化處置,將圖形外形固定下來,對其內部進行填充。同時,根據某個要求實現圖形架構方面的一些調整。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品牌標識有了更強的時代感,增加了其辨識要素,使它可以通過數字終端更好地呈現出來。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整合之后,語言、聲音、文字、色調、圖形等要素更好地結合起來,通過瀏覽、點擊、觸摸等不同方式使品牌標識形象生動起來,給受眾帶來更加優質的體驗,實現提升品牌認知度的目標。對品牌標識進行數字化處理之后,使其符合移動數字終端在數字運用中的要求。
很多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泥塑、剪紙等,這些美術作品的呈現形式非常多,應當受到國家的保護。通過數字化計算機技術對這些作品進行數字化再現,結合各種工藝美術作品的樣式和材料造型等來完成3D虛擬技術的創新,完成對這些作品的再現。同時,在管理的過程中,對這些經過數字化處理之后的作品進行分類,根據圖式和圖樣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保存相應的記錄,這不但有利于移動數字媒體的推廣運用,還有利于滿足目前依靠數字移動終端來進行藝術消費的人群的精神需求。
目前,我國很多民間工藝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一些彩繪泥塑。這些作品的制作工藝很少有人掌握,懂得這些民間工藝的手工藝人已經老去或離世。因為傳播和推廣方面受到限制,手工藝人的創作收入越來越少,很難改善他們的生活,對后人的吸引力不強,他們不愿意繼續從事這樣的藝術創作,傳統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面臨傳承危機。例如,彩繪泥塑技術的代表人物胡深,他創作的泥塑馬和泥塑羊多次被國家選入生肖郵票圖案,并被文旅部確定為中國猴年對外交流禮品,成為我國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但是,掌握這種工藝的人很少,使其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所以,要對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進行傳承和保護,必須對民間藝術的傳統工藝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數字化檔案。通過數字影像把民間工藝和創作程序記錄下來,并對不同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保存,構建相應的數字檔案。例如,對彩繪泥塑的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和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工序進行數字影像記錄,嚴格記錄這些技術的相關數據,甚至對制作坯豁土的各種成分和用量進行具體的記錄。通過對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數字檔案的構建和完善,編制對應的技術數據庫,為促進這個地區的品牌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給地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傳承提供助力。
一個好的品牌形象,必須要有足夠的支撐,制定好的推廣政策。目前,在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網絡技術和智能手機的推廣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使受眾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呈現出個性化特征。當前,PC端已經不是單一的數字化傳播形式,移動端傳播在市場上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各種傳統媒體先后形成了各自的移動化終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和受眾的溝通。
搭建數字化推廣平臺,事實上就是打造一個完整的系統,受眾、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者、民間工藝技術、工藝產品等均在這個系統之內。而必須為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打造數字化平臺,借助互聯網對民間工藝美術品牌進行開發和設計,打造相應的生產和銷售產業鏈條。而這些產品品牌從構建、完善到最終獲得受眾的認可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數字化平臺。此平臺的建設需要依托互聯網技術和數字終端來完成。此外,應當構建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網站,進一步豐富其藝術形式,建成相應的數字化博物館,促進這些作品的數字化保護。在大數據庫的基礎上,加強與受眾的交流,將受眾和民間工藝文化、藝人等聯系起來,納入同一個系統之內,把民間工藝美術滲透到民眾的生活中。還可以開通微信和微博,出版一些電子刊物,彰顯出數字媒體多元化的特征,將其打造成相應的品牌。
對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而言,品牌是其無形資產,有利于提升這些工藝美術作品的知名度、信譽度和影響力,通過數字化手段創造出符合地區特征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牌,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效益。在地區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通過數字革命來完善民間文化產業制度,不斷推動民間工藝美術的發展,實現民間工藝美術產業和設計產業的連接,用數字技術創造地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生產性保護空間,將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構建相應的文化產業模式,讓具有我國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間工藝美術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