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蕾 鹽城師范學院
不同國家的版畫功能不盡相同,如德國銅版畫,并非作為藝術載體存在,而是作為一種宣傳載體。而我國最早的版畫也表現出這一特點,如唐朝,人們將佛經中的插圖做成木板,這樣印刷非常簡單,便于傳閱。西方版畫進入中國藝術領域最早是由魯迅先生引入的,經過不斷發展,版畫藝術逐步形成,魯迅積極倡導版畫藝術發展,并舉辦版畫訓練班,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近代版畫的發展。從國內版畫藝術看,貴州、云南等地的版畫一直發展較好,其中徽州版畫歷史性較強,屬于較為傳統的中國版畫。此外,北方的北大荒版畫、大慶油田的工業版畫等,在中國版畫藝術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版畫歸屬于繪畫范疇,是一種獨特的繪畫創作形式。追溯版畫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與雕刻印刷藝術發展存在相似之處,都是在木質、石質等不同材料表面雕刻創作,而后結合創作需求在板材上覆蓋對應的顏料色塊,完成印刷,通過畫質表現出獨特的創作過程。縱觀版畫藝術作品可知,其在視覺傳達方面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創作者需要靈活運用不同色塊、線條構成相應的畫面,在版畫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創作材料以及創作形式在不斷變化,促使版畫藝術特色也更加鮮明。
進一步劃分版畫,按照創作材料主要分為銅版畫、木版畫、石版畫;根據顏色劃分,可以分為單色版畫、黑白版畫、套色版畫等[1];若是按制作方法分,包括平版、孔版、凹版、凸版、綜合版、電腦版等,其中按照制作技法分,凸版版畫包括油印木刻、木面木刻、水印木刻、木口木刻,而凹版版畫涉及凹雕版、腐蝕版、美柔汀版。
一方面,推動中國版畫產業發展有利于提高文化軟實力。我國在推進“十三五”規劃過程中,為了積極落實扶貧目標,各地區開始重視以文化藝術產業作為重要方式,增強地區軟實力,推進文化輸出,致力于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版畫產業本身就是該地區非常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大量宣傳、展出,我國各地對東北地區版畫藝術的認可度明顯提升,促使東北地區形成文化業態新形勢。縱觀東北地區版畫藝術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對歷史還是對自然的展示,都表現出較強的生命力,由此推進了地區文化軟實力輸出,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地方文化自信[2]。此外,從我國東北地區的版畫產業發展看,受到地方政府和行業的支持和引導,東北地區版畫藝術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版畫產業發展有利于在地方形成經濟支柱,通過版畫產業鏈的建立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實現藝術與經濟的充分融合。從各地區實際情況看,很多版畫藝術都與地區產業機構進行了合作,使得版畫藝術創作融入市場,旨在為地區經濟發展創設更好的環境。比如,工業、煤炭等資源型產業一直是東北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由此形成的版畫藝術產業鏈,不僅符合地區文化經濟協同發展的現實需求,同時也可以帶動地方藝術行業進一步發展,突顯出地方特色,從而更好地展示出地區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
從版畫創作看,很多創作者都非常喜歡運用自然景觀作為繪畫主題。以北方地區為例,不少優秀的版畫創作藝術家在版畫創作過程中,都非常傾向于自然取景,如北大荒、大興安嶺,是眾多版畫藝術家青睞的創作對象,這種自然取景使得藝術家的作品自然流露出大自然氣息, 進而廣為流傳。例如《走進大興安嶺》這一版畫作品[3],在藝術家的創作下,刻畫出了茂密的叢林景象,動物靈巧生動,在畫面色調方面非常和諧統一,尤其是創作者運用的黃棕色系,將山林秋季的美好景色刻畫得異常生動。通過這種對山林特色景象的描繪,不僅突顯出地域性特色,同時也表達了創作者對故鄉的喜愛、眷戀之情,意在借助版畫寄托、傳遞自身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隨著版畫藝術不斷發展,在內容意象方面發生了明顯變化,同時情感審美也在變化,除了對故鄉的思念之外,也融入了更多美好的自然環境,展現出更多童真童趣,盡顯天真、情趣。也正是這種變化,拓寬了受眾面,吸引年輕一代關注版畫藝術,這對推動版畫藝術創作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部分版畫藝術創作風格看,創作者們在色彩搭配方面較為大膽,突顯出了地域特色,也豐富了版畫藝術。比如版畫作品《黑龍江之秋》[3],從該作品看,創作者運用了多種色彩,如黑色、綠色、紅色、白色,還有紫色、黃色等,通過色彩的大膽組合,描繪出了該地區秋季的豐收景象,盡顯人們豐收的喜悅感,畫面表現既不凌亂也不復雜。《黑龍江之秋》版畫作品創作中,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冷暖色對比手法,同時也靈活運用了相近色的組合,這種大膽的表達方式很好地傳遞了創作者對黑龍江的熱愛,自然流露出一種對故土的眷戀。在這種色彩表現下,創作者以多彩畫面的方式呈現豐富的回憶,促使版畫藝術作品更加立體化,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事實上,很多地區版畫創作者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地域文化、自然風光,這也使得版畫藝術具有非常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比如,北方版畫群創作中,更多反映的是不同時節、氣候下的北方地區自然風光,無論是山川還是森林,在構圖上都表現出大氣、遒勁態勢,將北方的豪邁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典型的北大荒版畫,不僅僅是一種版畫藝術表現方式,更是承載著黑龍江人民的深刻記憶和豐富的情感。北大荒可謂是黑龍江地區的重要精神象征,因此,很多版畫創作者選擇北大荒這一載體承載個人意向。東北地區版畫發展至今,黑龍江地區描寫北大荒的版畫作品已經以群集形式存在,對深入研究東北版畫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深入研究版畫藝術可以發現,不同的版畫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歷史變革與發展。因為地區獨有的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生命力,所以很多版畫創作者在實際創作過程中都會首選該地區具有較高色彩飽和度的意象作為繪畫對象,借此傳遞出作者自身的情感,更好地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通過研究不同版畫藝術作品,也能從中看到不同地區人們實際生活的變化,展示出各民族的質樸,使作品更能突顯出生命力,并且這種民族生態在與版畫藝術有效融合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突出地區文化特性,促使地區版畫作品逐步形成一種風格,受到行業以及版畫愛好者的喜愛[4]。
要想將版畫藝術進行創新與傳承不能只回顧過去,還要重視地域特色和創新傳承,使其得以可持續發展。黑龍江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藝術氛圍給予了版畫創作者更好的創作環境。在學習版畫藝術時必須關注作品的思想內核和地域個性,這也是目前東北地區版畫藝術產業發展較為迅速的原因之一。建筑版畫的創作方式,將對故鄉的熱愛和對風情的展現融入其中,獨特的藝術繪畫得以一代代傳承發展。在繼承版畫藝術的過程當中還需要提升審美水平,加強對現代藝術的學習,從藝術文化角度賦予版畫作品以更多的內涵,并通過美學創作的方式對其形式和用色等不斷進行創新,使版畫藝術得到更多人的喜愛。
徽州版畫的發源地為徽州,有非常明顯的區域特色。從造型、版畫內容以及具體雕鐫手法等方面看,徽州版畫自成體系與風格,流露出濃厚的人文思想[5]。縱觀徽州版畫不難發現,其將明清時期各階層人們的道德倫理、禮儀傳統、審美取向、人文精神等展現得淋漓盡致。深入研究徽州版畫有利于研究明清時期的社會文化、民俗風情等內容。
分析徽州版畫技法風格表現可知,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白描手法。從細如毛發的線條運用看,它在柔和中不失粗壯雄健之風,與明中后期的社會風尚相適應。從畫面情調表現看,它以工整、秀麗、縝密為主,當中也流露出嫵媚、抒情氣息。從版畫創作技法上看,它改變了大篇章黑白對比方法,在表現事物遠近、體積、質量時,主要運用了線條起落、粗細、曲直、疏密等,使得版畫藝術表現突出,風格明顯。此外,從徽州刻工手法看,一般創作者都是根據畫稿的具體內容,運用與之相符的刀法雕刻。例如,在雕刻人物、樓閣時,手法行云流水,主要就是運用輕捷的切刀,在創作者的流暢運轉下,刀鋒表現非常利索,帶給人一種非常細膩、明快的視覺感受,將景象表現得更加挺勁秀麗;而在雕刻山石、樹木時,往往采用勁道的澀刀,通過粗獷沉雄的刻畫與山石、樹木雄厚的感覺呼應,突顯版畫內容。版畫從單版復色發展到多版套色,并在后續發展為多色疊印、凹凸版,其中典型代表是明末胡正言,其在前人版畫創作經驗基礎上進行了總結,發明了多色疊印、“拱花”(凹凸版)等制版方法。胡正言非常善于寫和畫,在治印、紙墨制作方面表現出了精湛技藝。比如胡正言的“恒版”法,主要創作方法就是將畫中每種顏色刻成一塊塊木刻板,而后通過顏色區域進行分版印刷,最終使用棕帚完成著色,整個創作過程中非常注重手勢輕重緩急,胡正言的畫譜,就連花瓣都可以分辨出濃淡深淺、陰陽向背,非常逼真。與之相比,“拱花”法主要就是在水印木刻中使用凹凸版,在印前,需要拓壓畫稿上的凸出部分,進而更好地表現出版畫中的翎毛、花朵、行云、流水等輪廓,造就一種浮雕效果。
北大荒,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占地面積5.53萬平方千米,一直是野獸出沒的荒原。該地區地處塞外高寒地帶,又受西伯利亞寒冷氣候影響,偏僻、荒無人煙,所以被人稱作“北大荒”。北大荒的建設者們一直在與艱苦環境做斗爭,一直在改造環境,也正是因為這種改造,在吸收外界社會營養的同時,也促使北大荒地區人們不斷培育、豐富、發展自己的性格特點,從而形成了具有北大荒特色的社會歷史文化。正是經歷了諸多艱苦環境的磨煉,人的意志才會更加堅定、敢于突破,也促使百折不撓的“北大荒”精神成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在地域風格形成過程中,也受到了地區自然景觀與氣候、風俗人情、生產與生活方式、種族與人群聚落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從北大荒特定自然環境看,寒冷并且人煙稀少,自然的生命力更加突顯,由此使得北大荒版畫價值得以突顯。我國幅員遼闊,多民族聚集,地域文化豐富,同時,在歷史、文化方面遺留大量的寶貴財富,可實際上中國美術很多都被約束在南方景觀、南方氣質上,如所謂的“南宗”“南派”畫,但隨著美術不斷發展,再加上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藝術家也都開始意識到更多風格的重要性,進而出現了海派、京派、嶺南派等派系。20世紀60年代初的長安畫派主要就是繼承了延安版畫傳統,由此在中國畫領域樹立了自己的風格,而這時的版畫領域也出現了北大荒畫派、四川黑白畫派、江蘇水印畫派等地區流派,其中北大荒畫派是最持久、最富有特色的派系。
綜上所述,我國當代版畫一直在尋求突破,并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衍生出多樣風格、多元形式,呈現出一種鮮活、積極向上的開放形態。這種發展趨勢極有可能在一定范圍內弱化版畫的地域性,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使得各地區相互融合,但實際上,地域特色本身就是獨立存在的,不能變為單一的表現手法和單一的品種選擇。因此,對中國當代版畫發展地域性、文化性進行解析,需要現代人立足不同視角去看待。因為角度不同,看到的中國版畫地域文化特性也不同。若是從觀看作品、解讀作品視角看,深入發掘版畫的地域性,有助于更好地拓寬版畫內容,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認知版畫。若是立足版畫創作視角,中國本身就擁有得天獨厚、極其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而這種本土地域文化中必然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創作資源,為版畫創作提供了大量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