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莉
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的策略淺析
詹莉
(杭州市余杭區鳳棲幼兒園,浙江杭州310000)
合作能力是提升合作行為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亦是幼兒成長路上必須具備的素質。一方面,幼兒合作行為受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性格特征以及社會交往技巧的影響;另一方面幼兒合作行為還會受學校環境、教師教育教學以及家長教育模式的影響。研究認為,幼兒教育中對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對于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以及家長應熟練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合作行為發展特點,認真分析影響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的因素,才能為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策略;家園合作
合作能力是提升合作行為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亦是幼兒成長路上必須具備的素質。它對于培養幼兒的性格、發展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提升幼兒的交際水平等都具有較直觀的影響。幼兒的合作行為是指幼兒和同伴出于相同的目標,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組內合作,實現幼兒之間的協調和幫助,從而實現目標的過程。一方面,幼兒合作行為受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性格特征以及社會交往技巧的影響;另一方面幼兒合作行為還會受學校環境、教師教育教學以及家長教育模式的影響。因此,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幼兒從小樹立合作觀念,不斷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
利用情境教育方式可以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教育,有效激發幼兒的合作興趣,增強幼兒與其他人合作的欲望,從而培養幼兒的各種合作行為。例如,在以角色扮演為主的情境教育中,不同的幼兒之間只有一起合作完成表演,并主動分享角色扮演的感想,才能更加體會到合作的快樂。因此,教師要采取以情境教育為主的方式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激發幼兒合作的興趣,以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比如在學習“認識恐龍”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還原當時的地球生態情況,通過讓幼兒觀察地球與月亮的距離、火山爆發時的情境以及各種各樣的食肉和食草恐龍等,促進幼兒開闊視野和發散思維。同時教師還要利用講故事的方式,聲情并茂地講述火山爆發時一些食草恐龍如何躲避災難和食肉恐龍追擊的故事,使幼兒在想象與思考中提煉知識和技能。為保證情境的真實性、趣味性,教師還應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經驗增添故事情節。通過將這些故事情節編制成一個小劇本,設置出更具個性特征的角色,使幼兒在表演中相互學習、交流、探討,進一步提升合作能力,從而獲取理想的教學成果。此外,小班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幼兒合作能力發展的實際采取相應的措施,切勿好高騖遠。教師要注意轉變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多角度地培養幼兒的合作觀念,才能為提高幼兒合作能力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的目標進行分解,采取多種方式,譬如故事、表演、參觀等,為幼兒創造可供參考、模擬和練習的情境,讓幼兒可以從現實生活出發,身臨其境地體現、比較,從而讓幼兒明白分享、輪流、等待和互助等合作品質的重要性,為幼兒產生自覺的合作行為奠定基礎。
教師要采取游戲活動為主的方式培養中班以及大班幼兒的合作能力。中班以及大班的幼兒活動積極性和活動水平、探索欲望和社會交往的需求明顯高于小班幼兒。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活動為主的教育方式為幼兒的合作能力培養提供有效的場所,讓幼兒在濃縮的環境中進行合作的實踐,幫助幼兒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并幫助幼兒學會合作的基本方法與策略。幼兒的游戲活動有很多種類,在日常生活中的合作機會也很多。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幼兒的性格以及興趣愛好,為幼兒設置不同的活動區域,從而實現孩子合作能力培養的目標。
例如,教師可以在音樂區內為幼兒提供相應的音樂表演服裝和道具,鼓勵幼兒之間合作表演歌曲,通過增設多樣化的評價環節,讓幼兒說出彼此的優點和不足。然后教師根據幼兒的評價結果有針對性地加強音樂知識指導,促進幼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認識不足和改正錯誤。在繪畫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共同討論繪畫的主題,并進行合理的分工,讓幼兒在合作中創造出繪畫作品。通過創設良好的繪畫學習氛圍,教師做好監督、指導、激勵工作,使每個幼兒都能全身心地學習繪畫知識,以及在合作交流中提升繪畫水平。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戶外活動和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例如,當開展“跳竹竿”的體育活動時,教師可以借助體育活動中的角色、行為等特點,強化幼兒的合作行為。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按做操排隊的順序輪流游戲。當一段音樂結束時,教師要讓學生轉換角色,提高幼兒的協調意識和合作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目的。
教師要讓幼兒明白競爭和合作可以共生,并讓其充分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受中國特殊生育制度的影響,當前我國的幼兒多為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的過分溺愛,其要求基本都會被滿足,甚至是某些并不合理的要求,家長也會盡量滿足。然而,當幼兒離開了家庭,走向社會交往中,針對其要求,往往會出現競爭者和反對者,導致幼兒的合作意識淡薄,無法形成正常的競爭以及合作心理。競爭的實質在于如何實現目標,而不是反對與幼兒一起競爭的伙伴。在學習與生活中,教師以及家長要教育幼兒認真區分學習與日常生活的區別,可以將同伴視為學習上的對手、生活中的合作對象,而不是漫無目地地孤立他人,把所有人當作對手和敵人。在生活中,許多事情是需要大眾合作完成的,家長以及教師要教會孩子合作的基本技能,努力約束自身的行為,不放過任何一個讓幼兒體驗挫折感的機會,才能讓幼兒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并讓幼兒在合作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提高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生活意識和能力是發展幼兒綜合素質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教師和家長都要認識到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的自理能力對合作能力發展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家長要時刻關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差異,并積極地推動幼兒走進社區,參加各種形式的互助活動。例如,讓幼兒與同伴在吃飯、睡覺、飲水、入園、離園、整理等環節中進行密切的合作。如果他們產生反感情緒,家長也進行及時性的教育指導。同樣,教師也要對幼兒的合作意識進行相應的引導,不放過任何一個合作教育的機會。對于有問題的幼兒要進行耐心指導,全力攻克其心理障礙問題,使他能帶著更多的熱情投入合作活動。
父母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其行為習慣以及教育意識對于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具有關鍵性的影響。若家長對于幼兒過分溺愛,會導致幼兒合作機會的大幅度減少,降低幼兒的合作能力。同時,家長對于幼兒采取過于嚴厲的教育方式,對幼兒設置過高的期望值,容易激發幼兒的反社會行為,不利于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家長必須提高自身的幼兒教育能力,適度降低對幼兒的教育期望,將期望值設置在與幼兒身心發展相符合的范圍內,采取循循善誘的方式,盡可能地與幼兒進行友善和藹的交流。而且家長要注意自身的教育態度對幼兒交往方式的影響,積極鼓勵幼兒同其他伙伴交往,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兒與其他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例如,幼兒自己玩耍的最佳時期是幼兒出生半年后,父母應避免給予幼兒過多的關注,應給幼兒提供更多的自己獨立玩耍的空間,使幼兒在獨立探索中認識世界和汲取知識與經驗。而在上幼兒園時期,家長要鼓勵幼兒學會與其他同學分享書籍和玩具,引導幼兒認識“交朋友”的重要性。通過融入成年人對人脈資源的認識,講述一些“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為朋友兩肋插刀”“做朋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等故事,促進幼兒在聽故事后所有啟發。如果幼兒不愿意與其他朋友分享東西,或是有明顯不情愿的態度時,家長應注意和幼兒進行正面的溝通交流,而不是對孩子打罵和訓斥,否則會大大降低幼兒的分享意愿,不利于幼兒的成長。當幼兒表現出明顯的合作意愿時,家長要及時地給予贊揚,鼓勵幼兒進一步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
幼兒園在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家長的重要性,應積極推動家園融合,讓家長與幼兒園的教育相配合,從而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比如,幼兒園應加大“家園合作”的宣傳力度,利用各種途徑和方式引導家長走入教育幼兒的統一戰線上。教師可以采用建立《家園聯系冊》、家長會等形式,加強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和家長通過及時交流孩子在家和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共同制定提高幼兒合作能力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才能使幼兒得到更加全面、系統、深入的素質教育。同時,幼兒園要注重提高家長的教育活動能力,通過舉辦相關的游園活動以及音樂比賽等,讓家長參與其中,并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合作。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各項合作實踐活動是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的基礎,只有通過合作實踐,幼兒才會在需要的時候提出合作,或是接受其他伙伴的合作建議。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取針對性的策略提升幼兒的合作意識以及合作能力,保證幼兒合作的自覺化和穩定化。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對幼兒合作行為的情感培養,幫助幼兒從合作活動中收獲更多的快樂。例如,教師應承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幼兒的個性想法,通過采用民主選票或者自愿結合的方式,對全體幼兒進行分組,促進幼兒更好地執行合作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依據不同小組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合作能力培養方案。如某個小組的幼兒們喜歡唱歌,那么教師可以讓他們進行“合唱”,或者共同表演一個音樂節目的方式,引導他們增進合作交流和學習音樂知識,以讓幼兒切實體會到合作帶來的成功和喜悅。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多布置一些協作性的任務,以此激發幼兒合作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出版報的繪畫任務,并以“分享樹”為主題進行分享樹的創作,讓幼兒自由組隊和分工,共同繪出這棵分享樹。教師通過堅持“開放性”的教育原則,為幼兒展示個性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完成過程中感受到滿足和快樂。比如教師可允許幼兒將自己想要分享的物品掛在分享樹上,對于物品的形式不應有太多的規定,它可以是照片、書籍、玩具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關注活動的教育效果,及時調整教育方案,保證合作的持久性、趣味性,才能使幼兒在合作中收獲更多的心得和體會。
幼兒合作行為的特點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其整體合作行為的特點并不是整齊的。因此,對于幼兒教育中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要適合不同時期幼兒的發展特點,采用個性化的培養策略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需要認真觀察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并記錄不同幼兒的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的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策略。例如,某些幼兒可能天生性格比較內向,缺少合作能力,有強烈的交友欲望,但不懂得正確交友的方式。教師在制定具體的教育方案時,將其教育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幼兒學會正確的交友方式,建立良好的關系,才能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幼兒與伙伴進行交往,并負擔相關的責任和義務。讓幼兒擁有充分的與伙伴交往的時間,是提高幼兒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礎,亦是幼兒發展綜合素質的關鍵,所以教師要為幼兒合作創造更多的空間和機會。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說什么,做什么”的游戲。將每三個幼兒分為一組,讓一個幼兒說詞語或者成語,讓一個幼兒表演能表達詞語或成語含義的動作,讓一個幼兒進行場外指導和援助。通過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鼓勵每組幼兒交談想法和分工任務,從而實現對游戲規則的把握和更好地完成游戲任務。這樣一來,不僅能增進幼兒做游戲的興趣,還能培養幼兒之間的友誼,更能在幼兒的心中根植責任意識。此外,家長也要有意識地鼓勵幼兒與其他幼兒進行交往,不應該對幼兒的交往給予過分的限制,從而使幼兒喪失培養合作能力的最基本條件。同時,家長在幼兒的交往過程中要鼓勵幼兒勇于承擔自己的任務,積極地完成屬于自己的工作,當幼兒能力足夠時,鼓勵幼兒盡可能地幫助同伴,這樣可以培養幼兒的合群性,避免幼兒出現執拗或孤僻的傾向。同時,針對幼兒交往中的一些復雜的任務,家長和教師可以輔助進行分工,并保證每個人承擔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互相牽制性,進而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中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對于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以及家長應熟練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合作行為發展特點,認真分析影響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的因素,才能為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以及家長要分析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不同年齡的幼兒合作能力差異。尤其是教師要培養幼兒合作行為,為幼兒樹立合作意識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要努力推進家園合作,在家庭和教學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1] 王海麗.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J].讀寫算,2021(14):51-52.
[2] 劉曉霞.幼兒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J].新課程,2021(16):177.
[3] 任倩.例談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J].新課程,2021(16):178.
[4] 陳樹晶.幼兒教育中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J].幸福家庭,2021(02):36-37.
[5] 王露.探討培養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的有效途徑[J].當代家庭教育,2020(36):53-54.
G616
A
1002-7661(2022)02-0052-03