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斌
中西方從物質領域的交換和交流,發展到藝術、思想、文化層面的交流與共享,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文化產品逐漸走進歐洲大陸,成為“公共財產”,成為“世界文化”。對西方來說,東方文化作為一種神秘和神奇的文化想象,是深藏于歷史文化心理深處的一種記憶。正是在深入了解西方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回到當年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大景象中,才能深入了解中華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激勵與開發。
討論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要了解到中華文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獨自成長的,而是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在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交流、對話和相互激蕩中成長發展的。作為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非常重要、舉足輕重。從本國、本民族之外的角度來認識中華文化,從“他者”視角也就是從世界文明的高度來認識中華文化,必然會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加能了解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據的地位和影響。
一個國家的文化對世界產生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綜合國力。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上,出現過幾次非常耀眼的傳播高潮,這幾次傳播高潮的出現各有其原因和特點,但共同特點和規律是都出現在中國國力強盛、疆域廣大、和平發展的時期。漢、唐形成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大帝國,蒙元更是一個世界性大帝國,歐亞大陸交通大開,而至明清之際,特別是康乾盛世,更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后高峰。國力強盛帶動當時社會、文化各領域的創新和進步,由此出現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中華文化在海外廣泛傳播并產生深遠影響,從中華文化自身來說主要有三點原因:首要,在于中華文化的豐富性。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智慧,突出表現在豐饒的物產上面,例如絲綢、瓷器、茶葉三大物產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物質到精神,從生產到生活,從政治到藝術,從宗教到民俗,都或多或少、或遠或近,傳播到海外,對世界各民族文化產生各方面影響。其次,在于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縱觀幾千年中華文化發展的總趨勢,開放性使中華文化保持一種健全的文化交流態勢、文化傳播和輸入機制,而這正是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所在。最后,在于中華文化的先進性。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前,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形態,以耀眼的光芒吸引海外關注。以明清時期為例,歐洲的大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茲等人,都對中華文化表現出熱烈的贊許和傾慕之情,認為“中國”是一個令他們向往的“烏托邦”。
需要強調的是,能夠大規模傳播到海外并且產生重要影響的往往是先進的文化形態,而不是簡單的文化符號或異國情調式的調劑和消遣。
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顯著位置,首先在于中華文化內在的創造性動力和豐富內涵,以及在各個領域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但是,一種民族文化,無論曾經多么豐富、多么先進、多么偉大、多么輝煌,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完全與外部世界相隔絕,不與其他民族文化溝通交流,不僅失去發展動力,難以保持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生命力,也不可能獲得世界性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因此,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顯著地位,更在于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在于多方位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于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和產生的重大影響。
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認知度,包含多方面維度考量:比如海外受眾從哪些方面、哪些渠道了解和認知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覆蓋面及觸達率如何,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理解的深入程度如何,等等。此外,傳播與接受密不可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也是這樣,傳播效果取決于海外受眾的接受程度。
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是非常廣泛的。所謂“廣泛”,其含義有二:一是指傳播的內容之廣泛;二是指傳播的范圍之廣泛。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獨立思考、獨立勞作,還在于積極主動地開展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大規模地引進和吸收其他民族所創造的優秀文化成就。
中華文化從其初創期開始,就具有開放包容、積極開拓的品格,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也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展,與其他民族文化接觸、交流和融合。隨著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成長和成熟,隨著交通的發達、對外交往的擴大,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的內容更為豐富,傳播的范圍更加廣遠,所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