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路
電視劇《人世間》在央視一套已經(jīng)播出40多集了,收視率創(chuàng)央視一套3年來電視劇收視新高,“《人世間》把大家融入那個家、那個年代,拍的就是我們自己家的事兒”……我想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部劇喚醒了大家內(nèi)心深處共同的那份記憶和真摯情感。
與《人世間》的結(jié)緣是偶然也是必然,踏踏實實拍出一部以工人階層為主體繼而輻射社會各個階層、近50年中國社會眾生相的電視劇是我的夙愿。這些年,國家的變化發(fā)展大家感同身受,我們不應忘記基層群體的勞動和付出。我們的文藝作品也不應該只寫少數(shù)精英,不寫占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
2018年上半年,一位文學編輯跟我說,梁曉聲老師出了一部新的長篇作品,叫《人世間》。我一聽這個名字,就覺得不錯,但同時也覺得,“太宏大了”。三冊共115萬字,讀下來之后,我覺得當代作家能夠架構這么長的時間跨度,能夠用文字展現(xiàn)中國50年社會和人的變遷的,非常難得。在我看來,《人世間》就是一部厚重的當代中國百姓生活奮斗史。梁曉聲老師把他多年沉淀的故事和思考手寫成的這部長卷勾起了我巨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正是我一直想要表達的,也是我多年思考和感受的。
《人世間》這部小說的切入口是從周秉昆這樣一個普通工人的視角展開的,涉及干部、商人、知識分子等眾生相,講述了這些人半個世紀跌宕起伏的人生。小說的輻射面很大,但是講述的內(nèi)容又很具體,因此極易代入,我覺得很巧妙,當時我說,做好了,會是個偉大的作品。聽起來有點說大話,但確實有那個目標和心氣兒,這也是我常和團隊說的:不要把一部電視劇僅僅當作一部電視劇來拍,我們要潤物細無聲地傳遞思想、輸出價值觀,讓作品直抵人心引發(fā)觀眾的熱議和思考,形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我立刻決定和騰訊影業(yè)一起孵化這個項目。當時小說還沒有獲獎,一年后,小說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部作品被更多的人關注起來。我作為總制片人也正式開始排兵布陣,整體布局《人世間》了。
在原著中寫的故事發(fā)生地是以哈爾濱為原型的,劇中的“光字片”也是梁曉聲老師出生和成長的地方。而我在長春生活學習多年,各方面都比較熟悉,東三省考察一圈下來我和曉聲老師商量后,把長春作為主要拍攝地。
家國情懷。有人說梁曉聲老師的作品是好人文學,我部分認同。我們都是有一些悲天憫人的情懷的,希望國家強,希望百姓好。在此基礎之上,最為關鍵的,就是要找到《人世間》的破題點:僅僅是“好人”是不夠的,《人世間》并不是要為一個好人樹碑立傳,而是要通過一批終其一生都很普通的人的命運去表達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人們應該堅守的是什么。《人世間》50年歲月的縱深是這部劇所獨有的,透過歲月的回望在我看來是最有力量的。而這50年的時間跨度,正是我們國家從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這是讓世界為之驚嘆的50年。如果沒有大篇幅的電視劇或文學作品來總結(jié)和記錄、用筆墨來書寫社會大潮中的人和人民,我覺得是一種文化缺位?!度耸篱g》沒有回避這50年的重大事件,把他們變成時代的背景融入普通周家人身上的一個個“小故事”里,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國家的發(fā)展強大正是無數(shù)個小家?guī)状斯餐瑘詮婋[忍奮斗的結(jié)果。
精神力量。我一直認為,作家、編劇出的是精神,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把這種精神通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生動可信的故事巧妙地展現(xiàn)給觀眾。作為實際操作人選中《人世間》不易,做好它更難。《人世間》表達的是中國人身上那種溫暖、積極、向善的主基調(diào),而這正是中國人生活里不變的明亮底色。就像主題歌里唱的一樣:一生向陽。周秉義名字中的“義”,是一心為國家、為大家。周秉昆名字中的“昆”,在漢語里有“多”的意思,也有“兄弟”的意思,他就是一心為小家的普通人中的一分子。這種家國情懷早在小說中就通過人物的姓名、身份布局好了,任何作品人都是第一位的,只有人物立住了,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我們在拍電視劇的時候把這種家國情懷提煉得更具體、更溫暖和更真情。正是因為有了以周秉義為代表的人民公仆的擔當與進取,有了以周秉昆為代表的普通百姓的隱忍與堅強,我們才有了今天中國的發(fā)展和強大。所以我們的任務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好人的故事。
國際視野。《人世間》這部劇開拍后一個月,迪士尼就買下了《人世間》非中國地區(qū)的播映權。具有國際視野,在我看來,首先拍攝的畫面一定要優(yōu)美,要有電影的質(zhì)感,同時在改編上還要有所側(cè)重,比如“蔡曉光”“水自流”“駱士賓”這些角色,他們既有改革開放后文化藝術領域的代表,也有商界的代表,有社會各個階層的多元體現(xiàn),我們更要用國際化視野講好中國故事。我們要通過真切的故事、生動的形象把中國人的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的家風,潛移默化地講給世界聽。讓世界看到我們這個民族是樸實的、善良的、誠實的、勇敢的、美好的,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底色。我們經(jīng)歷過苦難,但是我們堅韌不拔、擔當隱忍,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奮斗,我們走到了今天,我們要用一部偉大的作品獻給偉大的時代。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