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媛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文化創意產業是當今最令人興奮且最具創新趨勢的領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是人類思考、創造、創新和設計能力的內在表現,能夠產生可觀的經濟價值。它屬于跨學科綜合產業,借鑒于文化理論、歷史地理、數字媒體、時尚視覺等。國家政策的支持、新興技術的迭代以及文化創意市場的需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誕生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
在經濟上,文化創意產業為所有市場創造就業機會,是公司增效和人民生活質量提升的巨大貢獻者。從市場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技術創新正產生和引領潮流的新商業模式,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分銷和采購模式。
例如,近年來,北京798藝術區、成都東郊記憶工業創意區都促進了文化藝術市場蓬勃發展,這些優秀的產業園區范例都表明創新設計人才、材料綜合運用以及技術進步的協同組合帶來的發展紅利。
文創產品,即“文化創意產品”,即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產出的文化性高附加值產品。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描述就是“文創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它是產品創意創新的物化形式,其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
文創產品小眾而精美,它讓文化形式不僅局限于建筑、文物或抽象的符號,優秀的博物館文創、奧運文創、校園文創等無一不是這場變革的踐行者,這些深入人心的產品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有效拉動了消費,最為重要的是,文化與精神通過產品這一載體廣泛傳播,文創產品得以成為走得進大眾生活的物品,稱得上是一種帶得走的“文化”。
雕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在城市設計和建筑以及室內和室外裝飾中占有重要地位。雕塑以硬質材料或塑料為主,輔以創作手段被加工成三維空間視覺藝術品,其具體使用的材質包括黏土、蠟、石頭、金屬、織物、玻璃、木材、石膏、橡膠和隨機發現的物體。雕塑最早主要是使用雕(通過減除材料來造型)及塑(通過疊加材料來造型)的方式,后來,通過模塑、鑄造、焊接、縫制、組裝、鑲嵌等方式形成雕塑作品。
雕塑的形式既有形又可見,它們可以強烈而直接地吸引觸覺和視覺敏感性,20世紀的藝術評論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認為,雕塑應該被視為一種觸覺的藝術。
1. 從表現方式來看,雕塑可以分為圓雕、浮雕及透雕
圓雕指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的立體藝術品,大多情況下以單塊石雕為主,也有將多塊石料組合后再拼接而成的,包括各種石雕人物、石雕動物、石雕佛像等類型;浮雕是指在平面上完成的雕刻,一般分為石雕和木雕,其中木浮雕經常被發現是作為宮殿中具有特殊含義的裝飾品,根據石材表面上凸出的深淺程度分為低浮雕、高浮雕和下沉浮雕;透雕又稱為“鏤空雕”“鏤雕”,透雕分為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單面透雕只雕塑雕刻正面透雕,雙面透雕則雕塑雕刻正面背面。
2. 從工法來看,最常見的是雕刻、模塑、鑄造、沖壓等方式
舉例來說,雕刻指的是用鑿子去除多余的部分,只留下構成所需部分,“雕”是將材料從作品上移除,“塑”則是利用材料塑形的方式來完成作品;模塑的方式適用于軟質材料(如黏土、蠟或橡皮泥),藝術家用手或各種金屬工具塑造軟質物雛形,然后使其干燥并變硬定型。
文創產品是一種兼具欣賞性與功能性的新興產品,脫離自然環境卻飽含著思想和文化內涵。雕塑藝術與文創產品的設計關聯性,可以理解為:文創產品是雕塑藝術的微型化、創意化的表現形式,只是礙于尺度和空間定位的局限,它不能與自然環境以及場地裝飾很好地配合而呈現出真實的視覺效果。其實,2007年“泛雕塑”一詞的提出就標志著人們對雕塑藝術產生了全新的認識:開放的雕塑實體整合各科所長,利于雕塑藝術融合發展,展現其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所以,在雕塑藝術與文創產品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用一種微觀設計的思維對雕塑作品進行一定的改造,以便雕塑作品能夠單獨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創意設計個體,以彌補尺度縮放的局限性和空間轉移對實體造成的消極影響,同時,也要對雕塑作品的功能性做出更多的思考。
雕塑藝術與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關聯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雕塑藝術與文化創意產品都是真實的、具象的物體,通過在三維空間中塑造立體的形象傳達出設計師的創意構想與所要表達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雕塑藝術與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過程需要受限于原材料、生產技術、機械設備的影響。事實上,每個時代中的藝術家或設計師都能利用時代環境下的相應材料或工具,憑借自身的意識與想象創造出各種藝術品。例如,20世紀20年代一位名叫布勞耶的設計師,借助于所處年代環境下的先進技術,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把無縫鋼管椅“瓦里西椅”。
雕塑藝術與文化創意產品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但是兩者也有著一定的差異。文創產品的設計所關注的重點在于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其必須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體現特定的功能,而雕塑藝術源自藝術家個人才情、靈感和智慧,反映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它是一種具有精神關懷、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的創造性活動,傳達了各種微妙而有力的感受,從最溫柔、最細膩到最暴力、最欣喜若狂的內心世界。雕塑藝術側重點在于產品是否具備較高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功能。
雕塑藝術與文創產品設計融合是提高藝術創作效率、文化傳播廣度的方式之一,是促進產業集成化、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文化的多渠道傳播,拓寬受眾群體。藝術感與文化價值并駕齊驅,能夠大幅度提升產品設計的質量,豐富產品價值內核,在順應文化創意市場需求的同時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望。
有時候,人們認為藝術是遙不可及的,對它充滿了向往。因為大多數博物館或者是城市中著名的雕塑是不允許觸摸的,人們只能拍照留念。但是當雕塑藝術與產品設計相融合起來,雕塑藝術就不再那么遙遠,且能深入我們的生活中。例如,如果人們對某一著名雕塑感興趣的話,可以以此為原型,設計出在這個外觀下的一些智能家具、書包文具等,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家中進一步了解它的藝術理念,體驗它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雕塑藝術與產品設計的跨界融合有利于雕塑藝術深入大眾的生活中,調動我們對雕塑藝術的興趣,增加對它的了解。
文化創意產業的時代變革,催生著雕塑藝術和產品設計的融合發展,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不斷促進著雕塑藝術和產品設計的升級,藝術創作效率不斷提高,雙方在文化性與功能性上兼具優勢,消費者也更加青睞這一趨勢下的創意產出。
1.功能方面
如果功能鮮明的雕塑被廣泛地運用于現代生活空間中,或與公共設施中的物品造型結合,或與建筑的實用空間相結合,這樣無疑會使環境變得更藝術化,也更人性化,人們能在使用公共設施的時候享受藝術帶來的愉悅。
2.材料使用方面
陶瓷材料的特點是硬度高、色澤好,但易碎,不適合修復,這限制了它在很多產品中的使用。塑料材料便宜且易于控制,但它的性能不穩定,不耐高溫和寒冷,這使得一些經常在極冷和極熱環境中工作的產品無法使用塑料材料。對于具有雕刻特性的產品,設計者必須過濾產品材質,使用多種材料工作,通過考慮屬性,并在創新的基礎上經過大量測試后生產出產品。此外,天然材料的色彩,對人的視覺有著激烈的沖擊,黃金的輝煌、白銀的高貴、青銅的凝重、不銹鋼的亮麗、花崗石的永固、大理石的細膩、木材的淡雅,不同的材質、色彩、光澤給人以不同的觀感。所以雕塑產品所用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任何材料在設計師手中都可以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如果對材質的運用更加靈活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因為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不同材質帶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設計與產品設計的結合,不僅是功能與材質的融合,更體現為科技與創意的融合,走在時尚制造的最前沿,用極高的效率實現創意產出。
雕塑藝術最初是用石頭等天然材料創作的,藝術家們恣意地揮灑著自己的藝術靈感,用樸素的手法(雕、刻、塑等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傳達著自己的內心世界。文創產品的發展歷史沒有雕塑長,作為時代的“寵兒”,它天生有一套全新、便捷、高效的生產模式。將產品設計的優勢融入雕塑藝術當中,如果仍堅持手工制作的模式,將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材料不斷涌現,新技術不斷迭代,參數化設計日益成熟,雕塑不再僅僅是純粹的藝術品,它需要注入科技的血液為其打開新的市場,以創作更加便捷、造型更加靈活多變的產品。例如,當下流行的3D打印技術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3D打印機內裝有液體或粉末等可固化成型的“打印材料”,與電腦連接后,通過電腦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計算機上的三維數字模型變成實物。雕塑若要實現快速生產,就需要通過軟件技術與3D打印機結合使得高效生產成為可能。例如,3D打印公司Fluxaxis被要求參與設計一個藝術裝置,以提高人們對血癌的認識。全程使用3D打印,只花了8個小時就打印了每個雕塑單體,充分利用了新技術的卓越速度和價格優勢。相比之下,大多數真人大小的雕塑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手工雕塑完成。
現在,許多生產廠家通過在電腦相關程序內部快速創建模型,為客戶提供更多選擇,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定制生產。藝術家可以基于以數字方式存儲的、易于保存的、成本低廉的設計產品的生產過程,高效地開展工作,并可以完成大量的復制產品。
設計師要大膽推出系列產品設計,進行不同品類之間的相同設計素材、設計形象的運用,相關專業人士也應配合設計師著力打造創意產業鏈,做好市場調研,完善社群運營,提高公眾號影響力,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與清晰的產業鏈思路,成功的運作模式是創作群體、展會、經紀機構、策展機構和媒介相互作用才能打造出的。
由于文創產品本身的特殊性,我們也不能忽視文創產品的原始生態價值,也就是說,在文創產品的生成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和文化表達訴求,如果需要手工制作的產品還應該選擇手工制作來更好地體現產品的自身價值。例如,手作的陶器、竹編器具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我們應該保護并且傳承這些寶貴的工藝及工藝品。
一方面,雕塑的落成為文創產品的創新設計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可供改編的藝術模板,在這一藝術發揮空間的基礎上,文創產品設計者針對雕塑作品的細節進一步提煉、增減、修飾,根據作品的主題和實際情況來確定文創產品的制作方法(即選擇手工還是機器生產)、所用材料、配色以及功能;另一方面,文創產品的功能性為雕塑提供了更加親民的延展空間。上述過程就是藝術關聯、融合的全過程,體現了藝術思維、不同學科間的遷移轉化。
藝術是時代的音樂,創意是無邊界的樂符。當代設計師和企業家要齊心協力,努力把藝術和設計銜接起來,培養人們的藝術認知,推動藝術走進生活,讓人民大眾過上一種更加“藝術化”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