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茜燕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錦苑幼兒園,江蘇 南通 226000)
科學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科學活動的種子,使科學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為未來的小學科學課程學習打好基礎??茖W活動能指導幼兒對日常生活的理解,目前在很多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均開展了科學活動的學習,這種科學元素的滲透,為現階段幼兒園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很多新的學習思路,也能夠讓幼兒不斷自我學習,并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然而,從當前的幼兒園科學活動來看,教師設計的生活化科學活動形式效果并不能達到期望值,這讓科學活動的開展進入了困境之中,生活化教育形式的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為了進一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望,讓生活化科學活動更好地開展,做好實踐工作模式的分析很有必要。
從當前的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狀態來看,雖然教師也會進行生活化方面的設計,但具體應用效果并不理想,這說明教師在生活化科學活動的開展中存在問題。為了更好地將生活化在科學活動中的應用價值發揮出來,做好當前教學問題的分析至關重要。
許多幼兒園教師在生活化科學教學時著重偏重生命科學活動,混淆生命科學活動和生存技能的定義,將兒童生存技能的培養視為特定的生命科學活動,更加注重探討科學活動的現實意義。幼兒的大腦理解力中有一種特定的能力,是對科學知識深入思考的前提。如果在孩子剛接觸科學研究的時候,教師對孩子的引導是不正確的,那么會影響兒童后續的科學知識理解能力,而且可能會影響其科學觀?;煜罨目茖W知識與生活技能,其認知能力的提升將非常困難。但是大多數教師只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一些日常問題,比如,穿衣穿鞋、洗臉刷牙、吃飯和洗快餐盒等,只是簡單地把科學原理和日常生活相結合,甚至有一些活動與科學研究的原理并無相關性。
幼兒園小朋友接受專業知識的能力有限,因此,幼兒園的科研和主題活動應盡可能偏向生活化,孩子們才能把握科研的意義,從淺層次角度理解生活化的科學活動。許多幼兒園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時過于流于形式,這種科學活動教學方式不適用于現代幼兒園小朋友。由于科學知識的理解難度超標,幼兒教師的解釋并不到位,使得“一日生活”活動中的科學活動并未達到科學教學的目的,不利于兒童的思維健康成長。科學活動應該能營造快樂童年的氛圍,但是目前有很多生活化的科學活動教學內容單一、老套,經年不變,風格過于固定,緊密聯系特定的生活主題,使得孩子們的思維難以融入這些科學活動的主體細節,無法對科學活動和科學知識真正產生興趣,也無法從科學活動中獲得快樂的感覺。
在當前的幼兒園生活化科學活動當中,很多教師的工作都是以課堂為基礎,課堂上開始,課堂上結束。例如在完成了一項生活化科學活動之后,再沒有類似的環境對其予以鞏固,這很容易讓幼兒出現“體驗過了,就忘了”的情況。雖然,從表面上看這種情況并沒有什么問題,但幼兒教育是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教師不可以用模式化的方式將其困住,而是要以幼兒的需求為基礎讓教育工作變得豐富、多元,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例如,可以在園區內設置科學園區,其中有幼兒們種植的植物、飼養的小動物,只要幼兒想看,他們隨時可以看到。又或者,在完成對幼兒的教育活動之后,教師可以讓幼兒回家后給家長進行表演,讓幼兒可以借此機會實現對科學知識的回顧,由此完成對科學活動中知識、技能的深入記憶,由此實現對幼兒科學素質的有效培養。
生活化科學活動是以科學知識為核心,以生活素材為內容或形式的活動。在幼兒教育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生命科學活動,可以讓幼兒園的孩子了解自己周圍的各種情況和日常遭遇,能夠被一些科學知識觸動,甚至可以跟家人一起分享普通事物中的科學原理,并在分享過程中提升其思維發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的社會科學主題活動提供基礎,喚起幼兒對自然和科學事業的熱愛,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珍惜自然資源”的觀念。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教師采取以生活為基礎的科學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以實踐為基礎的互動機會,這可以有效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他們的實踐探究水平。從幼兒的認知角度來看,他們對很多事物都非常的好奇,他們想要通過自己動手的方式完成對生活現象的探知。然而,家長出于對幼兒安全的考慮,往往要求他們“這個不準動,那個不能干”,這讓幼兒失去了用自己雙手探究世界的機會。然而,幼兒的好奇心是不能被扼殺的,所以教師可以在做好對幼兒保護的前提下,讓幼兒在幼兒園活動中進行生活化科學探究,種植、養殖、生活現象等,只要他們感興趣教師就可以讓他們進行體驗,幼兒因此獲得了非常多的探究機會,他們的實踐探究能力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得到良好的鍛煉。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生活化科學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還能夠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水平,這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影響深遠。從幼兒的認知角度來看,生活化的科學活動能夠將他們的生活與活動聯系到一起,尤其是一些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內容,會讓他們產生較強的探究興趣和參與性。在此基礎上,當幼兒在生活化科學活動進行互動時,他們的思維水平一定會隨著活動的進程而產生變化。例如在看到一個科學現象時,他們會先思考,再實踐,因為思維活動是一切的根本。所以,在生活化科學活動當中,幼兒不僅可以在科學知識的掌握上有所提升,同時他們的思維靈活性、敏捷性都會得到鍛煉,這讓幼兒的思維水平始終處在一個較活躍的狀態之中,他們的學習、成長會因此變得更有效率。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以生活化的方式進行科學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孩子更好地領悟科學知識,實現對他們科學意識的培養,并學會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問題的探究,這對于學生正確科學觀、價值觀的構建至關重要。從幼兒的成長角度來看,處在思維發育關鍵期的他們特別喜歡一些具有趣味性且能夠讓自己實踐探究的活動、游戲。為此,教師開展生活化科學活動不僅可以實現對學生的興趣需求滿足,同時還能夠讓他們在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深入感知科學的魅力,發現科學在生活當中的價值和意義,這對于幼兒科學素養的構建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為教師,都知道幼兒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如果可以在他們想象力最豐富的成長期,為他們提供最佳的引導與教育,那么幼兒的未來發展將不可限量。所以,開展以生活為基礎的科學活動是幼兒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作。
科學活動作為幼兒教育中最重要的活動內容,做好對其在課堂教學中的分析至關重要。為此,筆者在總結個人教育經驗、分析工作不足的基礎上對開展生活化科學活動的方法進行了討論,希望能夠在落實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地位的基礎上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帶來助力。
傳統的科學活動基本都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大部分是教師講、孩子聽。對于面向生活的科學活動,要求教師將課堂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家庭、社區等地方,正確引導兒童在開放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和訓練。根據日常生活或貼近生活的各種更有意義的專題活動,激發孩子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和對科研的興趣,使孩子真正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和難點,能夠創造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比如,圍繞空氣、陽光的科學活動,能讓孩子們發現空氣的秘密,空氣時時刻刻生活在孩子的身邊,卻沒有得到必要的關注。為了讓幼兒園的孩子感受到空氣和陽光的珍貴,感受到空氣特殊的科學特性,教師可以讓孩子們首先對空氣、陽光有直觀的體驗,最合適的就是把活動場地放在陽光充足的室外。而當教師帶領孩子們到外面找圖形、比較圖形、玩皮影游戲時,孩子們自然會注意到、關心、觀察和感覺到“每個物體都有一個影子”“每個人也都有一個身影”。這種科學觀察的實際效果,遠勝于教師的灌輸,孩子們自己發現了陽光,同時又可以利用吹氣球或深呼吸的方式發現空氣,從而能把這種觀察結論轉化為自己的科學經驗。
為了更好地適應兒童的終身學習、培養和發展趨勢,兒童創新教育應關注兒童勤學好學的教學目標和使用價值,注重塑造兒童的基本學習興趣和愛好,發展孩子的持續學習工作能力。如果孩子的學習和培養興趣以科學研究和教育為導向,孩子就會有終身學習的動力系統;如果孩子們在學習科學的基礎上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他們可以繼續應用這種方法積極獲得專業性知識,嘗試處理各種疑難問題。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應該有創新意識,生活化的科學知識基礎源于日常生活,并最終為日常生活服務。創新教育不僅是讓孩子獲得相關的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科研興趣、研究沖動、解決信息內容的能力,以及在主題活動中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科學活動能夠使孩子有處理日常生活中具體問題的勇氣和工作能力。在科學活動中,筆者一般遵循日常生活(介紹)——活動實踐(分析)——日常生活(回歸)的教學程序,正確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最終回歸社會實踐的應用。
比如,“電能”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和體驗的一種科學現象,孩子們很好奇,對此有新鮮感,但是爸爸媽媽經常對孩子說電是非常危險的,不允許孩子了解電能,甚至“聞電色變”。幼兒園孩子們對電充滿了研究沖動和好奇,其實教師恰恰可以利用這種好奇心,讓孩子們真正理解電能的特點和危險的原因,從而更容易保護自己。如教師可以把二極管夾在紐扣電池上,二極管插上就會發出彩色的光,裝扮圣誕花環,孩子們就可以共同努力,快速擁有漂亮的裝飾。還可以在班級“醫院門診部”兒童游樂區用手電筒檢查“病人”的喉嚨,在對電能學習和認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嘗試和探索,掌握充電電池的正確安裝方法,讓電動玩具可以動起來,這是創新日常生活、學習科學知識的典型案例。這些有趣的科學知識能夠與幼兒的游戲相結合,引發幼兒對科學原理的關注和興趣。
科學研究和觀察意識本身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學習到難度不一的科技知識。幼兒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從日常生活中接觸有趣事物,讓科技知識真正走進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園教師都要和孩子的家長進行全面溝通,掌握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喜好,根據孩子能接觸到的廣泛事物,以及孩子的社會心理水平加以思考,方便科學知識的備課。比如,孩子們對花、樹和各種動物更感興趣,大部分家庭或多或少都能培育綠色植物,這些綠色植物是孩子們比較親密的“好朋友”。幼兒園開展生命科學活動時,可專門設置此類區域性活動,應用于科學活動之中。如,當讓孩子在幼兒園觀察茉莉花時,可以清楚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茉莉花是什么顏色的?茉莉花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呢?讓孩子從幾個角度觀察,說出他們的不同點。另外,可以請孩子們為茉莉花和其他植物澆水,精心呵護植物朋友。
另外,科學活動的學習內容要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看得見、摸得著。幼兒園的科學活動不一定與基礎教育中設置的科學研究課程的內容相同,在日常生活中,要可以看到用于兒童科學活動的話題討論內容。同時,可以將科學活動的內容與孩子平時的美術繪畫、唱歌、表演進行比較,可以豐富孩子對其他科學知識偏好的認知能力。科學活動給幼兒提供了學習的基礎,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延展性,在幼兒園內開展科學活動是生活化的科學類項目,成為幼兒與大自然溝通的橋梁,幼兒通過嘗試和探索,贏得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同時也使科學教育回歸幼兒生活之中。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內對幼兒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通過一系列科學活動從科學學習向生活角度回歸。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化的教育符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科學活動中展開一系列生活活動,需要家長和教師密切配合,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幫助幼兒理解更多科學知識,使其科學知識的領悟進程加快。科學源自生活,又最終為生活服務,科學知識中有很多細節均能夠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產生對照關系,教師在平時可以積極探索這些教育教學的內容,并且提升教育能力,從而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生活化的科學知識學習機會,提升幼兒的科學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