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朝
(甘肅省隴南市成縣陳院學區,甘肅 隴南 742500)
作為小學階段基礎性學科之一,數學學科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新課改下小學數學開展致力于發展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并通過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學的應用,能夠做到將學生現實生活融入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現象內化數學知識,為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支撐。正因此,探討生活化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對于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有著重要影響。
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促使小學數學教學面臨模式革新、理念轉變的局面。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轉變當前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促進學生素質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首先,生活化教學的開展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創造良好契機,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不僅可應用于現實生活,且教材中數學知識的形成均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所以在學生掌握抽象且復雜的數學概念、理念時,教師可利用生活案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通過生活現象進行數學原理的探討。同時,生活化的教學課堂有助于學生興趣調動,教師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到知識探究,并在自主探究、思考過程中形成良好習慣與思維能力。其次,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開展強調方法革新,生活化模式的應用能夠借助生活情境轉變以往枯燥、嚴肅的課堂氛圍,以更自由、輕松的氛圍支撐學生高效學習,確保其教學目標可通過教學模式轉變而全面實現。最后,生活化教學可以為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有效支撐,教師幫助學生在內化數學知識的基礎上,以更合理的方式促進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熱愛學習、生活的情感態度。
以往數學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單方面為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學生只能通過被動機械的方式掌握知識概念。課堂教學過程中僅有單向互動或者是簡單的相互問答,甚至有部分教師會認為學生課堂提問、主動發言僅是為了表現自己或者是存在擾亂課堂現象,致使教學期間學生學習積極性遭受嚴重打擊,無法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始終維持主動思考、積極探索的狀態。長此以往,部分學生會逐漸對教師“機械式”灌輸方式產生依賴性,難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提問、思考習慣。
“滿堂灌”“機械式”等方法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應用較普遍,且教學期間教師未考慮傳統方法應用能否幫助學生內化數學知識。立足于應試教育層面而言,盡管上述方法應用可幫助學生做到對大量數學知識概念的短時間記憶,但是因教學過程相對枯燥、生硬及其沉悶,致使部分學生無法做到對數學知識邏輯性的深度掌握,無法明確認知數學知識概念等之間存在的關聯。雖然可幫助學生在數學考試中獲取較理想的成績,但難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習慣,甚至會因學習興趣的喪失而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排斥感持續增大。
傳統數學教學開展,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更多關于應對考試的數學知識概念,而考試內容則成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編制的核心內容。因小學數學考試中理論知識占比相對較大,所以對其教學內容的規劃會以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更習慣于對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式地講,使得大部分學生只能對數學知識進行淺層記憶,難以做到借助自身所學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更談何通過數學教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此外,部分數學教師眼光只局限于課本教材,未做到將現實生活事例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影響到學生對于數學課堂注意力的集中,甚至因內容不豐富、無新意而影響到教學質量提升。
縱觀以往小學數學開展,黑板板書成為數學教師為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媒介。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在書寫板書過程中為學生進行知識的逐步講解,或者是先為學生書寫板書,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上述方式應用雖然可有效幫助學生掌握大量數學知識,但是因過程繁瑣、復雜、極其枯燥,使得部分學生難以在數學學習期間保持高昂的興趣。另外,盡管現階段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然成為重要輔助手段,但是在條件限制、觀念滯后等方面的影響下,部分教師仍對翻轉課堂、多媒體教學、MOOC 教學等存在一定排斥,致使數學課堂教學無法借助信息教學手段的優勢進行優化。
情境創設是教師在數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而要想保障其情境創設符合學生發展需求,教師需做到對學生個性愛好、認知能力等方面的掌握,在此基礎上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生活情境的合理創設,引導學生深入到生活情境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內化。只有保證其生活情境創設合理、科學,方能調動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主觀積極性,實現對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時,課堂教學前教師可預先進行網絡課程資源的搜集,然后在課堂導入階段為學生展示關于課程內容的音、視頻、圖片資料,通過電子課件播放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期間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展示現實中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實物,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在數學知識講解期間,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自主實踐活動,提前為學生準備好紙片與剪刀,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正方形、長方形的剪裁,幫助學生營造輕松且自主的學習氛圍。當學生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章節中長、寬、高等知識點透徹掌握后,教師再鼓勵學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哪些是長方形、正方形,教室內有哪些長方形、正方形物品。通過對生活化情境的有效創設,實現將數學知識融合于學生現實生活中,有助于激發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概念的主觀能動性,并為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學習創造良好空間。
問題探究不僅是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的重要手段,亦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認知數學教學期間合理設置問題的必要性,在充分明確學生基礎能力、認知能力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知識內容進行生活化問題的巧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問題。同時教師在學生探究思考期間提供適當且必要的指導,實現通過問題教學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化掌握,并幫助其營造更自主的學習氛圍,最大化體現出生活化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價值。例如在教學《乘除法》時,教師需在掌握學生基礎知識情況、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化數學問題的合理設置。如教師可設置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購物找錢”問題:“小明的媽媽周末帶著小明去超市購物,媽媽分別買了可樂3 瓶、薯片2 包以及餅干4 包,其單價分別為可樂3 元,薯片6 元,餅干4 元,付款時小明媽媽支付100 元現金,最后售貨員需要找多少錢呢?”因問題中關鍵信息相對較多,學生自主思考存在較大難度。此時教師可視情況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意見交流,結合以往所學的加減法知識進行問題探究。通過將現實生活常見現象融合于數學復雜知識探究中,能夠幫助學生以直觀的生活現象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
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且生活中諸多事物、現象均涉及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具體教學期間,為提升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水平,教師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觀察生活,挖掘出隱藏在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內容,做到對所學知識的靈活、合理應用,實現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學以致用。以《百分數》教學為例,現實生活中諸多方面涉及對該知識的應用,如統計班級學生成績合格率、商場在節日假期時舉辦的降價活動等。實際教學過程中,為確保學生能夠對知識內容進行透徹掌握,教師需注意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必須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并選取契合學生個性愛好的生活素材,合理地將百分比知識內容融入現實生活中,以此在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實現對課堂教學形式的豐富,做到利用商品促銷、成績統計等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百分數書寫以及小數、百分數之間的轉化技巧等。
另外,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可以生活化活動的開展為支撐,通過活動開展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幫助教師實現對教學任務的高質量完成。同時,生活化活動的開展還有助于凸顯出數學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輕松、趣味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融入數學知識學習中。以教學《認識人民幣》為例,課堂教學期間可結合教學內容開設“賣東西”的角色扮演活動,挑選學生扮演售貨員的角色,將書包、筆記本、橡皮、鉛筆等物品作為“商品”,其他學生飾演顧客角色,在課堂期間開展購買商品的活動。同時,為增強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指導學生增設討價還價的環節,等到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帶領其他同學為其打分評價。生活化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在活動期間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感悟;另一方面則體現出教師對于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尊重。
枯燥乏味的數學作業已經成為限制學生參與熱情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師需轉變教學思維,依據學生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的分析進行生活化作業的合理設計。在保證作業設計發揮鞏固、內化知識作用的基礎上,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元素進行有機結合,以此在提升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積極性的同時,通過作業布置促進學生知識內化。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教師可視情況布置以下作業:預先結合學生能力基礎進行合理分組,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所學知識內容繪制校園作品。作品的繪制沒有過于限制的要求,可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能力,繪制出新穎、獨特、美麗的校園作品。因作業設計的開放性、趣味性較強,可引導小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內容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語言的應用同樣至關重要。作為學生吸收、內化數學知識的主要媒介,教師教學語言應用是否合理與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存在直接關聯。受限于年齡認知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大部分小學生理解和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為此教師可借助生活化語言為學生營造生動、趣味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以更主動的態度參與到知識學習中,降低學生對復雜抽象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例如在教學大于號、小于號知識點時,教師可結合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分析,借助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內化記憶,如“大于號小于號,開口朝著大數叫”等。又如在教學“年月日”知識點時,教師可告知學生“1月大2月平,3 月大4 月小……”順口溜。通過在數學課堂中融合生活化教學語言,可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所學知識,在保證教學內容契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前提下,讓學生以更輕松趣味的形式深度理解數學知識。
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強調小學數學開展需做到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融合,生活作為數學知識形成、發展的主要基礎,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后會將其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由此體現出,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師可將生活化內容充分融入日常課程教學中,以實際事物或者是生活案例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并實現在生活問題解決中鍛煉自身數學思維。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課程時,雖然可通過“灌輸式”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其知識要點,且學生可憑借課本內容做到對知識的內化。但是因學習過程的枯燥性以及問題過于簡單,使得學生逐漸對數學學習降低積極性。為避免上述情況出現,教師可于課前階段為學生準備相關的實際事物,或者是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現實中常見的事物,在課堂教學期間隨機挑選一名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因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比較熟悉,所以在教師提問時大部分學生積極發言,一方面通過加強生活聯系活躍課堂氛圍;另一方面則可在課堂練習過程中強化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方法應用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小學數學開展成效。鑒于此,要想實現轉變小學數學以往機械、枯燥的氛圍,引導學生以強烈的興趣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教師需在認知生活化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科學措施實現對生活化情境的科學創設,結合生活化活動營造愉悅、歡樂的氛圍,通過生活化問題設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利用生活化作業設計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鞏固,進而為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