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奕佳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和寶貴精神財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1]。高校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其目標與任務之一就是要增強大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要求。因此,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達到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是當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2]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是有利于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是培育和造就“四有”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塑造了中國人崇高的道德品格,因此,思政課理當強化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大學生道德品行和思想素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社會主義建設要求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紀律要素,因此,思政課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育大學生昂揚向上、奮斗不息的精神氣質,推動大學生成長為“四有”新人。
二是有利于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一個沒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撐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自強的。因此思政課理當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穿越歷史時空的思想理念,讓大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因此,在思政課中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充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利于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是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強調人的需要不僅包括物質方面,而且還包括精神方面。一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應該具備的不僅只有知識技能上的才能,優秀的文化綜合素養也是其必備的條件。思政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鼓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提供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熏陶,有利于大學生精神需求的滿足、文化認同感的增強,從而形成情感上的積極樂觀和驕傲自豪,行為上的繼承傳播和弘揚。思想問題的解決需要正確的思維予以代替,不合理信念的解決需要合理的信念予以代替,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越深刻,文化情感就越有理性的指導,文化自信的意志也就更為堅定,文化行動也隨之會更加自覺。因此可以說思政課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豐富了文化知識,提高了文化能力,增強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厚滋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既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靈魂,也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精神底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二者緊密契合。
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政課重要的教學資源。中華文化標志著我們的文化根性,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本。社會不斷進步,文化不斷發展,但文化基因不會輕易改變,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的歷史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余英時在《中國文化的重建》中提到“文化雖然永遠在不斷變動之中,但是事實上卻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一旦盡棄其文化傳統而重新開始”[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禮義廉恥”“舍生取義”“扶危濟困”的倫理道德追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處事之道,“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愛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以人為本”“民惟邦本”“民貴君輕”“儒法并用”“德刑相輔”的治國理念,“止戈為武”“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的和平思想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觀等,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想和內在精神,其內容也反映了我們文化所要求的人倫規范。這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表征,也是中國人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智慧的體現。今天,我們的思政課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只有將其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才能從中獲得永恒的精神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政課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思政課上堅持以傳統文化教育人,就更要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努力創造出依托傳統、立足現實、融合古今的思政課教學資源。
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目標具有一致性。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格的修養和道德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都是以“德”為主線傳承發展。中國古往今來是先賢以及流傳下來的典籍都是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通過終生學習和修煉達到更高目標。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可見,思政課與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培育同樣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途徑,共同追求的目標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念、促進他們健康的發展,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具有鮮明的一致性。
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內容具有同源性。思政課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是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教育,諸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價值觀念;“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浩然正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熱情;“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社會責任感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道德自主等等,無不體現出中華文化蘊含著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奮發圖強的剛健精神,勇于實踐和積極變革的創新理念,而這些也是思政課中必須傳達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偉業的中堅力量,是文化的繼承者和創新者,肩負著實現文化強國宏偉目標的重任。然而,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不會是自然自發地提升,必須經過系統的培育。因此,我們從學生、教師、課堂三方面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基本路徑,著力于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教師是思政課堂的主導者。當前高校中部分思政課教師自身傳統文化素質和教學能力不足,致使思政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成效不佳。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需要大學生建立文化自覺,自身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同時,還需要思政課教師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在思政課中教師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需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結合,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過程中真正發揮引領作用。
1.思政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思政課教師是傳道授業者和行為示范者,其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對大學生有重要影響。思政課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的有效結合,必定涉及傳統文化各種知識的講授。因此,思政課教師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應該掌握傳統文化理論知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自身的認識,能夠清楚傳達傳統文化知識,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講活。因此,思政課教師要認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基礎,不斷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讓思政課課堂教學中言之有物,言之有據,情理交融,增強育人效果。
2.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思政課教師要將傳統文化講得深入淺出,得到學生喜歡,除了有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還需要一定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方式方法,有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入學生的耳、腦、心的教學能力。同時,面對不同的學生,思政課教師要能夠結合大學生的認知情況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教學創新能力,創設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傳統文化,真正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3.思政課教師要增強自身的政治意識
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是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因此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思政課教師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強化自身政治建設。要通過不斷學習最新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深化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最新理論指導工作實踐。思政課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意識,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才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理論和人格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大多只關注大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習得,對大學生文化行為和文化認同的培育相對忽視,思政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往往缺乏人文關懷,說教多于信服。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結合來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思政課的重要教育內容,如果僅僅是在課堂上的理論說教,再好的傳統文化思想也難以深入人心。將這些理論變成行動,不僅“言傳”而且“身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占比極重,其中所提倡的“仁愛”思想,反映到現在的教育中就是一種人文關懷。人文關懷能夠把傳統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的內心,深化情感,增強認同,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人生觀。另外,增強思政課教師的人文關懷,需要加強與大學生的情感交流,而上思政課的過程就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展現出的文化自信,是具有感染力的,是能夠通過課堂教學觸及到學生的。
當前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間總體來說是不夠的。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課課時安排中,每星期都有三至四個課時的思政課,這為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時間保證,同時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提供了巨大空間。
1.優化授課方式
一是加強交流互動。現在大多數思政課的授課方式依然是以老師單純講授為主,課堂缺乏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可以通過講授讓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理論學習是互動交流的基礎。之后除了單純講授以外,還可以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小組討論活動等,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真正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達到提升文化自信的效果。例如小組討論活動可以由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內化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又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可以通過讓學生角色扮演,演繹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小故事,讓學生動起來,并積極性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是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設計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加強針對性。比如在給美術專業的學生上課時,可以參照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結合美術作品來講傳統文化。在給文史專業學生上課時,可以結合古詩進行分析。為不同學生打造不同的思政課,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實踐,也更有助于不同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認識理解傳統文化,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2.用好網絡新媒體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5]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近兩年疫情的影響,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教學方式。同時,網絡生活也是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信、QQ是大學生的主要溝通渠道,微博、各類短視頻平臺是大學生獲取資訊的首要選擇。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也必須要借助網絡新媒體的力量,使網絡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一條新途徑。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例如,可以建立課程的微信群、QQ群甚至微信公眾號等,作為信息收集和溝通的窗口。另外,思政課教師還可以拍攝或收集優秀視頻,建立視頻公共網站,通過微信、QQ、抖音等學生熟悉和喜歡的平臺進行推送,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向他們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智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認同。
當下,大學生網絡交流頻繁,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傳統文化是必然的選擇。因此,要做好網絡監督管理工作,保證網絡平臺規范化,及時凈化網絡環境,隨時做好網絡監控,保證網絡內容積極向上。
3.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有利于鞏固理論知識,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教材內容和課堂講授對學生而言都不是親身感受,印象不深就會慢慢遺忘,通過實踐才能檢驗理論教學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離不開實踐教學。
高校思政課要充分利用學校當地或附近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一是通過參觀體驗,讓大學生親自去見,去體驗、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通過調研活動,如田野訪談、照片拍攝、視頻制作、報告撰寫等活動,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并將調研成果在課堂上展示、分享,宣傳傳統文化,激發思政課程學習興趣。三是通過創作反思活動,如開展實踐成果轉化活動、設立項目等,鼓勵大學生創新文化內涵,幫助大學生更加深刻了解傳統文化,有效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將其轉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因此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加強實踐教學,發揮實踐教學優勢,讓大學生在實地感受中接觸傳統文化,切身體會傳統文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之根。對于文化認同,最基礎也是必須先行的就是對“根”的找尋和繼承,也就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發揚,因而,在思政課中必須激發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學習傳統文化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1.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從簡單細微之處開始,引導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例如,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冬至的時候吃餃子、清明的時候去祭祖等,通過自身關注和努力,將我國傳統節日過得更加有儀式感。另外,在閑暇時間可以看韓劇、看日本動漫、美國大片,但更要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傳統文化相關節目,既能夠得到放松,無形中也增長了傳統文化知識。同時,在學校圖書館、各類電子書籍閱覽應用中也可以多閱讀《論語》《詩經》等我國經典書籍,增加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認同文化價值,提升文化自信。
2.增強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實踐是獲得認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方式。要通過思政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就必須提升大學生參與思政課實踐的次數,加大實踐力度,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切身體會傳統文化魅力,感受傳統文化價值,增強傳統文化情感,從而愿意主動宣傳、自覺傳承傳統文化。
3.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只有對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認識了解后,大學生才能更容易對優秀傳統文化達成認同,更容易去親近優秀傳統文化,更愿意去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進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綜上,高校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任務,有利于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如何在思政課中把優秀傳統文化落到實處,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與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