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飛燕 盧奔宇*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精髓,是當代人認識和了解國家歷史的主渠道。在社會中宣傳推廣并傳承優秀文化是中國人民獲得民族認同感、增強國家向心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使命。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通過采取政府部門協調合作、加大遴選和推廣力度等措施,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得以保護、傳承和發展。
大學生是推廣傳統文化、開展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要力量。面對當前非遺項目在推廣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高校應發揮文化遺產傳習地的功能和作用。高校依靠強大的師資力量、前沿的教學理念、富有創造力的青年學子,積極營造文化環境,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性特征,創新推廣模式,肩負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1]同時,在高校學習和宣傳非遺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青年一代堅定文化自信,賦予傳統文化嶄新的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的特殊遺產,以非物質形態存在,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時代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的總和,是國家文化、民族審美習慣在特定時期的集中體現。非遺項目中蘊含著一個國家傳統文化中最精髓的根源,被譽為歷史的“活”文化。隨著信息技術和高新產業革命的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和思維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面對這些新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推廣、傳承與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其自身具有口口相傳的文化特性,必須依附于特定的群體才能延續其生命力,容易隨著環境或傳承人的改變而失去發展的土壤。它獨特的脆弱性,更需要人們重視它、保護它。
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創造和發現,隨著環境、歷史條件、時間的變化,不斷發展改進并沿用至今。不同于其他文化,非遺項目不依賴于物質形態而存在,主要通過“人”來實現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一旦停止就會中斷,甚至消亡。因此,如何保留其原生狀態,減少人工修飾成分,通過社會力量實現群體或個人的代代享用,促成更多年輕人對其知識、觀念、技能的傳承和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一個民族悠久的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因此,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建立在群眾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基礎上。只有全民族形成文化共識,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才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如果沒有人民對本國歷史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自豪感,非遺項目的傳承與推廣就不可能得以延續。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級非遺項目4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557余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總數位列世界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制度的完善、人民文化素質的提升,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尊重、保護和傳承意識有了質的飛躍。這些變化使得非遺項目的推廣與傳承工作在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推廣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工作。早在2011年,國家就提出了非遺文化的相關保護原則和措施,為我國非遺項目的傳承推廣工作指明了方向。10余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傳承推廣方式不斷改進,得到了多方關注,實現了有效提升。但隨著社會化步伐的加速,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人民群眾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相對減弱。青年人對非遺項目的發展歷程缺乏深入了解,更談不上傳承與創新,導致不少非遺項目面臨無人問津、瀕臨失傳的尷尬現狀。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復興創新的關鍵是人。[2]只有借助青年人的力量,認清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利用好非遺項目資源,采取持續性、深層次的普及推廣手段,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本民族文化體系中的瑰寶,堅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激發出優秀傳統文化的長久活力。
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人才隊伍的不健全,社會群體的不重視,嚴重影響了非遺項目在我國的傳承與推廣效果。2017年,國家出臺指導文件,明確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環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特殊性,在實踐推廣過程中阻力重重,難度很大。特別是高職院校,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往往局限于藝術設計類院校或相關專業的課程計劃中,無法形成覆蓋各專業的通識教育。基于社會現狀,在高校強化宣傳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項目的創造性發展,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使學生置身于沉浸式的學習中,才能加深青年人對民族傳統文化及工藝的了解,推動非遺項目融入青年生活,體現時代價值。
有著悠久歷史的扎染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扎染古稱扎纈,起源于黃河流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我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工藝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當前我國的扎染大多都是個體手工作坊或小企業,雖然扎染技藝優秀,但由于缺乏人才和創新團隊,開發新品困難重重。產品工藝依然停留在傳統技藝層面,產量低,時尚感不足。在經濟發展與機械化生產的今天,扎染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和匠心情懷,這項古老的技藝該如何適應當代社會,在“傳”和“創”中前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扎染藝術作品以布為原料,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創作者發揮自身想象力,以手工形式,在藝術視覺上呈現獨一無二的美感。高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地,在校園內搭建平臺,宣傳普及非遺項目,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保護。高校學生是非遺文化傳承推廣的重要力量,以高素質的大學生為傳播者,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家浸潤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里,感受其蘊藏著的深厚歷史魅力與文化內涵,有效推動青年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創新。另一方面,校園內形成民族文化傳播、傳承創新的人才育訓模式,通過各類活動,多維度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創新思維,有利于加強當代青年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發揮高校在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方面的獨特優勢,實現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良性循環和正向推進,為民族歷史文化保護、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支持。[3]
非遺文化在社會層面的有效宣傳推廣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遺項目,自覺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推動全社會形成學習、傳承、推廣的良性循環,營造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吸引啟迪人、先進的文化教育影響人、良好的社會環境熏陶改造人的氛圍,明確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凝聚社會各方力量。扎染的工藝較特殊,采用的是純手工技術,存在較大的開發潛力。近年來,扎染不斷創新發展工藝,相關的衍生品不斷推出,不少知名品牌將扎染與現代化產品融合,逐漸形成扎染桌布、窗簾、床上用品、圍巾、文化衫、扇子等新品種。這些別具一格的產品,在保留扎染原始效果圖案的同時,地融入豐富的時尚元素、民族特色,與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越走越近。扎染產品的全面運作,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線上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模式,開啟推廣營銷模式,拓展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規模,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及跨境電商,促進行業新發展。線下全面運作期間,還可以為社會提供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
為了更加客觀地了解目前浙江高校大學生對于非遺文化的認知情況和興趣,明確非遺項目在大學校園推廣的可行性和突破點,項目組通過問卷星,共發放2000份在線問卷。統計顯示,有47%的學生對非遺文化有所了解,熟知扎染技藝的學生僅有30%;72%的學生對非遺產品非常有興趣,26%的學生表示會去了解,僅有2%的學生沒有任何興趣。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大的興趣。因此,高校宣傳推廣非遺項目應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入手,篩選出既有文化底蘊又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發展需求的校園文化內容,幫助學生多維度、深層次了解非遺文化。結合非遺文化的調研信息,探索在大學校園宣傳推廣非遺文化的有效途徑,具體如下。
高校通過校園廣播站、宣傳窗、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非遺文化交流群等宣傳非遺文化,激發青年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推廣。[4]新媒體的主導力量就是網絡媒體。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扎染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和推廣,可以結合新媒體平臺優勢傳播,推陳出新,注入活力和生命力。校園推廣中主要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要推廣陣地,在以“守印文化”為名的公眾號中,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發布大學生感興趣的非遺文化,并建立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的咨詢、交流平臺,宣傳推廣扎染歷史、工藝及制作過程等內容。
在高校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櫥窗展覽、進班宣傳等方式已經不能滿足00后的學習需求,需要創新推廣途徑,借助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線上以微信公眾號為主,通過推文宣傳,展示活動內容,吸引廣大學生報名參與,做好活動的預熱工作。線下實地開展各種活動,沉浸式體驗,使參與者既成為活動的宣傳者,又成為真正的行動者。高校以扎染項目為載體,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推廣非遺文化,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增進青年學生對非遺項目內涵的理解。內容設想如下。
1.扎染文化體驗。在校園特定位置建立扎染文化體驗室。定期舉辦扎染文化交流體驗活動。推出扎染體驗課程,拉近青年大學生與扎染的距離,使其更好地了解非遺文化。
2.非遺文化藝術節。依托學校各類資源,舉辦“非遺文化藝術節”。活動涵蓋扎染DIY、扎染工藝品展示、非遺文化講座等,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學生德育發展之中。
3.線上非遺文化推廣。根據大學生喜好,定期推出非遺文化科普推文;也可定期開展線上非遺文化知識答題大賽,為優勝者頒布“扎染”手工紀念工藝品。
非遺項目實踐基地的推廣,是踐行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實踐,幫助大學生實現知行合一,使其身心獲得全面發展。扎染作品的制作過程,從初期創作到最后完成,十分考驗學生的耐心和定力。長期的扎染技藝的學習,有益于磨煉學生的心性,戒浮戒躁,凝神靜心,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為增強活動的可操作性和覆蓋性,有條件的高校亦可采用校內外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校內非遺文化愛好者與校外非遺文化工作室等單位合作,定期舉辦活動,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進一步開闊大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視野。
高校通過推動非遺項目——扎染在校園中的普及,可以喚醒青年一代對非遺項目的關注,增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對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有著積極作用。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與認同感,使其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深厚家國情懷的新時代中國青年,也可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