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春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文昌小學,福建 漳州 363000)
寫作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對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素質教育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學尤其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知識,而且要學會運用語文學習方式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接下來,本文探討如何基于統編版教材提升小學生習作能力。
教師在教學前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將教材內容吃透,掌握教材中所需學生了解的知識點,努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聯系,讓學生放下寫作包袱,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要充分了解教材對學生提的基本要求,并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巧用教材內所需學生了解的內容,引導學生大膽取舍,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般學生提到語文寫作就會緊皺眉頭,不由自主地產生抵觸情緒,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更是長時間憋不出一句話,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惡性循環,難以找到良好的寫作突破口。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導并非專制,就是要發揮個人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采取有差別的教學,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得到全面發展。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維護學生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的寫作能力,引導學生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敢于表達個人的想法和觀點,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有個人獨到的見解,這是學生寫作的基礎和前提。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比如課外閱讀交流會、故事擂臺賽、假如我是導游等,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相互交流合作,敢于發表個人的看法,與其他學生分享個人的想法,才能夠在寫作過程中落實到具體的卷面中。
例如,在學習“推薦一個好地方”寫作題目時,筆者首先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區的美好風光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思維深入進行學習。本文寫作內容廣泛,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經歷,選擇不同的寫作素材,描述出個人眼中的好地方。接著,筆者可以組織一場交流會,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向其他學生分享個人去過或者是經歷過的地區,可以是景區,也可以是桂林山水等美景。同時也可以將題目抽象化,將好地方引申為抽象化的地方,可以是個人腦海中想象出來的虛景,也可以是個人抽象出來的擬人化的地方。總之,學生選擇任何一種角度,都可以侃侃而談,這是交流討論的目的所在,也是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跟教學大綱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大綱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具體要求,在進行課堂教學環節設計時應該豐富多彩,圍繞學生的需要進行設計實施,但是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服務于中心,不要偏離教材大綱要求,可以適當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展,但是不要違背本篇文章教學大綱對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找到寫作方法,找到個人的寫作獨特之處,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寫作風格,這對學生今后的寫作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作文寫作課堂教學不僅要依照教材要求的內容進行講解,而且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寫作水平。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學生在生活中能夠廣泛接觸多種事物,對不同事物有各人的觀點和看法,學生的思想比較與時俱進,而教材內容是根據本階段學生整體思維以及各方面接受水平綜合制定的教材內容,是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而制定的教學大綱。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教材內容進行課堂講解,這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學生興趣廣泛,對許多事物都有著個人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學生的興趣點,了解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同樣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進行教材內容的補充和擴展,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讓學生保持個人的寫作熱情,將個人能力能夠廣泛應用于個人寫作中去。這同時需要教師不斷深入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努力滿足學生的需要。
例如,在學習《寫觀察日記》一課時,本篇文章需要學生留心生活,善于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并通過寫作的形式記錄下來,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觀察日記是一篇寫實文章,需要學生聯系個人的生活實際,選擇寫作素材,運用各種寫作修辭手法,完成個人的文章寫作。習作前,教師可以廣泛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素材內容,擴展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能夠跳出個人應試思維的拘束。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植物(觀察植物的形狀顏色、味道、生長變化等)或者動物(觀察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等),學生帶著目的觀察,幫助學生拓展習作內容,從而能夠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個人寫作能力,積極進步,勇于探索。這樣讓學生意識到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進行文章寫作,寫作素材選擇并非難事,防止學生產生選擇困難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選擇文章立意,從而提升文章的整體寫作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在交流探討中迸發思維火花,互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素質教育模式在信息技術不斷改革推動的現代社會,學生對課堂教學有著新的渴求和需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學生對課堂教學有著新的需求和期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學生這一心理變化,要與時俱進,努力創設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創新教學模式,應當有意識地依托文本,喚醒學生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句子、段落,再延伸拓展課外閱讀積累,可以引導學生按要求分類積累,也可以向學生呈現不同的寫作素材以及相關閱讀素材,每天背誦一兩個好詞好句,利用課前三分鐘交流分享,學生在交流分享中不斷豐富了自己的語言積累,解決習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學生詞匯儲備量得到提升,在個人寫作過程中就會巧妙地進行應用,從而能夠提升個人寫作的能力,使得個人的文章更加出彩。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積累相關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得學生的習作能力不斷提升。
例如,在學習《多彩的活動》一課寫作時,教師首先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教學,給學生播放不同活動方式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可以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實施這項活動。通過具體的游戲活動實踐,讓學生切身體會游戲的樂趣,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觀察其他學生的神態、語言、動作等等,不僅為學生文章寫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還能夠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有助于學生培養個人的觀察能力和水平,在進行具體的寫作過程中,可以得心應手地進行應用描述,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讓學生分別分享個人認為的趣事,在學生侃侃而談時,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的寫作素材立意,選擇好寫作角度,這是學生寫作成功的第一步。只有讓學生認為有東西可寫,只有努力擴展學生的思維角度,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斷幫助學生積極進取,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樣才能夠保證課堂高效有序進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提高個人的習作能力。
口語表達、習作盡管輸出的方式不同,但是都是經過語言思維的組織而形成,采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描述見到的事物或者內心的感受等,口語表達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習作水平。從廣義角度上考慮,習作能力也包含了口語表達能力,是進行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創設生活交流情境等加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當學生在語文課上敢于表達、有話可說,那么進行習作時難度也不會太大。教師可以借助教材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加強學生口語表達練習。
以《火燒云》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小組有感情朗讀。通過小組之間進行段落接力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文章描述的語言美、景色美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師:同學們,大家感覺作者描寫的景物美嗎?
生:美。
師: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把景物的美表達得讓人如臨其境呢?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就能夠快速回答出來。
師:同學們,生活中也有許多的美景、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去發掘、去描述,大家能不能嘗試用同樣的描寫手法說說自己記憶中最美的風景呢?
經過思考后同學們紛紛學著用一些修辭手法,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美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不但口語表達能力有所提升,而且學生的思考能力、觀察能力也能夠得到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能夠實現學生作文能力提升。
眾所周知,寫作的過程其實不是單獨的孤立過程,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如果能夠認真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那么從中就會有極大的收獲,學生的感受、體驗會更加真實,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但這一過程也有一定的限制,經費、安全都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互聯網,將教學內容與圖片、多媒體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加強學生的感受、體會。當條件允許時,最好讓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這樣學生的感受會更加直觀形象深刻。
以《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內容為例,書中描述了蒲公英種子下落的過程,但是學生由于沒有近距離接觸過蒲公英,所以對這一過程并不了解。教師可以提前下載好相關的視頻、圖片供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清晰地了解到其過程。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端午假期和爸爸媽媽一起走近自然,進行實地觀察。教師要設置觀察的任務:親身了解蒲公英散種的全過程,回家后要以“我是小小蒲公英”為題采用擬人手法進行記述。
以《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為例。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環境,相關的自然現象非常貼近生活,那么觀察起來就非常方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學生經過觀察、感受,就會有更加深切的體會,再讓學生進行習作,學生就會有習作的思路,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能夠大幅提升。
大家都知道,教材中選取的內容通常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不但文字優美,同時情感豐富。教師要對教材中的內容多做研究,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仿寫等。“仿寫”也就是模仿學習,當教學的內容中包含有好的句子,或者采用的修辭手法非常好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仿寫的過程因為有可以參考的內容,寫作的難度也大大降低。傳統教學方式下,習作教學就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寫作,沒有過程的講解,沒有可以參照的內容,學生往往大腦一片空白,往往不知從何寫起。但是,句構成段,段構成文章,所以教師可以采用“文章—段落—句子”拆分后,引導學生按照句子進行仿寫。學生不但不再害怕寫作,同時對于寫作的抵觸心理也會逐漸消除。仿寫法的運用下,學生會循序漸進地提升寫作能力。以《草原》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引入環節采用《草原之夜》歌曲進行導入,接著進行問題的設置。
師:同學們,這首歌旋律非常優美,有沒有同學聽出來這描述的是什么場景?
生:草原。
師:大家都非常聰明,那么文中有哪些句子描述出了草原的美呢?大家能不能找出來?
生:能。
生1: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這個句子運用比喻和對比生動形象地寫出小丘非常美。
師:這位同學非常厲害,一下子就找到了,而且還知道這句話用了什么寫法,讓我們感受到小丘之美。同學們,我們能不能也試一下,選我們自己擅長的修辭手法描述下草原的美景。
通過仿說仿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都非常高,學生仿寫的過程也是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過程。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學生一旦在頭腦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在進行實際寫作時就會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可以防止學生產生寫作的抵觸情緒,讓學生在寫作領域逐漸樹立自信心。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練習過程中,摸索方法,尋找寫作技巧,努力形成個人的寫作風格,提高個人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