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春芽
傳統的學術概念普遍認為,從裝飾到工藝美術、實用美術再到設計、藝術設計,工藝美術大概是這么一個線性的發展過程。一般情況下,大家公認為,現代設計由西方在近現代傳入中國,中國古代的傳統作坊工藝屬于工藝美術研究范疇。設計史研究基礎是工業化及后工業化,沒有工業化基礎也就沒有現代設計,也就沒有所謂的現代設計研究。
然而,設計的概念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比如后工業化時代,制造業已經式微,被服務業取代,服務設計、社會設計、創新設計、未來設計等層出不窮。設計已經泛化為一個和科技、服務、創新、未來等概念屬于同一層次的新概念范疇,傳統的工業化基礎的設計概念也逐漸沒落。
真正的事實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一個展覽上,展示出了一個乾隆時代的玻璃瓶,按照時代屬于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可是完全是現代設計的形式語言。由此我聯想到原始彩陶巖畫、唐三彩、宋代鈞瓷等,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有很多抽象意味的作品,在形式語言上跟現代設計基本相通,宋代工藝美學的極簡主義和西方現代設計的極簡主義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們以往學術概念的線性思維應該被打破,傳統的工藝美術發展到現代工業設計、后現代服務設計,不一定就是從落后到發展的一個過程。
我們如今應該打破這種思維模式的局限和束縛,突破工藝美術、現代設計、服務設計、未來設計等概念的邊界,形成一個多元化、立體化的新的學術概念模型,把這些概念總和在大的設計概念之下平等互惠地發展和研究。
我們講的文化自信,從工藝美術的角度來談,就是擺脫以往的文化不自信的約束,認為傳統工藝美術不如現代設計,更不用說服務設計、未來設計了。其實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發展中已經出現很多現代設計形式語言,出現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服務設計、設計管理、設計品牌營銷策劃、未來設計等范疇,只是大家都忽略了。
中國逐漸發展到工業化后期,逐漸向后工業化時代變遷,制造業比重會逐漸下降,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的比重會繼續增長,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會迅猛發展。我們的工藝美術產業發展也隨之有所變化。
傳統的工藝美術采用作坊式生產模式,后來引進生產線變成工業化生產模式,到了后工業化時代,隨著市場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趨勢的出現,回歸作坊或者小工廠,但是借助工業化、數字化生產手段,形成工藝美術生產、品牌、策劃、營銷的一些新模式,形成新的工藝美術產業發展模式和格局,這應該是工藝美術產業下一步發展的大方向。
今天講的文化自信,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常態。我們的絲綢、瓷器,在歷史上長達千年,一直是西方乃至世界的奢侈品和暢銷品。文化自信或者全面復興,應該是回到這樣的繁榮昌盛的時代去。我們今天的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如何回到歷史上的輝煌時代?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學術界,也是全體工藝美術人值得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