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歐陽修
道相明宗十余年,明宗崩,相愍帝。潞王反于鳳翔,愍帝出奔衛州,道率百官迎潞王入,是為廢帝,遂相之。廢帝即位,愍帝猶在衛州,后三日,愍帝始遇弒崩。已而廢帝出道為同州節度使,逾年,拜司空。晉滅唐,道又事晉,晉高祖拜道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高祖崩,道相出帝,加太尉,封燕國公,罷為匡國軍節度使,徙鎮威勝。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德光喜,以道為太傅。德光北歸,從至常山。漢高祖立,乃歸漢,以太師奉朝請。周滅漢,道又事周,周太祖拜道太師,兼中書令。
道少能矯行以取稱于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耶律德光嘗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
(原文據中華書局1978年版《新五代史》)
【譯文】
馮道做唐明宗的宰相十多年,唐明宗去世,又做唐愍帝的宰相。潞王在鳳翔反叛,唐愍帝出逃到衛州,馮道率百官迎接潞王進京,這就是唐廢帝,于是又做他的宰相。唐廢帝登位時,唐愍帝還在衛州,三天后,唐愍帝才遇害身死。不久唐廢帝讓馮道出任同州節度使,一年多后,拜為司空。晉消滅唐,馮道又在晉做官,晉高祖拜馮道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為魯國公。晉高祖去世,馮道做晉出帝的宰相,加授官為太尉,封為燕國公,罷焉匡國軍節度使,調任鎮守威勝。契丹消滅晉,馮道又投靠契丹,在京師朝拜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責備馮道事奉后晉沒有成績,馮道無言以對。耶律德光又問道:“為什么前來朝拜?”他回答說:“無城無兵,怎敢不來。”耶律德光譏誚他說:“你是怎樣一個老頭子?”他回答說:“無才無德的癡頑老頭子。”耶律德光很高興,任命馮道為太傅。耶律德光北歸,馮道跟隨他到常山。漢高祖登位,他才回到漢,以太師的官職參加朝會。周消滅漢,馮道又在周做官,周太祖拜馮道為太師,兼中書令。
馮道年輕時就能匡正自己的行為而獲得世人的稱贊,等到擔任大臣后,尤其致力于穩重處世待物,事奉四姓十個君主,越來越以舊德自居。但當時的士人無論賢愚都景仰馮道為元老,而喜歡稱譽他。
耶律德光曾問馮道說:“怎樣才能拯救天下的百姓?”馮道用玩笑話回答說:“這樣的時代佛出來了也不能救,只有皇帝能救。”人們都認為契丹沒有殺盡中原人,是因為馮道這一句話說得好。
【簡析】
馮道為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宰相,歷經四朝十代君王,世稱“十朝元老”,后世有些史學家出于忠君觀念,對他非常不齒。主編《舊五代史》的薛居正在認為馮道“不得為忠”的同時,還是充分肯定了他廉儉、持重、有雅量、有古人之風;北宋蘇轍更是設身處地地為馮道著想,說原本侍奉公子糾的管仲,后來被公子糾的政敵齊桓公重用,崔杼殺了齊莊公,時任丞相的晏嬰不僅沒有為莊公報仇,還照常侍奉崔杼所立的齊景公,以管仲、晏嬰兩位著名政治家為例,并引用孔子對管仲的評價,認為君子入仕從政乃是為天下經世救民,不必執著于是否忠于某個國君。這個道理司馬光、歐陽修當然都懂,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批評馮道為“奸臣之尤”的同時,也肯定了他“為人清儉寬宏”“以孝謹知名”。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之前特別撰寫了一大段文字,強調“禮義廉恥”,明確批評馮道“無廉恥”,指出士大夫不可“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但合觀《馮道傳》始末,也同樣對馮道為人多有肯定之詞,認為他刻苦、儉約、慈愛、持重、好美名、心系百姓,因此,歐陽修精心撰寫《馮道傳》,根本目的在于借馮道這個“十朝元老”來喚醒知識分子應有的忠君節操而已,并非是要以過甚之詞將馮道全盤否定。我們現代人應用更開闊的視野來看馮道其人,真正的知識分子,應始終將濟世救民放在第一位,只要他始終站在人民這一邊,那么他仍然是一位始終替老百姓著想的值得稱頌的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